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量子圍棋問世,英國皇家物理學會「點讚」論文一作女博士

2021-01-15 DeepTech深科技

生於 89 年的上海女孩喬璐楓,通過自學量子力學,跨專業考入了上海交大學物理系,並加入了金賢敏教授的集成量子信息技術研究中心。

8 月 1 日,英國皇家物理學會 Physics World 網站發表頭條文章,報導了這位準博士畢業生的研究成果。

圖 | 喬璐楓(來源:受訪者)

喬璐楓告訴 DeepTech,本次論文工作耗時將近 3 年,論文最終版本和最初版完全不一樣。

期間經歷實驗技術的飛躍、上百篇文獻的閱讀、文字撰寫和圖表繪製等。比如,論文中的一個裝置圖就修改過不下 20 次,好在結果令人滿意。

這篇論文最終以《量子圍棋機》(Quantum Go Machine)為題發表在 arXiv 預印本平臺,喬璐楓是第一作者,她的導師——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教授金賢敏,則是論文的通訊作者。

金賢敏帶領的集成量子信息技術研究中心一直致力於光子集成晶片、量子信息和人工智慧的研究研發。

圍棋遊戲是對現實世界的簡化

對於論文研究背景,喬璐楓表示,長期以來研究人員都熱衷用遊戲來測試 AI 算法,這是因為遊戲通過使用確定規則,描述出一個閉合世界,事實上這一過程是對現實世界的簡化。

自 2016 年穀歌 AlphaGo 戰勝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後,不少研究者將測試 AI 算法的研究方向、轉向具備非確定性和非完美信息的遊戲(即遊戲雙方並不完全掌握對方持有的既定信息的遊戲),如撲克、麻將、Dota2 和星際爭霸 II 等。

遊戲中的不確定性,非常適合量子物理學中的疊加和糾纏等特徵。而量子圍棋的可調整維度,比傳統圍棋要大很多,它可以模擬各種難度的遊戲。

在此背景下,量子 AI 正在興起,相關研究人員已提出量子版本的機器學習算法,有的已進入實驗流程。

而本次研究的主要思路,是把量子效應加入遊戲中,最終發現了量子物理和遊戲這兩個領域中的相似變量。

研究使用的棋子,是以光子糾纏模擬處於量子疊加狀態的棋子,即量子棋子。

傳統棋子只能佔據棋盤中的一個位置,而量子棋子能同時佔據棋盤上的兩個位置,這兩個位置一般稱為 A 和 B。

棋子具體在 A 位置還是 B 位置,只有測量後才能確定。為此,該團隊使用了一對極化糾纏光子對,即在某個自由度上、處於糾纏狀態的兩個光子。

測量時,當一個光子呈現水平極化,則另一個光子必定處於垂直極化,這時把測試結果編碼為「0」。同樣,當一個光子呈現垂直極化,則另一個光子必定處於水平極化,這時把測試結果編碼為「1」。

處於疊加態的量子棋子被測量後,塌縮到 A 或者 B 位置時,就可以用 「0」 事件或 「1」 事件來決定。

圖 | 量子圍棋機草圖(來源:受訪者)

從量子圍棋機草圖中可以看到,量子圍棋機由糾纏光子的產生模塊,測量模塊,單光子時間飛行存儲模塊以及虛擬棋盤組成。那麼用於模擬量子棋子的糾纏光子對是如何產生的呢?

圖 | 量子糾纏光源(來源:受訪者)

接下來,生成的糾纏光子會在測量模塊被測量其極化信息。而單光子時間飛行存儲模塊則會記錄每個光子到來的時間信息,通過分析不同通道間的相對時間,設置一定大小的符合窗口,便可以在環境噪聲中很好的識別出糾纏光子對的符合事件,達到很高的信噪比。

喬璐楓表示,之所以選擇量子圍棋,是因為該遊戲的規則,更接近現實世界。

其所在團隊發現,通過引入糾纏和塌縮,量子圍棋可橫跨確定性 - 非完美信息、非確定性 - 完美信息和非確定性 - 非完美信息等三個遊戲類型。這種多樣性的好處,是可以為 AI 算法提供通用測試平臺。

