日本新型人造皮膚如同創可貼 一分鐘科普

2021-02-13 科普張家界


  日本農業生物資源研究所日前發表的公報說,該研究所與日本佐賀大學合作,開發出一種創可貼型人造皮膚,這種製品使用簡單,有助預防創傷後出現顯著疤痕,並有望用於燙傷應急治療。

  這家研究所的研究員竹澤俊明領導的研究小組,在新一期美國期刊《創傷修復與再生》網絡版上報告說,他們用豬的膠原蛋白開發出一種由高密度膠原蛋白纖維形成的薄膜,其強度很高。用它製成的「皮膚」是透明的,將其貼在皮膚創傷處後,傷口破損狀態可以直觀看到。

  在利用大鼠進行的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這種人造皮膚貼到患處後,能很快與動物體內的膠原蛋白融合在一起,促進創傷部位生成新皮,且傷處幾乎沒有留下疤痕、疙瘩等痕跡。

  在使用的時候,需要在這種人造皮膚上面再覆蓋一層薄膜,並用膠條固定。當人造皮膚變髒後更換時,傷者不會感到疼痛。

  研究人員說,重度燙傷患者如需接受皮膚移植的話,待移植的皮膚需培養約20天,在等待手術階段可用上述人造皮膚進行應急治療。由於這種人造皮膚可常溫保存,所以即使在沒有皮膚移植設備的醫院,醫生也能用它對皮膚重傷者進行應急處理。

(據新華社)

張家界市科普 讓您每天進步一點點

1. 加關注「張家界市科普」(微信號:zjjskx)

