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蘇聯擊沉的德國航母,還使用了日本航母技術,卻從未走向戰場

2021-01-09 書劍雜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陣營中,與日本還有義大利相比,德國算是一個偏重陸權的國家。雖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德國海軍也有「俾斯麥」號戰列艦和U艇等海上作戰艦艇,但是這些戰艦的主要作用並不是為了和英國皇家海軍進行對決,而只是單純的為了掐斷英國皇家海軍的海上交通線。

「俾斯麥」號戰列艦也是「破交戰」產物

當然,德國海軍並非在一開始就決定使用戰列艦和潛艇對英國施行「破交戰」。在德國海軍最初規劃的「破交戰」裝備中,還包含了另一種類型的作戰艦艇,那就是大型航空母艦。

「齊柏林伯爵」號航空母艦

為了讓各位讀者對二戰時德國海軍的海上航空作戰力量有更加清晰的了解,本文今天就以「齊柏林伯爵」號航空母艦的誕生始末作為主線,向各位讀者介紹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海軍航空母艦的發展情況。

從應對法國到應對英國——德國海軍早期航空母艦的設計變革

德國海軍航空母艦計劃誕生的時間很早,在1929年時,德國海軍就已經提出了「全通甲板載機艦計劃」。當時的德國海軍希望直接通過對現有民用艦船的改裝,在短期內擁有兩艘航空母艦。之所以當時德國海軍會對航空母艦有如此迫切的需求,是因為當時的德國海軍正承受著來自法國海軍的直接壓力。

用民船改裝的設計方案

法國不同於英國,如果德國要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那麼就不可避免要和法國產生衝突,而當時的法國海軍,又是歐洲大陸上僅次於英國皇家海軍的海上作戰力量,當時的法國海軍,可以很容易就擊潰德國海軍的主要作戰力量。

而當時德國海軍也並不希望通過這兩艘通過民船簡單改裝而來的航空母艦,就可以和法國海軍進行正面對抗。德國海軍只是希望這兩艘航空母艦能夠擴大德國海軍的海上搜索範圍,讓德國海軍儘量避免和法國海軍的海上主力艦隊正面對決。不過後來隨著形勢的緩和,這兩艘「應急航母」並未能順利誕生。

當時的德國海軍並不能和法國海軍對抗

隨著時間來到上世紀30年代,德國海軍和德國整體環境都有了很大的不同。伴隨著軍備的快速擴張和軍力的快速增長,德國海軍的建設也開始得到了重視。

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慘敗,上世紀30年代時的德國海軍在一開始就放棄了和英國皇家海軍爭奪制海權。此時的德國海軍整體建設方向都是如何在戰時更好、更快的掐斷英國的海上交通線。因此,此時德國海軍對航空母艦的性能要求也出現了變化。

最終目的就是掐斷英國的海上交通線

德國海軍對新型航空母艦的定位是「載機巡洋艦」,在德國海軍的作戰設想中,「載機巡洋艦」將和德國海軍的水面破交艦艇一起對英國的海上商船隊發起突襲。在與英國皇家海軍的護航艦隊接觸前,「載機巡洋艦」可以用艦載機驅逐來襲的英軍戰機,避免德國破交艦隊提前遭受損失。

而在與英國皇家海軍的護航艦隊接觸後,「載機巡洋艦」上的艦載機還可以配合德國破交艦隊,一起對英國商船隊及其護航艦隊發動攻擊。通俗地講,德國海軍並不希望新型航空母艦能夠成為一款獨立的海上主力艦,而是希望其能夠以「載機巡洋艦」的身份,配合德國海軍主力艦艇,對英國皇家海軍形成「局部優勢」。

最終還是為了給主力艦創造作戰機會

因此,當時德國海軍要求新型航空母艦至少應當具備輕巡洋艦的防護能力,並且應當具備一定的自衛火力,可以獨自與英國皇家海軍的中型艦艇交戰,為了達到這樣的設計指標,德國海軍甚至為此願意為此犧牲掉一部分的艦載機攜帶能力。而到了1933年3月12日,德國海軍最終終於敲定了新型航空母艦的設計指標。