圖 | 傳統圍棋和量子圍棋的區別(來源:受訪者)

目前,該團隊正在採用量子圍棋和傳統圍棋混合的系統,來研發量子圍棋機器,以期實現超大棋盤上的遊戲。

屆時,玩家在下量子圍棋時,也能在普通棋盤上玩,但需要一臺計算機來記錄棋局的狀態,並通過相應設備來生成一對量子糾纏的光子。

計算機在記錄棋子變化時,會記錄棋子在棋盤上所佔據的兩個位置、以及玩家對這兩個位置的選擇。

當棋子出現在兩個位置的連接處,就會進入塌縮測量階段,這時計算機會從存儲的時間序列中,取出糾纏光子對的測量結果。

值得注意的是,取出方式可以按順序取出,也可以按玩家的要求隨機取出,每個結果在使用後都會被銷毀,以避免重複使用。

量子圍棋和普通圍棋的兩大區別

談及量子圍棋和普通圍棋的區別,喬璐楓舉例稱,以一個 19*19 大小棋盤的量子圍棋遊戲為例,玩家不僅能獲知遊戲存在的狀態數量,還能知道最多可達到的信息集平均大小,信息集平均大小是在非完美信息遊戲中的一個衡量指標,它可以反映玩家隱藏信息的多少。

概括來說,量子圍棋和普通圍棋主要有兩大區別:第一,相比普通圍棋,量子圍棋可通過量子態塌縮,將不確定因素加進來。傳統圍棋棋局結果,完全由玩家水平決定,量子圍棋則加入運氣成分,其結果要看棋子具體塌縮到哪個位置。

第二,當使用某些量子態,來模擬量子棋子時,玩家會比其他人獲取更多信息,這時量子圍棋中的棋子,就有點像打牌時手上拿著的暗牌。

產生上述兩種不同的原因是,該團隊把常見的棋子變成量子棋子,並加入量子力學特有的疊加態、以及測量後塌縮的特性。

有望擴展量子光子學的應用範圍

對於本次研究的意義,喬璐楓給出三點總結。

第一,當遊戲可以被量子化,量子圍棋遊戲就能成為傳統機器學習算法和量子機器學習算法的測試平臺。

第二,本次研究結果建立了利用固有量子特徵和資源,來發明具有量子使能的新遊戲範例。

第三,量子圍棋將為量子麻將等其他遊戲的研發鋪平道路。

對於量子圍棋的應用,喬璐楓說傳統機器人的開發周期,之所以比網絡機器人慢,是因為現實環境比人工環境複雜得多。而遊戲是對現實世界的簡化,簡化則是解決難題的常用途徑。

由於棋盤遊戲都有明確、且簡單的規則,玩家在下棋時可以快速得到反饋,這非常有利於 AI 神經網絡算法的學習和進化。

具體來說,開發者通過編寫遊戲程序,可獲得有關 AI 的啟發,這些啟發又可用於降低遊戲程序的訓練成本,比如將 AI 應用到高度模擬現實世界的遊戲,如《我的世界》(Minecraft)、《第二人生》(Second Life)等。

此外,量子圍棋也非常適合強化學習。此前強化學習為評估機器人的任務完成能力,需要反覆運行程序。但不足之處在於,如果在周圍有建築物的環境中訓練機器人,機器人會有撞倒物品、或跌落損壞的風險。

