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石」記錄歷史 柏樹進化印證古陸分離

2021-01-15 中國網
一億六千萬年前聯合古陸分裂為勞亞古陸 (北) 和岡瓦納古陸 (南) 六千五百萬年前地球大陸的分布格局

    新聞背景

    最近,以蘭州大學劉建全課題組為首的國際科研團隊,取得了一項填補國際生物地理學領域空白的創新性成果,他們詳細地論證了聯合古陸分離導致不同大陸分布的柏科植物「各奔前程」的假說,這項研究成果在2012年5月15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院院刊》上發表。

    本報特約該論文的第一作者蘭州大學毛康珊博士,就這項有趣研究的內容向公眾做一點科普解讀。

    一億六千萬年前的聯合古陸解體

    兩億兩千萬年前,地球上只存在一個超級大陸,其面積相當於現今所有陸地面積之和,史稱聯合古陸或者泛古陸。聯合古陸氣候相對穩定溫和,地球赤道地區並不炎熱,南極和北極地區也沒有冰川,地球不同區域生長著近乎相同的生物種類。

    那時,恐龍時代剛拉開序幕不久,柏科植物的共同祖先便已出現,開始逐漸進化出不同的植物種類並且遍布聯合古陸南北部。約一億六千萬年前的晚侏羅紀,恐龍種類繁盛,聯合古陸開始逐漸分離為兩個超級古大陸,即北方的勞亞古陸和南方的岡瓦納古陸。伴隨此地質事件,柏科植物目前最興盛的兩個亞科——主要分布於北半球(主要源自勞亞古陸)的柏木亞科和分布於南半球(由岡瓦納古陸演化而來)的澳洲柏亞科,其祖先開始在各自的「新家」沿著不同的軌跡繼續進化。

    勞亞古陸是北半球主要大陸的前驅,後來逐漸破碎化形成北美洲、歐洲和大部分亞洲大陸。岡瓦納古陸則是南半球主要大陸的前驅,先後分離產生出南美洲、非洲、印度(以上三個大陸後來部分或全部漂移至北半球)、南極洲和澳大利亞大陸等。隨著聯合古陸逐漸分離及破碎化為不同的古大陸,地球古氣候環境逐漸出現緯度溫度梯度,即高緯度地區氣溫相對較低,反之亦然。各大陸之間分開之後,分布在各個大陸上的生物開始適應不同的環境,因而逐漸朝著不同的方向進化,最終產生現在各大洲互不相同的生物物種。柏科柏木亞科的祖先和澳洲柏亞科的祖先也不例外,他們隨著勞亞古陸和岡瓦納古陸的分離破碎,逐漸進化產生出現在柏科絕大多數的物種。

    柏科植物保留了古大陸分離的地理格局

    事實上,科學家已經證明聯合古陸分離的歷史對哺乳動物、兩棲類和爬行類的進化歷史也造成了較大影響。以大家最為熟悉的恐龍為例,化石證據表明,晚侏羅紀時勞亞古陸和岡瓦納古陸分離時,分別生長在兩個古陸上的恐龍便開始進化產生出不同種類的恐龍。另一個例子是蛙類,科學家研究發現南半球和北半球的蛙類進化支系「分道揚鑣」的時間與勞亞古陸和岡瓦納古陸的分離時間高度吻合。

    但是,動植物如果移動性強或者傳播較遠的話,往往會破壞這種由於古大陸分離破碎形成的生物在地理分布上的格局。比如,紅莓苔子(一種杜鵑花科的、產漿果的灌木)最初只在北半球高緯度地區生長,後來通過候鳥傳播至南美洲高緯度地區;候鳥遷徙前通常會採食這種漿果儲備體能,紅莓苔子就是搭乘「鳥胃航班」到達南美洲最南端的。很多植物都進化出相似機制,它們長出鮮美的果實讓動物採食,然後種子就可以在動物的胃裡面安全的傳播到新的地點,在那裡生根發芽,繼續繁衍。

    與紅莓苔子等植物不同,一億六千萬年前柏木亞科和澳洲柏亞科的祖先,其球果多為木質化結構,口感硬澀且難以消化,並不吸引動物,它們的種子大多數藉助風力和水力來傳播。因此,柏科植物由於古大陸分離而產生的地理格局得到了很好的保留。