2. 如有疑問,請撥打電話:0744-8388110


相關焦點

  • 人工植皮像貼創可貼 神奇人造皮膚叫響"江蘇造"
    「我們給你採用了皮膚活性細胞移植技術,才使得你的傷口癒合變得容易了。」朱雲笑著告訴他。     據介紹,自去年12月建成開業到今年3月上旬,中國醫藥城醫院微創整形美容中心先後已為12名患者採用了這項治療新技術。朱雲教授告訴記者,這種人造皮膚的準確名稱叫生物醫學活性皮膚,或稱組織工程皮膚,它是利用人體的幹細胞培養出皮膚組織,用於創面修復或植皮。
  • 從人造眼球到人造海綿體,這種材料有什麼神奇的魔力
    除了修復海綿體組織缺損外,論文中還稱這些3d列印支架還有修復其他帶血管的組織的潛力,如皮膚、鼻組織和心肌組織。這一研究證實了自然修復海綿體並恢復勃起功能和生殖功能的可能性和未來臨床應用的前景。  水凝膠材料應用於人造器官的開發已經不是第一次被報導了,早在2017年2月21日,日本東京大學助教酒井崇匡就在《科學》上發表文章,稱開發出新型高分子化合物「水凝膠」,並且有望應用於人工軟骨和人工眼球製作。
  • ​皮膚移植者的福音!​科學家發明了新型人造皮膚,可感知疼痛
    但是,目前隨著澳洲科學家的技術突破,人造皮膚有望代替人體皮膚。而最近,澳大利亞科學家開發出了一種可以像真實皮膚那樣對疼痛產生反應的電子人造皮膚,通過模仿人體的即時反饋響應,可以 「複製」 人類皮膚感知疼痛的方式,並能以與神經信號傳送到大腦的相同速度對疼痛感覺做出反應。
  • 【科技速覽】風雲四號B衛星、「產油能手」、新型人造皮膚、食用...
    【科技速覽】風雲四號B衛星、「產油能手」、新型人造皮膚、食用十字花科蔬菜、人工光合作用、腫瘤代謝物… 2020-08-26 17: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型電子皮膚,終將終結可穿戴設備?
    電子皮膚是通過電學信號的集成與反饋來模擬人體皮膚感受外界刺激(壓力、溫度、溼度)的新型電子器件。電子皮膚作為一種柔性觸覺仿生傳感器已經廣泛地應用於人體生理參數檢測與機器人觸覺感知等領域,近年來是世界各國研究者廣泛關注的熱點。曾有業內人士指出,電子皮膚的出現有可能終結所有可穿戴設備。
  • 獨家專訪鮑哲南:一款「人造皮膚」產品即將進入醫院
    %》、《斯坦福鮑哲南團隊開發出無線皮膚傳感器,可舒適、便捷監測心跳、呼吸和運動》、《人造感覺神經問世!人造皮膚,Make human more humanDeepTech:你在介紹自己研究領域的時候,提到「make human more human」,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句話?鮑哲南:我們設想的人造皮膚會有很多不同的功能,而且很多功能甚至是我們的皮膚所沒有的。
  • 新型電子皮膚面世,終將終結可穿戴設備?
    (壓力、溫度、溼度)的新型電子器件。新型電子皮膚近日,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的科學家宣布開發一種能夠感知疼痛、溫度和壓力的人造皮膚材料。這是一項顛覆性的研究,因為它複製了真實皮膚對刺激的反應,刺激通過神經通路向大腦發送適當的電信號。這項技術預計將允許通過假肢和假腿進行逼真的觸覺傳遞,甚至可能有助於用人造溶液替代皮膚移植物。
  • 科學家研發新型多功能電子皮膚,可測心率計步
    這種可穿戴設備可以自我修復,就像真正的皮膚一樣。它還可以執行一系列感官任務,例如測量用戶的體溫或追蹤人們的日常步數。 更重要的是,這款可穿戴設備可以被塑造成適合人們身體任何部位的形狀。 這一受人體皮膚啟發並粘附在人體皮膚上的可拉伸、可完全回收的電路板「電子皮膚」研究,於 11 月 6 日發表在 Science Advances 雜誌上。
  • 新型人造皮膚可以讓機器人像人類一樣對疼痛做出反應
    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電子人造皮膚,可以像真實的皮膚一樣對疼痛做出反應。這種人造皮膚為改進的假肢、更智能的機器人技術以及皮膚移植的非侵入性替代品打開了大門。研究人員表示,該原型設備可以以電子方式複製人類皮膚感知疼痛。
  • Popband-aid創可貼
    現在市面上的大部分創可貼都需要撕開包裝才能貼在傷口上,近日來自韓國的4 位設計師Byun Ji Hyun、Chang Min Jeong、Hong Myung Jik 與 Yun So Hyeon 想要讓使用創可貼變得更加便利,設計了一款名為「Popband-aid」的創可貼。
  • 人造皮膚竟然擁有天然皮膚張力!(附:最新研究進展)
    隨著材料科學、生物工程和電子信息等科學的飛速發展以及人們出於追求美觀和功能等原因對人造皮膚需求的持續增長,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將研究目光投向了這一領域。最近有研究開發了有天然皮膚張力的人造皮膚。鮑哲南團隊發布的超強靈敏度的人造皮膚,感知能力如同真皮膚一樣,而且比人的皮膚功能更強大,不但能隨時監控各種生理指標,還能將體內的信息與外界相連接。