新型航空母艦滿載排水量被定為15000噸,裝甲防護等級至少應當和輕巡洋艦持平。除了防空炮火之外,新型航空母艦要求安裝6門203毫米艦炮或者9門150毫米艦炮。艦載機的數量則為60架,具體的艦載機搭配方案則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靈活調整。

艦身上安裝了強大的自衛火力

這些性能指標很好的證明了當時德國海軍並未認識到航空母艦在未來海戰中將會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即使德國海軍為新型航空母艦上加裝了強大的自衛火力,也只是希望新型航空母艦在實際作戰中不用主力艦隊再分心來保護。

來自東方的援助——德日航空母艦技術的交流

在新型航母設計之初,德國海軍的參照對象是英國皇家海軍。為了能夠在未來的海上爭鋒中與英國皇家海軍的主力戰艦匹敵,當時德國海軍各型戰艦要麼針對英國戰艦的不足進行了強化設計,要麼就是儘量模仿英國戰艦的設計風格,以避免自己走彎路,新型航空母艦在沒有明確作戰對象的情況下,選擇了後一條道路。

英國的「勇敢」號航空母艦

當時德國海軍參照的對象是英國皇家海軍的「勇敢」號航空母艦,不過在英國皇家海軍的有意封鎖下,德國海軍並未獲得太多關於「勇敢」號航空母艦的資料。不過就在德國海軍新型航母的設計遭遇困難時,遠在東方的日本向德國海軍伸出了橄欖枝。

1935年7月份,德國海軍正式向日本派出了100多人的考察團隊。在一開始,德國海軍考察的對象是日本海軍的「龍驤」號航空母艦。雖然「龍驤」號航空母艦的排水量較小,但是日本設計師卻為其設置了雙層機庫和12門127毫米高射炮,並且其載機數量在這種設計下仍然能夠保持在40架-48架的規模,很符合德國海軍對新型航母「小而強」的要求。

「龍驤」號航空母艦

不過在1935年9月底的軍事演習中,包括「龍驤」號航空母艦在內日本海軍艦隊遭到了強颱風的襲擊。因為排水量較小,且前甲板較低。「龍驤」號不僅艦身前部的飛行甲板被巨浪砸毀,甚至連機庫壁都被海浪衝破,險些沉沒,德國海軍認為「龍驤」號航空母艦防護能力過於薄弱,隨之對其失去了興趣。

很快,德國海軍就把注意力轉移到排水量更大,防禦水平也更高的「赤城」號航空母艦上。當時的「赤城」號航空母艦還處於早期的三段式飛行甲板設計,在保持艦載機釋放能力的同時還安裝了10門200毫米口徑的艦炮,十分對德國海軍的胃口。

早期的「赤城」號航空母艦

日本海軍不僅讓德國海軍考察團隊對「赤城」號航空母艦裡裡外外的艙室詳細參觀,還為其提供了接近1噸中的設計圖紙。不過,當時日本海軍並未告知德國海軍考察團隊「赤城」號航空母艦即將進行升級,自然也沒有提供任何相應的升級材料給德國海軍。

不同歷史時期的「赤城」號設計圖

除了相關的設計圖紙之外,德國海軍考察團隊還對「赤城」號航空母艦的航空作業流程進行了詳細的記錄,這些資料也為後來「齊柏林伯爵」號航空母艦航空作業操作規範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難產的「齊柏林伯爵」號航空母艦——在停建與續建中不斷切換的半成品

德國海軍的行動非常快,在1935年10月底,德國海軍考察團隊才剛剛回國,在1935年11月16日,德國海軍就根據日本「赤城」號航空母艦的相關設計對原本的設計圖紙進行了調整,並與基爾德意志造船廠籤訂了A號艦和B號艦的建造工作。