相關焦點

  • 植物所合作揭示活化石銀杏的種群進化歷史
    活化石類群起源古老,往往一個支系僅現存一個物種,形態性狀保守,現存分布範圍狹窄,具有重要的保護價值,因此達爾文認為活化石是研究物種滅絕、競爭、適應性等進化生物學核心問題的絕佳體系。銀杏(Ginkgo biloba L.)
  • 那些被稱為「活化石」的物種,真的停止進化了嗎?
    所謂活化石,其實在大眾眼中還有一層含義,就是這些古老的生物本應該出現在化石當中,但它們卻仍然活在現代,和它們相近的物種都已經湮滅在歷史當中了。有人說蟑螂也是「活化石」之一,理由是它們的歷史也達到了3.2億年之久,但不一樣的是蟑螂可是真正的贏家。
  • 別動不動就「活化石」了,哪有什麼活化石呀
    在最近十年裡,科學家已經將許多物種從「活化石」的牢籠中解放出來了,這其中包括腔棘魚、鱟、蘇鐵、喙頭蜥,還有鱟蟲。在這些「活化石」中,重新認識鱷魚的過程恐怕是其中最具戲劇性的。鱷魚:祖上也曾闊過早期的古生物學家已經注意到一些古鱷魚與現代鱷魚是極其相似的。
  • 河南虞城古祠柏樹傳奇多:五雷轟頂造就五龍柏樹
    河南虞城古祠柏樹傳奇多:五雷轟頂造就五龍柏樹 雌雄二鳥隔空相望,人們遂把兩棵柏樹稱相思柏。 吳揚 攝    中間的老柏樹幹枯了,但老柏樹的兩邊又生出兩顆小柏樹依著老柏樹茁壯成長。於是有母子柏的故事。 吳揚 攝    一棵槐樹從一老柏樹的肚子中間長出,於是便有了柏抱槐。當地人說,令人稱奇的是,這棵槐樹一年春秋兩季開花。
  • 現存的最古老活化石古銀杏都分布在哪裡?
    這棵銀杏樹是當年唐太宗李世民親手栽種,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已被國家列為古樹名木保護名錄。這棵銀杏樹下落滿黃葉,像金黃的地毯鋪了一地,來看落葉的人絡繹不絕。浙江古銀杏浙江杭州古銀杏樹種植於隋朝,樹齡1410年。老銀杏高達二十多米,樹冠張開有20座的圓臺面那麼大,樹根四周萌發出許多大小枝幹,狀似「子孫滿堂」。
  • 為什麼「活化石」上億年都不再進化了?
    而活化石通常是指種系發生中的某一線系長期未發生前進進化,也未發生分支進化。更未發生線系中斷(絕滅),而是處於停滯進化狀態的生物,而且它必須是現存的種類。在生物學上,活化石又稱為孑遺(jieyi)物種。存活上億年的「活化石」在當下,能稱得上是活化石的生物有很多,比如硬骨魚綱下的矛尾魚、哺乳綱下的大熊貓、爬行綱下的鱷魚、銀杏綱下的銀杏、松柏綱下的水松等等。
  • 史前地球超級古陸唯一性的實錘鐵證
    現在的古陸板塊群由史前超級古陸裂解演化而來,已成為人們普遍共識中兒童拼圖遊戲的唯一溯源體。 史前超級古陸裂解演化出了如今人類可以布朗運動的古陸板塊,反過來,這些古陸板塊通過簡單拼圖組合,就可以復原史前超級古陸了嗎?亦或史前超級古陸存在忙目樂觀的多解性?
  • 渤海古陸大平原會再次浮出水面嗎?
    當時氣候寒冷,由於強動的西北風和冷風寒流互相作用致使渤海古陸平原上飄來了大量的黃土物質。鳳沙不僅填平了古陸上的溝壑,而且還堆起了山丘,如今廟島上獨具特色的黃上地貌仍依稀可辨。黃土中有許多適宜寒冷氣候的猛獁象、披毛犀和鹿等動植物化石。這些動植物化石表明,當時渤海古陸平原生機勃勃。
  • 500年的陶瓷活化石,南國陶都的南風古灶,感受佛山文化的厚重
    佛山,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曾是中國四大名鎮之一,是中國龍舟龍獅文化名城、粵劇的發源地、廣府文化發源地、興盛地以及傳承地之一,還是世界聞名的功夫名城、家電之都和美食之都,不過今天渝帆要介紹的是佛山的另一張名片——陶藝之都。
  • 6500萬年前地球單一氣候助力恐龍稱霸聯合超級古陸1.6億年!
    ,或許那時候的古銀杏樹就是恐龍的重要食物來源之一。 伴隨著恐龍滅亡,超級古陸解體漂移,曾幾何時風華絕代的銀杏樹逐漸走向萎縮,其生存的大本營迅速收縮,約50萬年前,其它地域完全絕跡,只有中華神州大地尚有遺存。 銀杏樹生長極其緩慢,現在的銀杏樹要一、二十年才能成材,四十多年才能結果,它的果實俗稱為白果。所以,對於人類個體而言,從栽種銀杏樹到吃上它的白果,真的是一件艱難而幸運的事。