而在使用量子圍棋時,機器人能在運行環境中進行計算機模擬,這可避免讓未經訓練的機器人、在現實世界中跑來跑去的風險,同時也省去對機器人內部高精度零件的維護。

量子圍棋距離大眾並不遙遠

近日,清華大學 AI 研究院院長張鈸表示:「深度學習觸及天花板,在語音識別、圖像識別、圍棋三個領域外,短期很難再獲得發展。」

而喬璐楓所研究的量子圍棋,正好在張鈸所述的三大領域之內。事實上,量子圍棋在 AI 產品中的應用,離我們並不遙遠。

她舉例稱,AlphaGo 正是把卷積神經網絡運用在圍棋遊戲上的經典案例,這種做法可以省去海量樣本標註工作,且有助於深度學習的普及。

以前,人們都喜歡用 AI 來解決棋盤遊戲中的難題,而圍棋是最難的傳統棋盤遊戲,因此備受關注。在 AlphaGo 面世之前,人們普遍認為,AI 在短時間內無法戰勝人類圍棋冠軍。

但事實上,圍棋分為很多段位,有業餘段和專業段,業餘段又有 1 到 8 段,職業段有一到九段。基於此,研究者們利用不同方法,開發過各種圍棋 AI 程序。

早在 2006 年,法國計算機圍棋專家雷米 · 庫洛姆(Rémi Coulom),使用蒙特卡洛樹搜索的隨機抽樣方式,讓電腦程式達到業餘 1 段以上的水平。

在 Online-go 等在線圍棋平臺上,機器人註冊一個帳號,就能進行 AI 與人、AI 與 AI 之間的對戰。通過對戰,開發者可通過 AI 程序的段位,來測試算法能力。

對於 AI 來說,那些非完美信息的遊戲則要比棋盤遊戲難掌握得多,但這類遊戲更接近人類世界,AI 在掌握上述遊戲後,可利用 「遷移學習」 方法來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問題。

比如,谷歌旗下 DeepMind 公司的研究人員,通過使用 「遷移學習」 方法,可讓神經網絡從 A 遊戲中獲得的經驗知識,遷移到 B 遊戲中,即像人類一樣能同時學會多個遊戲。還有研究者讓 AI 玩《俠盜獵車手 5》,藉此學會識別停車標誌,並能用於自動駕駛場景。

喬璐楓表示,該研究也可以用於大眾科普。目前部分公眾對量子力學感興趣,但卻缺乏基礎知識,導致市面上出現不少打著量子旗號的騙子「產品」。

此外,圍棋作為最古老的棋類遊戲之一,在全世界擁有大量「粉絲」。不同於傳統圍棋需要有棋子和棋盤等硬體,量子圍棋可開發出在線版本,用戶無需購買棋具,直接在網上就能玩。

另據悉,喬璐楓所在團隊正在利用強化學習,來開發和訓練量子圍棋程序。據她介紹,這種程序可以自己和自己下棋,還能不斷進化自身能力和經驗知識。

「乘風破浪」的科研女生

喬璐楓的導師金賢敏告訴 DeepTech,她的考學經歷非常勵志,完全靠自學考入該校讀研,而她本科學的是計算機。

談及對於科研的熱愛,喬璐楓認為,這主要歸功於上海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以及家庭教育。

她父母從來不刻意要求她做什麼,也不會說女孩子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母親是理科出身,受益於這樣的家庭氛圍,她從小最喜歡看的電視節目,是上海衛視的紀實頻道和 CCTV 的科普頻道。

小時候,從《新發現 SCIENCE&VIE》中國版創刊她就買來閱讀,《科學美國人》雜誌也是她常看的書籍。

從中學開始,喬璐楓就很喜歡物理學,她告訴 DeepTech:「量子力學像謎一樣的存在尤其吸引著我。」

高考報志願時,4 個平行志願,3 個填的都是物理學,但是分數正好取到計算機專業,考入大連海事學院後,雖然不是理想專業,但是考上了就認真學。不過她對做科研卻日發嚮往,這也讓她決心跨專業考研。

考研備考時,她把量子力學教學名師錢伯初的整套 70 多節課的視頻,從頭到尾看了 3 遍。

考研前,她還在上海一家船舶公司做了半年的虛擬實境研發。之後辭職複習半年左右,並一次性考入上海交通大學物理系。她自己用 「幸運」 來形容考研經歷,但更多是她本身的不放棄。

