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年7 月12 日,波蘭培德羅巴迪克石油公司的勘探船像往常一樣緩緩地行駛在浩瀚的波羅的海上。在到達韋巴港附近時,全副武裝的勘測隊員開始陸續潛入海中。「我們當時正在進行聲距測量, 為今後的石油勘探做準備。」勘測隊員格拉波夫斯基向記者講述了當時的情況,「到了250 米深的幽暗海底時,我們突然發現一艘鏽跡斑斑的大型船隻的殘骸。」這讓勘測隊員感到非常奇怪,因為按照事前的海事情報,這裡並沒有大型船隻沉沒過。隊員們立即將消息報告給船長,船長迅速組織了更多的潛水員對這艘「大船」進行了調查。調查的結果讓所有人倒吸了一口涼氣——這是一個足有260 米長的龐然大物,沉睡了近50 年的「齊柏林伯爵」號航母就此再現於世人面前……
德意志第三帝國海軍是一支帶著諸多「遺憾」和「不甘」走向覆滅的強大海上力量,而在諸多「遺憾」中,「齊柏林伯爵」號航空母艦無疑是最特別的一個。「齊柏林伯爵」號航母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對第三帝國海軍的看法。通常來講,儘管擁有「俾斯麥」號、「提爾皮茨」號這類艨艟巨艦,但這支海上力量在整體上仍被認為是偏跛的。究其原因則不難理解——一方面,上千艘U 艇構成的「狼群」幾乎塑造了戰爭中第三帝國海軍無法扭轉的整體形象;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地方在於,真正意義上的海軍航空兵在第三帝國海軍的戰鬥序列中僅僅留下了一片刺眼的空白。而恰恰是這片刺眼的空白,使第三帝國海軍成了一個跛足的巨人。
■藝術家筆下航行中的「齊柏林伯爵」號
要知道,海軍這一古老的軍種,其原生屬性便決定了其只有與人類技術進步緊密結合,才能以一種武裝力量的形式存在。而進入工業化時代以來,空技術,同樣在其誕生伊始便為各國海軍所關注——第二帝國時期的德國海軍也不例外。也正因如此,第三帝國最高統帥部對海軍航空兵建設的極端「蔑視」,也成了一個不解之謎。海軍航空兵在第三帝國海軍的戰鬥序列中缺席,無論從戰術還是技術角度上來說,都是不可思議的,甚至可以說是不可理喻的,這也與其他國家的海軍建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美、日、英等主要海軍國家均大力建設海軍航空兵,試圖使之成為一支獨立的戰役力量,只有第三帝國海軍的航空兵建設近乎一片空白,其擁有的僅僅是一支可有可無的輔助性海軍航空力量。不過,幸運的是,「齊柏林伯爵」號航母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對第三帝國海軍看法。
時 光 分 割 線
不過,「齊柏林伯爵」號的故事並沒有就此結束。1945 年8 月17 日,蘇聯波羅的海艦隊第77 打撈救援團檢查了這條船,發現情況比想像中要複雜,但並非是一條「廢船」。坐沉的航母姿態基本保持了水平,僅向右舷傾斜了5°。
顯然,「齊柏林伯爵」號並非完全失去了打撈價值,但要讓其浮出水面卻也並不容易。然而,史達林在獲悉德國人的這條航母有可能被修復後,下令要在7天內將其打撈出水,然後拖回蘇聯港口。這樣的要求在和平時期是不可想像的,但最高統帥的命令不可違抗,於是一項緊急的打撈計劃隨之展開,在對水下的漏洞進行了簡單的修補,並將水線以上的裂縫和破損的舷窗用金屬片焊接封死後,又花了2天時間將全部19個水密艙中的12個排乾,1945年8月19日下午3:45分,「齊柏林伯爵」號奇蹟般地上浮了!隨後,成功被打撈起來的「齊柏林伯爵」號,在1945年8月19日當天午夜便被急忙拖往喀琅施塔得(有資料說,甲板上還堆著大批從東普魯士繳獲的物資)。
德國投降後,同盟國在1945年7月17到8月2日,召開了一個有關戰利品分配問題的國際會議。會議商定,納粹德國海軍的現存可用艦隻,將被英、美、蘇三國瓜分(法國也要求獲得同等權利,但卻無人理睬),並為此組成了一個三國委員會負責具體的分配事宜。那些被認為可供分配的艦隻,又被細分為三個類別:「A 類」——可以自主航行的完好艦隻;「B 類」——利用當地現有資源,維修時間不超過6 個月的艦隻;「C 類」——利用當地現有資源,維修時間超過6 個月的艦隻。根據蘇聯人提供的資料,「齊柏林伯爵」號被歸為「C 類」(顯然,蘇聯人撒了謊)。然而,根據協議,所有「C 類」艦隻都要在1947 年12 月之前,於委員會的監督下被銷毀完畢。這就使已經被拖走研究的「齊柏林伯爵」號在蘇聯人手中成了一個「燙手的山芋」——作為一個珍貴的標本,從來沒有過任何一艘航空母艦的蘇聯海軍深知「齊柏林伯爵」號的價值(史達林同樣知道這一點),然而由於政治上的原因卻又不能與「戰時盟國」撕破臉面。結果,蘇聯人最終做出了決定——將之毀屍滅跡。
不過,白白放過「齊柏林伯爵」顯然不符合蘇聯人的性格,即便在「葬禮」上也要將其最後一滴價值榨乾。
為此,在1947 年2 月2 日,已經被拖到列寧格勒研究了近18 個月的「齊柏林伯爵」號,被改名為「浮動平臺PB-101」,準備在幾個月後,將之作為模擬美國航空母艦的靶艦擊沉,從而獲得最後也是最寶貴的第一手數據。蘇聯人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1947 年8 月14 日下午2:45,PB- 101 在4 艘拖輪、1 艘破冰船的幫助下,離開了列寧格勒。經過了整整一天的秘密航行後,到1947 年8 月15 日晚,PB-101 抵達預定海域,雖然期間又發生了無法下錨的小插曲,但試驗還是在16 日一早便正式開始了。
1947年8月17日,以空襲為主的第二輪測試又開始了。承擔此次任務的是蘇聯海軍紅旗波羅的海艦隊航空兵第12近衛轟炸機團,其39架Pe-2在3架美制「卡塔林娜」水上飛機的引導下,向甲板上標有一個巨大「X」標誌的PB-101實施了5次攻擊。然而,不得不說,在經歷了16日的靜態爆破和17日的5次輪番空襲後,PB-101的主體結構特別是水線以下的部分仍然大體完好,完全沒有沉沒的跡象,這讓在場的蘇聯人既興奮又沮喪。
本文摘自《海戰事典007:德意法西斯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