建造中的B號艦

雖然A號艦和B號艦名義上屬於同一級艦,但是為了保證兩艦的建造工作保持一致,德國海軍要求B號艦的建造工作不能快於A號艦,以便B號艦能夠根據A號艦的實際建造情況及時進行調整。這也導致了雖然B號艦比A號艦更早開工,但是建造進度卻一直落後於A號艦。

在1938年的12月8號宣告下水,當時A號艦已經被正式命名為「齊柏林伯爵」號航空母艦,因此A號艦的受洗命名儀式由費迪南·馮·齊柏林伯爵的大女兒來主持。在下水之後,「齊柏林伯爵」號航空母艦開始進行了舾裝工作,在1929年9月1號德國閃擊波蘭前,「齊柏林伯爵」號航空母艦整體建造完成度已經達到了80%。

下水的「齊柏林伯爵」號航空母艦

不過,隨著戰事的發展,德國統帥部開始認為U艇的整體效費比比「齊柏林伯爵」號航空母艦更高,「齊柏林伯爵」號航空母艦的建造優先度開始被德國海軍調低,而還在建造中的B號艦則直接被要求停止繼續建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展開後,德國海軍各大造船廠的產能幾乎被利用到了極致。特別是在控制挪威等國家之後,為了能夠在近海海域進行巡邏和運送物資,德國海軍對驅逐艦和大型魚雷艇的需求開始猛增,基爾海軍造船廠忙於其中,根本無法按照原定計劃完成「齊柏林伯爵」號航空母艦的建造,1945年5月份,完工率達到85%的「齊柏林伯爵」號航空母艦不得不暫停建造。

完工率已達85%的「齊柏林伯爵」號航母

在1941年,「不列顛空戰」的失敗證明了僅憑德國空軍自己解決不了英國皇家空軍的抵抗,而隨後日本航母機動部隊在太平洋戰場的出色表現又進一步證明了現代航空母艦在海戰中的巨大價值。因此,在1942年,德國海軍又重新開始了「齊柏林伯爵」號航空母艦的建造工作。

但是在1942年,「齊柏林伯爵」號航空母艦原來的設計已經過時。如果要達到德國海軍對其的新要求,「齊柏林伯爵」號航空母艦需要從結構上進行重新改造。這次續建更像是一次徹頭徹尾的改造。這次改造速度很快,到1942年年底,「齊柏林伯爵」號航空母艦就已經能夠依靠自身動力以27節左右的航速進行航行了。

1939年時的「齊柏林伯爵」號航空母艦

不過此時,隨著德國海軍水面艦隊的幾艘大型水面戰艦的陸續損失,德國統帥部認為再讓德國海軍維繫大型水面戰艦的意義已經不大,還不如將產能讓給U艇,以增強對盟軍商船隊的打擊力度。此時改造工作已經大體上完成的「齊柏林伯爵」號航空母艦再度被放棄,只能靜靜地停留在奧得河口的一處錨地裡生鏽。

昂貴的靶艦——以被擊沉收尾的「齊柏林伯爵」號航空母艦

1945年4月,當蘇聯紅軍逐漸接近斯坦丁時,德國海軍最終下令引爆安置在「齊柏林伯爵」號內部的炸藥,並打開了通海閥。在經過10次大規模的爆破後,「齊柏林伯爵」號最終緩緩坐沉於7米深的海水中,等待蘇聯紅軍的到來。

被破壞了的升降機

蘇聯波羅的海艦隊的相關人員對「齊柏林伯爵」號進行大致檢查後發現,雖然艦體遭到了多處破壞,但是「齊柏林伯爵」號並非沒有修復的可能。在得到這個消息後,蘇聯方面馬上下令在7天內完成對「齊柏林伯爵」號的修復工作,並將其拖回蘇聯。

蘇聯之所以對打撈「齊柏林伯爵」號如此上心,是因為當時同盟國已經開始商議在戰後如何劃分德國海軍剩餘的戰艦。蘇聯擔心「齊柏林伯爵」號最終會被其他國家分走,於是決定將其提前打撈並帶回國內,以便作為參照,研製自己的航空母艦。

