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寄生為常用中藥。《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原名桑上寄生。《本草綱目》除桑寄生外,又增柳寄生一項。現商品分廣寄生,槲寄生二類。別名:槲寄生,北寄生,廣寄生(桑寄生)。來源:1、槲寄生系桑寄生科植物常綠寄生小灌木槲寄生乾燥的帶葉莖枝廣寄生系桑寄生科植物常綠寄生小灌木桑寄生乾燥的帶葉莖枝。
性狀鑑別:1、槲寄生;莖枝圓柱形,長約30釐米,直03~1釐米。黃綠色、節膨大,全體有皺紋。葉對生於分叉之頂端,倒披針形,葉片厚,通常具三脈,微有光澤。質輕脆,易折斷。斷面黃綠色,木質部色較淺成放射狀花紋,髓明顯。氣微,味略苦,嚼之發粘。2、廣寄生(桑寄生);桑寄生莖枝呈細長圓柱形,似桂枝,外皮紅褐色,有無數細小的斑點(皮孔),嫩枝有棕褐色細毛。質堅硬,木質,不易折斷,斷麵皮層紅棕色,木部色較淺,中央有小髓心,色較深。葉多脫落,似革質稍脆,卵圓形,黃褐色,無鋸齒。氣微,味澀,以枝細,質嫩、紅褐色,帶葉者為佳。
主要成分:廣寄生含降血壓及強心成分,已分離出者有廣寄生甙(即篇蓄甙)、槲皮甙,後者水解後產生槲皮素及阿拉伯膠糖。北寄生含齊墩果葉酸及黃酮化合物,槲寄生甙。藥理作用:1、降壓;浸出液有降低血壓作用,作用點在內感受器,引起降壓反射,或由於抑制延髓或脊髓血管運動中樞所致。但作用較短暫而不持久。2、降膽固醇:臨床試用初步結果,對降低血清膽固醇似有一定作用。3、利尿:作用較顯著,有效成分為廣寄生甙。4、抗菌:體久試驗能抑制傷寒桿菌和葡萄球菌生長。5、抗病毒:其煎劑對骨髓灰質炎病毒I、II、III型及Sackie 型均有顯著抑制作用(可能為直接滅活),與淫羊藿同用其抑制作用更明顯。此外,桑寄生ECHO及coxackie病毒也有明顯抑制作用,又能抗流感病毒。
性味:苦平。歸經:入肝腎經。功能:補肝腎、除風溼、強筋骨、養血安胎。主治:腰膝疼痛。筋骨無力,胎動胎漏。臨床應用:1、治高血壓病,適用於肝腎不足、陰虛陽亢,有頭痛、眩暈、耳鳴、心悸的病例,取其有降壓作用,可單用30~60g,水煎代茶,但因其力量有限,常配用晾血藥如生地、赤芍、銀花藤等水煎服,方如桑寄降壓湯,對降壓和改善症狀,有一定效果。2、治風溼痺病,適用於風溼性關節炎、風溼性肌炎而有腰酸軟痛痺和其它血虛表現者,取其有和利血脈、舒筋活絡、鎮痛的作用,常配獨活、熟地、防風、黨參等,方如獨活寄生湯(見獨活項下)。3、治妊娠胎動不安、胎漏下血(先光流產),或腰背疼病,效果較好,常配黃芩、白朮、續斷等,方如桑寄安胎湯。4、治小兒麻痺症,與淫羊藿配合效果更好。5、治皮膚乾燥症,即中醫所稱「肌膚甲錯」,由血虛血滯所致,因血液不能營養肌膚,以致皮膚枯燥,甚者如魚鱗狀。前人認為桑寄生能「光肌膚」,故能治療本病,其作用原理尚待進一步研究。用法為每次桑寄生30~60g,加雞蛋一隻和沙糖適量,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