  • 攀鱸「西遊記」:一段歷史生物地理的新敘事—新聞—科學網
    化石為西藏始攀鱸正模標本,現存於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吳飛翔供圖   在生物地理學研究中結合分子學和古生物學的方法開始逐漸受到關注和重視,因為它能提供更強有力的年代約束,有助於理解現生生物在進化時間軸上的間斷,還能補足歷史分布的缺失片段等。
  • 盤點世界上還存活著的動物活化石
    隨著地球的變動很多史前動物都慢慢滅絕,但在地球上還有一些歷史久遠而未被滅絕的動物,被人們稱為動物活化石。美國《連線》雜誌網站最近對自然界中的12種堪稱活化石的動物進行了盤點,迄今只發現兩條的皺鰓鯊、金色的「火星」螞蟻等古老物種均上榜。這些物種歷經數百萬年進化,幾乎沒有任何變化。
  • 尋古探源:動物中的「活化石」
    鼠是動物中古老的「活化石」。據考古研究發現,人類出現前,鼠就在地球上生活了4700多萬年,鼠是現存最原始的哺乳動物之一。但從古至今,它帶來的問題讓人傷透腦筋。它有奪人之食的卑行,更有傳播鼠疫的劣跡,人類與老鼠的對立由來已久。但讓人感到意外的是,研究發現,老鼠和人類99%的骨骼結構相同。
  • 象形文字活化石"水書"傳承水族歷史
    新華社貴陽電:水書是我國56個少數民族之一水族的獨特文字,是一種類似甲骨文和金文的一種古老文字符號,記載了水族古代天文、地理、宗教、民俗、倫理、哲學、美學、法學等文化信息,被譽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
  • 世界柏樹之最 柏樹王3200多歲
    世界柏樹王園林藏柏自然園林內生長著大約1000棵巨柏樹,柏樹平均樹高44米,平均直徑1.5米。其中最大的一棵巨柏樹高57米,直徑5.8米,周長17米,樹冠投影佔地面積一畝多! 樹齡距今有3200歲以上。由此推算,此樹大致生長於我國商周時期。被譽為「世界第一巨柏」。
  • 歷史悠久不收門票,被稱為「中國古鎮的活化石」,風景優美
    也許是為了回應遊客愛老城的心理,很多地區不惜花大量資金建設老城,吸引人們,但畢竟是人為建設的,不像歷史悠久的老城那樣有魅力, 但是在這樣的大商業化現代,一些古鎮受這種風氣的影響越來越商業化了。我不知道大家是否聽說過過大的陽古鎮,悠久的歷史文化並不是疼愛古鎮而驕傲地,依然保存著原來的古風容貌, 來這裡的朋友們會注意到這裡不像其他老城一樣商業化的味道很糟糕。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大陽町是這個古鎮地標的所在地,古鎮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所以在歷史基礎上也不遜色於其他知名度較高的古鎮。
  • 廣西肺魚化石新種揭示早泥盆世中國-澳大利亞密切古地理聯繫
    廣西肺魚化石新種揭示早泥盆世中國-澳大利亞密切古地理聯繫 2015-04-23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肺魚是現今僅存的三支肉鰭魚類(肺魚類、腔棘魚類、四足動物)之一,也是著名的「活化石」,對肺魚的研究在演化生物學的歷史上起到過重要的作用。
  • 古DNA研究30年縱覽—新聞—科學網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遺傳學家Russell Higuchi和Allan Wilson及其同事在有關斑驢的論文中提到:「如果人們證明DNA能長期存活是普遍現象,古生物學、進化生物學、考古學和法醫學等領域將受益匪淺。」 最初的進展十分緩慢。對古DNA研究真實性的爭論分化了該領域,並加深了外部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