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提問:"請說出二戰中最具決定意義的艦種",想必很多人給出的答案是航空母艦。在戰前,各主要海軍強國還在為大艦巨炮和航空萬能而爭論不休,而航母的實戰表現為這場爭論畫上了休止符。在二戰爆發之初,航空母艦相比傳統戰艦的優勢已經顯露出來。航母具有高度的機動性、攻擊靈活性和超遠打擊距離,英軍航母奇襲義大利塔蘭託港,炸癱德軍"俾斯麥"號戰列艦以及日本海軍機動部隊偷襲珍珠港,都充分證明了航母的優勢所在,使其最終取代戰列艦成為二戰海戰場的主宰。
■表現1940年11月11日從"光輝"號航母起飛的"劍魚"轟炸機襲擊義大利海軍塔蘭託基地的畫作。
如今人們在討論二戰時期的航母戰爭時,大多關注於大型艦隊航母,如美國的埃塞克斯級、日本的翔鶴級、英國的光輝級等等,卻很容易忽視數量眾多的護航航母。固然,大型航母具有更強的作戰能力,但製造成本高,工程周期長,難以大批量建造。與之相反,護航航母雖然航速慢、載機量少、防護薄弱,但以商船船體為基礎,可以成規模地快速建造,非常適合執行反潛護航、火力支援、飛機運輸、飛行訓練等低強度任務,從而成為大型艦隊航母的有效補充。以美國為例,在1941年12月到1945年8月,美國總共建造了151艘航母,其中122艘是護航航母!
■太平洋戰爭後期,美國海軍TF-38特混艦隊的壯盛陣容。在大型艦隊航母之外,美國還建造了上百艘護航航母。
利用商船改造護航航母的想法最初是由英國海軍提出的,在20世紀30年代英國海軍考慮開發專用於船隊護航的"貿易保護航母",並選定5艘遠洋客輪作為改裝對象,然而由於經濟蕭條、軍費不足,最終未能實施。二戰爆發後,面對德軍潛艇和襲擊艦的沉重壓力,英國海軍對於護航航母的需求變得極為迫切,怎奈本國造船產業已經不堪重負,到1940年才利用俘獲的德國貨輪改造了第一艘護航航母"大膽"號,而在整個戰爭期間也不過改造了6艘而已。在無餘力批量建造護航航母的情況下,英國只能求助於大洋彼岸財大氣粗的美國表親,於1940年初請求美國協助改建護航航母,以解大西洋戰場的燃眉之急。
■英國皇家海軍的第一艘護航航母"大膽"號,由俘獲的德國貨船"漢諾瓦"號改造而成。無獨有偶,美國海軍也有類似的想法,當時還是海軍中將的威廉·哈爾西在1940年建議將商船改造為輔助航母,用於飛行員培訓。美國海軍根據英方的請求並結合本國需求,在1940年到1941年間以C-3標準型貨船為基礎改造了2艘長島級護航航母,其中1艘被租借給英國海軍。此後,美國海軍又挑選了另外4艘C-3貨船,在1941年11月到1942年6月間改造了4艘復仇者級,其中3艘移交英國。實戰證明,護航航母在護航作戰中的作用十分顯著,雖然每艘航母只能搭載十幾架飛機,但只要船隊中有一艘護航航母在,就能在晝間有效抑制德軍潛艇和遠程偵察機的活動,確保船隊安全。
■執行飛機運輸任務的"長島"號護航航母,該艦是美國海軍的第一艘護航航母。
鑑於英國海軍的實戰經驗,美國從1941年4月開始大批量建造護航航母,計劃利用C-3型貨船改造49艘,其中15艘歸美國海軍自用,34艘根據《租借法案》提供給英國海軍。在分配過程中C-3船體數量不足,提供給美國海軍的份額中還差4艘。於是,美國海軍又選擇了4艘T-2型油船加以改造,以補全配額。由C-3型貨船改造的45艘護航航母被命名為博格級,其中租借給英國的34艘又分為兩群,分別命名為攻擊者級和統治者級。由T-2型油船改造的4艘護航航母被命名為桑加蒙級,它們形體更大,載機量多達30架以上。
