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說,廣東的荒野是比較貧瘠的,至少說是大不如從前的。
不過我們依然在珠三角上遊的西子江和東江水源地,也就是廣東僅剩不多的林子裡,發現了穿山甲等珍稀野生動物,並採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
所以這裡就有一個疑問:動物們是都跑到林子裡去了嗎?城市裡還有沒有動物呢?
抱著這個疑問,我們西子江生態保育中心從成立以來,在深圳以及周邊珠三角的一些地方進行了基礎性調查。
結果還是比較值得欣慰的,因為城市裡面就有豹貓。
城市中心的豹貓種群
熟悉貓盟的朋友可能也熟悉這麼一句話,豹貓是生態的底線。這一方面是說豹貓的適應力極強,另一方面也強調維持動物生境的重要性。
作為純粹的小型肉食動物,一個地方如果有豹貓,就說明環境還湊合,吃的也夠,人與野生動物還有共存的機會。
所以我們在深圳的市中心發現了豹貓,大家都十分震驚。
深圳市中心的豹貓家庭
除了為深圳的環境依舊能養活豹貓感到驚喜之外,我們震驚的點是:這只是個位於深圳市中心的人工溼地,面積特別小,只有不到0.6平方公裡,周圍幾乎全是人工的綠化帶,還有很大一部分是水域,天然生境只佔整個面積的不到20%。
要知道,傳統的雨林裡面,比如泰國的研究,一隻豹貓的家域領地,要2-3平方公裡。
但個體識別告訴我們這裡的豹貓很可能已經形成一個家族。
個體識別顯示這裡已經有了一個豹貓家族
拍到豹貓後,我們就在這個溼地這裡安了20臺紅外相機。相機數據告訴我們:
在這裡的豹貓確確實實是一個種群,並且難能可貴的是,我們還拍攝到了這個豹貓家庭的活動——它們還在這兒繁殖,繁殖的成功率還挺高的。
那為什麼這個地方會有這麼多豹貓?當然先是因為它生產繁殖的能力很強。
其次,深圳這種鹹淡水交接的地方,底棲生物特別豐富,養活了大量的鳥類;再加上底棲生物本身都能為豹貓提供食物,鼠類等等密度也很大,所以豹貓的食物來源多樣性特別高。
豹貓會上樹
最後是豹貓強大的適應能力。
豹貓具有一定親水性,它能很自然地在水邊覓食、遷徙,也能頻繁地利用比如道路、立交橋底下的綠化帶、涵洞等等人工設施或區域來覓食、巡視領地,甚至會在一些涵洞裡面居住。
而且我們還發現:豹貓愛活動的地方,流浪貓的拍攝概率就比較少;豹貓來得少的地方,流浪貓的密度就高。這似乎證明,豹貓比流浪貓強那麼一點。
豹貓與流浪貓的關係
最早發現豹貓的時候,曾經很多朋友擔心豹貓會把鳥吃少了。
但是通過我們監測發現,豹貓會驅趕流浪貓,流浪貓對鳥類是一個非常大的威脅,豹貓的存在反而會對鳥類產生積極的影響。
這是生態系統之間非常有意思的自我調節機制。
野生動物在城市中的巨大危機
豹貓是我們在深圳一個特別激動的發現,其實這也可能是全世界第一次在城市正中央這樣高度隔離的區域發現豹貓。
但是不是說深圳城市的生態環境就好得沒邊呢?顯然不是。
講到這裡我要先講一個背景知識,城市的生態環境和郊野的天然生態環境有著很大的差異。
硬化河岸邊走過的豹貓
第一是生物量的巨大差異,野外的原始森林,和城市公園的生物量,差別可能會超過十倍,甚至有可能是幾十倍。
第二,城市的環境比較單一化。對很多物種來說,機遇和挑戰都存在。普遍來說,城市的外來入侵物種也特別嚴重。
第三,城市裡動物的生境都很破碎。城市被道路、住宅割裂成一片一片的綠地。
對野生動物來說,生活在城市意味著各種各樣的危險因素的增加,這些變數也會造成林子的鬱閉度改變、水熱分布不均勻,甚至包括人類長期活動導致的土壤和水質變化。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城市野生動物來說,它們的食物跟野外生境的食物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勻。
比如垃圾場會成為一個主要的食物來源地,但是傳統的綠化帶裡可能就會變得找不到食物了。
舉例來說,我們見到過一隻被車撞死的小靈貓。小靈貓在中國南方地區雖然數量急劇減少,但在華南還是有一定種群。
路殺的小靈貓
小靈貓對開闊的次生生境,甚至比豹貓的適應能力更好,可是你在深圳城市裡偏偏見不到它。
儘管尚未有定論,但從路殺看來,這可能還是人類活動的這塊短板造成的。
因為道路分隔,野生動物生活的地方本來就很有限,如果一個地方的食物不夠吃,為了活命,它們是肯定得通過馬路去別的地方覓食——這大大增加了野生動物被路殺的風險。
即便不是路殺,我們也見過被毒殺的豹貓。有些菜農或者公園裡會弄一個毒鼠屋——
本來是為了防治鼠害,然而導致了豹貓吃下毒鼠後二次中毒死亡——況且豹貓並不那麼喜歡吃死去的東西,相反小靈貓就特別喜歡。
二次中毒的豹貓
所以小靈貓為什麼沒有能夠在城市裡面建立種群?要說它跟我們人類的行為全無關係是沒什麼道理的。
還有豹貓,生活在威脅日益增加的城市環境之下,它們的未來在哪裡?這點很難說有多麼光明。
城市、人類的活動以及帶來的相關危險,依然是對野生動物最大的影響因素。
我就覺得,城市的生物多樣性、豐富度像是一個木桶效應。
它不在於說自然本身的水熱條件、土壤氣候,也不在乎這個地方的區系,而在乎我們人類這一塊短板有多長。
如何修復城市生態?