停泊在列寧格勒的「齊柏林伯爵」號

雖然蘇聯在戰後剩餘艦隻的俘獲會議上,成功將「齊柏林伯爵」號定為沒有修復價值的C類艦艇。但是根據同盟國的相關規定,這類艦艇必須進行拆除銷毀。為了充分利用「齊柏林伯爵」號的最後價值,最終蘇聯決定將其作為靶艦擊沉,以獲得航空母艦的抗打擊數據,為未來的反航母作戰積累經驗。

在1947年的8月16日和8月17日,蘇聯方面在經過1次大規模靜態爆破、5次空襲測試和4條533毫米重型魚雷的打擊後,「齊柏林伯爵」號航空母艦最終沉沒,這艘傳奇巨艦的歷史到此結束。

「齊柏林伯爵」號最終也沒能走向戰場

翻開人類航空母艦發展史,「齊柏林伯爵」號航空母艦是唯一一艘以「破交艦」標準建造的航空母艦。厚實的防護裝甲、強大的自衛火力和美日太平洋戰區的主力航空母艦相比顯得格格不入。事實上,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齊柏林伯爵」號在德國海軍內部,都算不上是一艘主力艦。追根究底,還是德國領導層的短視,斷送了「齊柏林伯爵」號的命運。

相關焦點

  • 蘇聯早年也曾獲得航母艦體,卻沒像中國遼寧艦那樣被重建
    作者:張遠年原題:《為什麼二戰德國沒有自己的航空母艦?》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航空母艦作為新的戰艦種類,在歷次海戰中奠定了自己海上霸主的地位。二戰中以美國日本英國為首的幾個海上強國都不遺餘力的發展建造自己的航空母艦。
  • 勇敢號航母:二戰德國潛艇首個大戰果 極大鼓勵了德國研究潛艇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雖然在航母方面德國一直都是一個大短板,但是在潛艇方面,卻將其作戰功能發揮到出神入化。更是發展出了狼群戰術,在整個二戰期間的大西洋戰場上,神出鬼沒的德國潛艇給盟國的艦隻造成了非常大的麻煩。
  • 二戰德國航母被「壓箱底」:中途「夭折」的齊柏林伯爵號
    「齊柏林伯爵」號設計上參考了日本的「赤城」號,尺寸和噸位都不算小,長262.5米,寬36.2米,最大吃水8.5米,標準排水量23500噸,滿載排水量33550噸,與日本海軍的大型航母翔鶴級不相上下。設計最高時速35節(同期英美航母普遍為30節左右),帶著蒸汽彈射器和艦載機Me-155(沒來得及實現),還有大口徑火炮,配置相當高。
  • 納粹航母波羅的海「沉睡」59年
    納粹航母波羅的海「沉睡」59年  二戰期間德國唯一航母「齊柏林伯爵」號「現身」,從未參戰兩度被沉入大海  本報綜合報導 二戰期間,幾個主要交戰國都擁有航空母艦,但德國唯一的航空母艦「齊柏林伯爵」號卻從未在戰爭中露面,二戰後的去向更成了一個謎團。
  • 039和日本潛艇都使用瑞典斯特林發動機,瑞典潛艇曾逼近美航母
    2005年一次軍事演習中,令人震驚的是一艘常規動力瑞典潛艇成功突圍美航母戰鬥群所有偵測手段,衝進最後一道航母防線拍下多張裡根號航母照片,言外之意就是如果實戰就已經擊沉航母。而『擊沉』裡根級航母,只是瑞典哥特蘭級潛艇許多演習戰果之一。
  • 二戰傳奇,日軍航母加賀號被擊沉內幕,艦員用魚雷當救生艦
    昨天我們講了二戰時發生在中島海戰的傳奇故事,美軍用兩枚炸彈就擊沉了日軍當時最牛的航母,赤城號。而就在同一時間裡,另外一艘日軍航母加賀號也被擊沉,不過在擊沉這艘航母時,同樣也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美軍一枚魚雷擊中日本航母后,沒有爆炸,反而斷成兩截,成了落水日本士兵的救命稻草。