■博格級護航航母首艦"博格"號,由C-3貨船改建,標準排水量7900噸,航速16.5節,搭載飛機19~24架。
從1942年8月到1944年2月,45艘博格級和4艘桑加蒙級全部建成服役。隨著大量護航航母投入前線,大西洋之戰的危急形勢得以扭轉,從1943年中期開始,德軍潛艇的損失急劇增加,運輸船隊的損失持續下降,保證了大量部隊、武器裝備和軍需物資由美國源源不斷地橫跨大西洋,運抵歐洲戰場,從而為最終擊敗法西斯德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護航航母在兩棲登陸支援、飛機運輸、飛行訓練等方面也都發揮了積極作用,進一步改變了美國海軍對這一艦種的看法。在1943年之前,美國海軍將這些由商船改造的簡易航母稱為"輔助航空母艦"(ACV),認為只能執行輔助任務,而在1943年6月正式將其改稱為"護航航空母艦"(CVE),承認這種改造航母同樣可以承擔一線任務,被視為戰鬥艦艇。
■1943年6月12日,來自"博格"號護航航母的F4F戰鬥機對U-118潛艇進行掃射,該艇隨即被飛機投擲的深彈擊沉。
得益於博格級和桑加蒙級的建造使用經驗,美國海軍決定擴大護航航母的建造規模,訂購了50艘卡薩布蘭卡級和35艘科芒斯曼特灣級。卡薩布蘭卡級堪稱美國戰時應急造艦的典範,船體以自由輪為基礎設計,建造方式也採用自由輪式的流水線作業,美國海軍作戰部長金上將對此持反對態度,但在羅斯福總統的支持下得以推進實施。卡薩布蘭卡級於1942年11月開工,首艦於1943年7月8日服役,最後一艘於1944年7月8日建成,換而言之平均一周完成一艘。同時,卡薩布蘭卡級也是歷史上建造數量最多的航空母艦,約佔美國海軍戰時建造航母數量的三分之一。50艘卡薩布蘭卡級全部被美國海軍留用,其中5艘投入大西洋戰場,其餘均派往太平洋戰場,廣泛參與了兩棲登陸作戰,有5艘戰損,其中最著名的戰例就是1944年10月25日的薩馬海戰,16艘護航航母面對包括"大和"號在內的日軍主力艦隊頑強阻擊,重創對手,迫其退卻。
■1943年4月5日,卡薩布蘭卡級首艦"卡薩布蘭卡"號舉行下水儀式,在旁邊的船臺上另有兩艘同級艦正在建造。
科芒斯曼特灣級是以T-3型油船為基礎設計的,與早期護航航母利用現有船隻或在建船隻改造不同,該級在鋪設龍骨時就定位為護航航母,作戰機能在二戰時的護航航母中屬於頂配。由於船體較大,工期較長,首艦遲至1944年11月竣工服役,在戰爭結束前完成了10艘,最終有19艘建成,16艘取消建造,後來參加了韓戰。
■這幅畫作表現了薩馬海戰中"甘比爾灣"號護航航母遭日艦炮擊的場面。
誠然,護航航母在載機量、適航性、生存性各方面都難與大型艦隊航母比肩,美國海軍官兵對其艦種縮寫CVE的調侃就充分說明了其弱點,它們被解讀為可燃(Combustible)、脆弱(Vulnerable)、消耗品(Expendable)三個詞的首字母,事實上護航航母甚至難以承受一枚魚雷或一枚炸彈的攻擊。然而,短至數月的建造周期和數以百計的建造規模,使得護航航母的所有弱點在一場以實力比拼和海量消耗為特徵的大型戰爭中變得可以忽略。在大西洋戰場上,以護航航母為核心的反潛大隊是德國潛艇的終極剋星,最終挫敗了鄧尼茨的狼群戰術;在太平洋戰場上,大量護航航母為登陸部隊撐起空中保護傘,提供近距火力支援,使數量有限的大型航母得以集中力量摧毀日本海軍主力艦隊。無論如何,護航航母對於二戰勝利做出的貢獻不應被人們所遺忘。
■在太平洋作戰的"薩拉莫阿"號護航航母,屬於卡薩布蘭卡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