  • 【食用油科普】人造奶油的發展歷程
    行業資訊發布平臺    工藝技術推廣平臺    消費知識科普平臺人造奶油在國外被稱為Margarine,這一名稱是從希臘語「珍珠」(Margarine)一詞轉化來的,這是根據人造奶油在製作過程中流動的油脂放出珍珠般的光澤而命名的。人造奶油是法國化學家Hippolyte Mege Mouries 在1869年申請專利並首次生產的。當時研製人造奶油是為了應對由於工業革命時期城市人口劇增而導致的黃油緊缺問題,同時也是為了滿足軍隊急需一種耐儲的餐用塗抹脂的要求。
  • 人造皮膚不僅能自己癒合,還能像真皮膚一樣感知冷暖?
    人造皮膚領域研究現在發展到什麼程度了?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以色列在人造皮膚方面所做的事情吧。這種皮膚是一種新型聚合物,具有彈性和防水性能,如果被刮傷、割傷或扭曲,或者在電導率和化學傳感能力中斷的情況下,它可以自愈。
  • 實時檢測人體狀況的「創可貼」傳感器
    該傳感器模仿蛇的動作、蜘蛛網和紙模型的複雜結構設計,極大地提高了傳感器的穩定性,有望應用於生物診斷,皮膚智能,衣服和牲畜診斷等各個領域。這種傳感器就像貼上創可貼一樣貼在皮膚上,並通過監視生物信號和某些動作實時收集各種健康信息,從而為各種應用帶來了巨大的期望。隨著健康時代的到來,可穿戴醫療設備的研究也得到了積極的開展。然而,由於收集諸如身體運動,汗水和分泌物之類的生物信息方面的障礙,產品開發面臨許多困難。
  • 斯坦福教授鮑哲南:人造皮膚能把手機貼在身上
    她講解了人造皮膚的設計理念與實踐過程,雖然目前人造皮膚還未真正用到人的身上,但這個理念已經被證實,並帶來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新啟發,「用人造皮膚,現在可以做成連續的、測量血壓的,輕輕貼在小嬰兒身上這樣的血壓計。」她在接受採訪中表示在未來的世界,當我們可以真的用電子皮膚感受到周圍或感受到某個人的時候,就有可能測出這個人的情緒是怎麼樣的。
  • 外骨骼、人造皮膚、行走助力器 日本新技術助殘疾人行走
    在日本,外骨骼等新技術不斷出現。  日本筑波大學教授發出過一種叫做機器服混合輔助肢體的新技術,它是模仿著人體工學的設計,看上去很像人體的外骨骼,穿戴以後就可以探測肌肉的著力點,強化人體的肌肉力量,輔助人體完成它的肢體動作。所以在這個設計之下,我們看到在機器人服裝的幫助之下,曾經雙腿癱瘓的日本人內田靖史就登上了瑞士的阿爾卑斯山,達到海拔400多米的一個山峰。
  • 讓人造皮膚更智能的「女魔術師」——華人科學家鮑哲南
    (小標題)讓人造皮膚會「思考」20年後,也許你的生活將是這樣的:你手腕上的人造皮膚能隨時監測心率、血糖,實現智能把脈;喉嚨上的人造皮膚能感受咽喉肌肉運動產生的壓力變化,為聾啞人「發聲」;你的整個身體可能成為一個「網絡中心」,體內的信息跟外界產生連接……這些看起來很遙遠,但其實正在孕育著
  • 新型電子皮膚問世!可感知即時疼痛,或用於皮膚移植和智慧機器人
    導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的一種新型的電子人造皮膚可以讓機器人像人類一樣對疼痛做出反應。這種人造皮膚為改進的假肢、更智能的機器人技術以及皮膚移植的非侵入性替代品打開了大門。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電子人造皮膚,可以像真實的皮膚一樣對疼痛做出反應。這種人造皮膚為改進的假肢、更智能的機器人技術以及皮膚移植的非侵入性替代品打開了大門。研究人員表示,該原型設備可以以電子方式複製人類皮膚感知疼痛。
  • 石墨烯下一個應用方向:人造皮膚和可穿戴健康傳感器
    石墨烯下一個應用方向:人造皮膚和可穿戴健康傳感器石墨烯這個神奇的材料,可能很快就被用來製造高度敏感的人造皮膚和可穿戴健康傳感器正是這些特性使得它成為了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研究人造皮膚的原材料。研究人員目前正在嘗試通過3D列印的方式將其打造成化學改性塗層。昨日,外媒wareable採訪了負責該學院發展創新工作的副總裁大衛•甘恩教授,一同探討了這一超級材料將如何改變人體與科學技術之間的交互方式。
  • 監控心跳只需要貼上「創可貼」?新發明,爸媽再也不用辛苦測血壓
    這種裝置像創可貼一樣貼在人的皮膚上。人類的皮膚是一個神奇的器官。事實上,它是人體最大、最重的器官,平均佔地約20平方英尺。皮膚的主要功能是在我們的內心和外部世界之間製造了一道屏障。然而,皮膚不僅僅保護我們。不同層次的皮膚產生新的細胞,賦予皮膚顏色,並儲存脂肪。皮膚還有助於控制體溫和失水,它含有神經末梢,幫助我們檢測壓力、振動、觸摸和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