  • 二戰德軍航空母艦師從日本,技術落後載機量少,最後被蘇軍擊沉
    在20世紀30年代,德國海軍戰略家認為航空母艦在未來的巡洋作戰中將為遠洋襲擊艦提供空中掩護和偵察支援,同時運用艦載機對運輸船隊實施遠程打擊。1934年4月,德國海軍開始研究航母的設計問題,《英德海軍協定》允許德國建造38500噸的航空母艦。由於全無經驗,德國海軍在1935年秋向日本派出技術代表團,獲取相關資料,並參觀了正在接受改裝的「赤城」號航空母艦,此外還通過各種渠道得到了英國航母的技術情報。
  • 雷射武器可以擊沉美國的航母嗎
    主要是技術原因,更確切地說是材料找不到。雷射武器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想燒哪就燒哪、想怎麼燒就怎麼燒的。我們一點點來看。雷射武器是一種定向能武器,包括微波武器,實際上現在都不是很成熟,主要受制於技術原因。
  • 擊沉一艘美國核動力航母,有什麼樣的後果?對世界來說意味著什麼
    在人類對地球的認知還處於天圓地方的時候,海洋對人類來說是充滿陌生且危險的,所以當時的地圖往往將海洋所在的位置用迷霧來代替。礙於當時技術限制,沒有足夠堅固的船隻,所以人類根本沒有能力進行遠洋航行,隨著鄭和下西洋,技術向西方傳播,麥哲倫的環球航行,人們對海洋的探索的興趣越來越濃厚。
  • 慘遭「掘墳」「鞭屍」的納粹德國「齊柏林伯爵」號航母
    調查的結果讓所有人倒吸了一口涼氣——這是一個足有260 米長的龐然大物,沉睡了近50 年的「齊柏林伯爵」號航母就此再現於世人面前……德意志第三帝國海軍是一支帶著諸多「遺憾」和「不甘」走向覆滅的強大海上力量,而在諸多「遺憾」中,「齊柏林伯爵」號航空母艦無疑是最特別的一個。「齊柏林伯爵」號航母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對第三帝國海軍的看法。
  • 二戰日本有多達25艘航母,其中十艘專業航母是怎麼被逐一消滅的?
    一戰後日本為了稱霸亞洲,逐步建立起一支規模龐大的聯合艦隊,這支艦隊不僅包含了數量眾多的戰列艦,還有為數不少的新式航空母艦,整個二戰中日本總共有25艘航母,如此龐大的數量即便是今天也是一支可怕的力量。這些航母中有10艘為專業級航母,是日本海軍航母的主力,那麼這些航母都是如何被一艘一艘的擊沉的呢?
  • 北歐利刃 海底蛟龍——「擊沉」美國裡根號航母的瑞典潛艇
    一、神秘潛艇「擊沉」美國巨艦。2005年12月6日-16日,美國海軍「羅納德裡根」號航母戰鬥群正在加利福尼亞州南部的太平洋上參加「聯合特遣部隊(JTFEX)」 演習。海面上風平浪靜,各種艦艇穿梭往來;航母上官兵忙忙碌碌,飛機呼嘯起飛,一切如往常一般正常。
  • 關於航母的有趣問題
    作戰軍艦要求具有一定的速度,能很快的改變位置,應對戰場瞬息萬變的環境。目前,美國10萬噸級、艦長為約330米的核動力重型航母的速度最快能達到35節,約為65千米/小時,這也是目前航母能達到的最快速度。而要是將航母做的特別長(達到1千米)、噸位特別大(排水量幾十萬噸),即使使用核動力,也很難高效地拖動航母了,其速度必然會大大減慢。
  • 德國唯一一艘下水過的航母一齊柏林伯爵號航母