光說困境還不夠,問題總歸是要靠行動來解決的。
所以我們去年對整個深圳城市生物多樣性的主要威脅因素做了一些調查,大概有這麼一些結果:
一是物種入侵。
在深圳乃至整個南方,城市以及城市周邊的外來入侵物種現象特別嚴重,這種生物多樣性缺失帶來的生態位的空缺,會被這些強勢的外來生物佔領,如白花鬼針草、非洲大蝸牛、福壽螺、羅非魚還有薇甘菊等。
上文所列的入侵物種
二是河道改造和硬化。
很多地方的河道改造修了陡直的河岸,甚至石頭的地方用水泥封上縫隙,這樣雖然能讓洪水快速通過,但也失去了河岸的正常功能:為動物提供巢穴、為水棲生物提供食物來源等等。
硬化河岸失去了生態功能
三是人工建設的隔離。
比如說深港邊界有一片非常密集的鐵絲網,這些鐵絲網的孔特別特別小,小到連老鼠都鑽不過去,對野生動物來說,這就是被強制隔離了,沒辦法通行。
鐵絲網攔住了蟒蛇
這個問題嚴重起來,就是深圳和香港的直線距離不到50米,可是現階段兩邊的物種組成已經有很大的差異:
深圳的赤麂快要滅絕,但對面還有很多;深圳梧桐山還有豬獾,但香港從來沒有發現;香港還有穿山甲,但深圳已經幾乎要沒了。
為了改善這些問題,我們去年在深圳東部的一些關鍵區域進行了初步調查,然後針對不同的問題給出了一些建議和解決方案。
比如說被高強度車流量隔離的不同斑塊、綠地之間,如果距離很短的話,我們建議可以在修建人行天橋或者交通通道時,在頂部進行一個復綠,然後做成這種連通型、複合型的廊道,讓兩個不同斑塊之間的物種能夠實現更好的交流。
廊道的復綠效果圖
同時我們也建議,現階段科技這麼發達,其實可以通過,比如在一些地方建設人類無法通過,但是大部分中小型野生動物可以通過的通道,來實現之間的交流,甚至可以通過一些科技設備在特定的時段來開啟或者關閉這個鐵絲網。
甚至關於人造物,我們還發現這些野生動物特別有意思的事情:它會對一些人工造成的地方利用特別高,形成一種奇妙的邊緣效應。
比如說有些倒伏的鐵絲網底下,會有平時喜歡躲在那種高高的、茂密的草叢裡的白胸苦惡鳥穿來穿去;
在濱海的鹹水地裡修造的人工蓄水池,又給這片地方增加了淡水池這麼一個微小的生境,很快就吸引了蛇過來生活,而池鷺又來捕食蛇,鳥類的多樣性又因此增加了。
穿過鐵絲網的白胸苦惡鳥
還有針對很多城市的林子單一化的問題,比如說相思林桉樹林的改造,我們也建議通過在不同的時間區間引入不同的鄉土樹種,增加食源性的樹種,提高城市生物多樣性。
在城市裡,我們發現只要對生境進行一些人工優化,它會很顯著地改善這個地方生物關係,要保護城市裡的動物,也沒有想像的那麼複雜。
引入不同樹種的設計
所以說對於城市野生動物,還需要我們做些什麼呢?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上山穿林子地去跑野外——隨著科技的發展,還有公眾意識的提升,城市裡的動物理應是能夠與人和諧共生的——畢竟我們的生命也已經交織了一個又一個春秋。
有時候人的一些改變,我想,就足以城市給野生動物更多生存的空間。
關注它,愛護它,像愛我們自己那樣,這便已然足夠。
加入月捐群,聽更多保護故事
----關於城市野生動物,你還需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