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古石器時代起始,到青銅時代的矛戈,再到大明王朝的繡春刀,最後在清朝形成穩定的十八般武器,
縱觀整個中國冷兵器的發展史,武器形制相生相剋,不斷演變發展,但是背後發展內在規律和邏輯卻始終如一,那就是:
「道法自然」
#冷兵器##歷史##繡春刀##戰爭##明朝#
商周時代的矛戈:鳥喙破果殼的靈感
「戈」是古代中國獨有的一種木柄曲頭兵器,此種形制的武器在世界其他任何文明中都無所尋覓。
滕侯昗戈,春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青銅戈,於1973年滕縣出土,現國家博物館藏
甲骨文「戈」出自直立放置的戈
中國的戈自原始社會末期二里頭文化出生,至漢朝武帝時期消亡,雖歷經石質、骨質、玉質、青銅、鐵器等多種材料,但是整體武器形制均未曾有過大的改變。
戈主要分為援、胡、內三個部分
在春秋戰國時期,戈曾是各大國主流車戰中的絕對主角,使用過程中主要依靠「鋒」的啄擊和「刃」的切割殺傷敵人。
「萬乘之國」才有資格稱霸一時
而戈的來源則是古人根據鳥類以「喙」破果殼及穿刺啄魚的過程得來靈感,仿製鳥喙的形狀而製成。
其在使用上「啄」、「撕」、「割」的方法也是源自鳥類的捕食動作。
想不到吧,鳥嘴還能仿製成兵器
大明柳葉刀:繡春刀的原型,取自柳葉隨風之形
說起繡春刀,大家應該非常熟悉,畢竟《繡春刀》三部曲名聲在外。
張震拿的就是繡春刀,但是它並不是但是明朝軍隊的制式武器
可是你可能不知道,繡春刀並不是特定的某一類刀具,而是當時給配發給皇帝內衛部隊「錦衣衛」的柳葉刀的專有稱謂。
《大明會典》記載,繡春刀只是一種禮器,給近臣在禮儀、出行、祭祀等特殊場合使用
換句話說,「繡春刀」就是指錦衣衛使用的特製版柳葉刀。
這裡說的「柳葉刀」可不是現在醫生用的手術刀,
不是這種柳葉刀
而是下面這種:
大明柳葉刀
略有變化,加深血槽的版本
柳葉刀是近戰的最優選擇,劈、砍、刺手感極佳
而這種柳葉刀才是當時明軍的制式裝備,近距離作戰的主要裝備。
柳葉刀武器制型源自柳葉之狀,故此得名柳葉刀。
其借鑑了柳葉尖頭,突刺劈砍之力尤重,
此外此刀葉身曲線溫和纖細,使其刺入敵軍後,再次抽刀易如反掌,因此極其適合騎兵與敵軍步兵的近距離作戰,因此其在明軍騎兵部隊中大量裝備。
仔細看,《大明風華》裡騎兵部隊裝備的全是柳葉刀
與賀知章《詠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不謀而合。
十八般武器:「偷師」昆蟲捕食的秘法
在清代中期逐漸成型的十八般武器是中國冷兵器逐漸走向成熟穩定的標誌,代表著中國古典兵器發展的最高峰。
十八般武器分別為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抓;鏜槊棍棒;拐子流星
在此之中有些形制的武器是師承上古的武器,比如「槍」,「戟」,「鏜」這三類,是從前文所說的「戈」逐漸演化而來,突出或者兼顧「戈」的作戰特點:
槍就是只單純保留「捅」、「啄」功能的「戈」,「鏜」就是強化「撕」和「割」功能的「戈」,而「戟」則可以認為是有雙刃的「戈」。
但是也有「道法自然」而發明的武器,最典型的就是「鉤」和「流星」。
「鉤」:仿自螳螂的前肢
說起發明和最早使用「雙鉤」的武林人士,就是大名鼎鼎的竇爾敦。
不知道為啥這裡用的是雁翎刀
沒錯,就是那個「藍臉的竇爾墩盜御馬 紅臉的關公戰長沙」的竇爾墩。
其使用的武器名叫「虎頭雙鉤」,實際上就是我們上面說的「鉤」,
其融合了鉤、劍、鉞、匕首四種器械組合而成,攻擊方式無非是鉤、縷、掏、帶、託、壓、挑、刨、掛、架等,簡單點說就是:
利用卷鉤控制並繳械對方武器,順便拉至近戰擊殺
在十八般武器當中,唯獨「鉤」是以打控制,破除對手兵器為主的武器,對其來源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仿自鹿角形狀,另一說為出自螳螂前肢。
「鉤」的發明取自螳螂的捕食,是現在主流的看法
傳說竇爾敦觀察螳螂捕食,其前肢既能擊殺獵物,還能利用倒刺控制獵物,被螳螂抓住的獵物是決不能逃出生天的。
螳螂可以捕殺比其體積還大的獵物
他受此啟發而仿照螳螂前肢的外形,而自創了鉤刺內卷,內刃外刺的「鉤」。
並憑此接連打敗前來圍剿的清軍(因打劫了大名府20萬兩官銀),並盜走皇帝御馬園中馬匹,導致當時兵部大臣彭朋被革職,朝陽震驚,由此其和使用「虎頭雙鉤」也一戰成名!
流星錘:出自自然界捕食大師——蜘蛛
一代武學宗師于承惠老師出演的《黃河大俠》,反派王爺用的就是流星錘
流星就是流星錘,流星錘傳說是由少林僧人發明,其可以軟纏在身上,便於攜帶,極為隱蔽。
但是你可能絕對想不到,流星錘的發明卻是受到一種昆蟲的啟發:
流星錘蜘蛛
就是上面這位流星錘蜘蛛
此種蜘蛛會分泌一種特殊的蜘蛛絲,其末端有一個直徑約為2.5毫米的絲球。
一旦獵物靠近,流星錘蛛擺動它們的誘餌,用充滿粘性的一端擊中獵物。一旦獵物被粘住,它們便奔過去將獵物殺死,而後美美飽餐一頓。
當年少林僧人或許是受此靈感,而發明此件兵器。
中國冷兵器發展邏輯的背後:「道法自然」的世界觀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從華佗發明的五禽戲,到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從古代司法行刑的「秋冬肅殺蟄藏」到歷代皇帝主持的祭天大典。
在中國古人的內心世界中,天、地、人乃至整個宇宙的規律均應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規律。
「道法自然」不僅中國冷兵器發展的主要脈絡,更是支配著中國傳統處世哲學。
更深層次講其實際就是中國人精神世界的內核,而武器只是中國古人內心世界的表象,萬不見其一的冰山一角罷了。
比起緬懷曾經唐陌刀陣列的輝煌,祭奠明戚家軍斬倭的驕傲,
如何堅守和發揚那些優秀的傳統文化不是來的更加急迫嗎?
參考文獻:
1.中國古代軍隊作戰體系的歷史演進.劉瑋琦; 宋志峰; 李路.軍事文摘.2020-07-01
2.中國古代冷兵器意匠中的傳統造物美學思想.魏蓉.中國文學批評.2017-10-20
3.戈部字與中國古代冷兵器演變.朱旭方.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6-28
4.論中國冷兵器時代戰鬥力生成模式及其轉變.汪翔; 楊家餘; 陳力.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3-15
我是浪史君,有浪、有姿勢的歷史在起飛,歡迎各位看官再次光臨。
別忘點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