    整整兩年之後的1938年12月8日,這艘航母下水,並且被正式命名為齊柏林伯爵號。原本它還有一艘姊妹艦"B航艦"( 德國海軍在新艦實際下水之前並不會正式賦予艦名,而是以代號稱呼之),後者在建造中途停工報廢,從未實際下水也未能獲得命名。齊柏林伯爵號航空母艦基準排水量 24,500噸, 滿載排水量 31,367噸 ,全長 262.5米 ,全寬 31.5米。
  • 齊柏林伯爵號 揭秘納粹德國航空母艦
    各海軍強國雖然願意發展航母,但是仍將戰列艦視為核心。但隨著航空技術的快速發展,航母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出來。戰後的德國海軍同樣在關注著航母的發展,不過根據《凡爾賽和約》的規定,德國武裝部隊被禁止發展軍用飛機,所以航空母艦自然也在禁止之列。納粹上臺後,公開撕毀《凡爾賽和約》,組建了德國空軍,德國海軍也開始嚴肅思考發展航母的問題。
  • 全球首個20艘「航母」國家出現!就算半數被擊沉,國力仍遠超各國
    美國作為當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擁有領先全球的軍事實力,尤其是其擁有的11艘核動力航母,是其他國家遠遠無法相比的,可以說,強大的海軍力量成為美國稱霸全球的重要支柱。因此,不免有人會問,如果美國現役的11艘航母全部被擊沉,美國的軍事實力會不會一落千丈,成為一個二流國家?
  • 航母建造史的吉尼斯紀錄:20個月建造50艘,平均12天造一艘!
    在戰前,各主要海軍強國還在為大艦巨炮和航空萬能而爭論不休,而航母的實戰表現為這場爭論畫上了休止符。在二戰爆發之初,航空母艦相比傳統戰艦的優勢已經顯露出來。航母具有高度的機動性、攻擊靈活性和超遠打擊距離,英軍航母奇襲義大利塔蘭託港,炸癱德軍"俾斯麥"號戰列艦以及日本海軍機動部隊偷襲珍珠港,都充分證明了航母的優勢所在,使其最終取代戰列艦成為二戰海戰場的主宰。
  • 日本喪心病狂,讓飛行員開飛機背3噸炸藥撞美國航母
    作者:虹攝庫爾斯克日本在太平洋戰爭末期已經走上了窮途末路,為了困獸猶鬥,日本陸軍和海軍均實施了「神風」特攻作戰,也就是讓飛行員駕駛飛機撞美國軍艦,希望能夠做到「一機換一艦」。但是,日本人很快發現,「神風」特攻的小戰鬥機和俯衝轟炸機對於龐大的戰艦來說簡直就是蒼蠅蚊子,除了最初造成一些恐慌外,並不能取得多大的戰果。日本人認為是自己飛機上裝的炸藥太少,不足以擊沉敵艦。於是變態的日本陸軍就發明了一種叫做「櫻彈」的鋁熱劑炸彈,重達2.9噸,由大型轟炸機背負,專門用來撞美國航母。
  • 納粹航母驚現波羅的海
    經過半個多世紀,這艘航母已成了一堆鏽跡斑斑的廢鐵。  波羅的海石油公司員工克日什託夫·格拉博夫斯基說,我們在250米深處偶然發現了一艘長度超過260米的沉船。這些波蘭潛水員本周確認,這艘沉船就是神秘「失蹤」多年的納粹航母「齊柏林伯爵號」。  「齊柏林伯爵號」長262米,可以與當年稱霸太平洋的美軍航母媲美。
  • 副炮流航母,齊柏林號航母上的150艦炮,16根管子火力兇猛
    航母在二戰時期開始興起,並在太平洋戰爭上迅速發展壯大,而德國在航空母艦的建設上也走到了一半,在1936年開工建設的齊柏林號航母在1938年12月正式下水,當時連德國元首都出席了德國航母的下水儀式。但可惜的是德國唯一一艘下水的航母最終由於缺乏足夠的原料與人力導致進度一延再延,最終在完成了85%的艦體之後始終沒有入役德國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