這位生於 1989 年 11 月 11 日 11 點的姑娘,30 歲才博士畢業,似乎不太符合人們愛看的 「天才少年」 的敘事方式。

但喬璐楓認為:「現在很多報導都是宣傳年少有為的,但像《乘風破浪的姐姐》裡面講述的 30 歲以上的姐姐們,她們的故事也得到了很多人共鳴。科研是一個長線工作,是可以做一輩子的工作,像錢伯初老先生這樣的前輩更讓人感動。」

-End-

相關焦點

  • 上海交大量子圍棋問世,英國皇家物理學會「點讚」論文一作女博士
    8 月 1 日,英國皇家物理學會 Physics World 網站發表頭條文章,報導了這位準博士畢業生的研究成果。3 年,論文最終版本和最初版完全不一樣。比如,論文中的一個裝置圖就修改過不下 20 次,好在結果令人滿意。這篇論文最終以《量子圍棋機》(Quantum Go Machine)為題發表在 arXiv 預印本平臺,喬璐楓是第一作者,她的導師——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教授金賢敏,則是論文的通訊作者。
  • 湖北「超牛」教授:被英國皇家物理學會、美國化學學會同時「點讚」!
    近日,英國皇家物理學會旗下期刊2D Materials及美國化學學會旗下期刊ACS Applied Nano Materials分別發表了武漢工程大學"工大學者"特聘教授劉剛課題組武漢工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為兩篇論文的第一通訊單位。2D Materials為中科院大類一區和JCR一區期刊(當前影響因子為7.343),主要發表二維層狀納米材料相關的研究工作。
  • 戴棟教授獲2020年度「英國皇家物理學會中國高被引用論文獎」
    9月4日,我國知名電氣工程專家、華南理工大學教授戴棟被英國皇家物理學會(IOP)出版機構授予了「2020年英國皇家物理學會(IOP)中國高被引論文獎」。多年來,戴棟教授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已在領域內高水平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00餘篇。
  • 中科院院士陳竺當選英國皇家學會外籍會員
    英國皇家學會日前公布新增會員名單,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竺當選會員。陳竺在白血病治療方面有著重要貢獻,是亞洲血吸蟲病基因測序項目的帶頭人之一。英國皇家學會官方網站介紹稱,陳竺是上海交大附屬瑞金醫院血液學研究所教授,也是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竺對白血病的治療做出了重要貢獻,對白血病新藥的作用機理和臨床應用貢獻卓著。
  • 邵陽學院教師論文獲英國皇家昆蟲學會最佳論文獎
    來源:邵陽學院官網 時間:2020-11-20近日,從英國皇家昆蟲學會(Royal Entomological Society)獲悉,我校城鄉建設學院園林專業教師李曉紅副教授發表於《Agricultural and Forest Entomology
  • 英國皇家學會簡介
    英國皇家學會的全稱「倫敦皇家自然知識促進學會」,是英國資助科學發展的組織,成立於1660年,並於1662年、1663年、1669年領到皇家的各種特許證,英女皇是學會的保護人。學會宗旨是促進自然科學的發展。它是世界上歷史最長且從未中斷過運行的科學學會。它在英國起著全國科學院的作用。
  • 英國皇家學會350年歷史論文上線
    感謝烏拉科幻的投遞新聞來源:solidotBBC報導,世界歷史最悠久的科研機構英國皇家學會決定將它歷史上的著名刊物上線
  • 物理學院校友曾曉成獲2017年度英國皇家化學學會表面和界面獎
    5月9日,英國皇家化學會(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宣布,將2017年度表面和界面獎(Surfaces and Interfaces Award)授予物理學院校友、北大1980級本科生曾曉成,以表彰他近年來在發展新的理論來理解表面和界面上納米材料的結構和性質之間的關係中所取得的突出成績。
  • 英國皇家學會開放雜誌今天上線
    今天,英國皇家學會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開放雜誌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正式上線。該雜誌是近年來開放存取運動的產物之一。在今年二月份的時候,英國皇家學會就提出在年內啟動開放雜誌。
  • 量子中心江穎當選2019年美國物理學會會士
    2019/09/18 信息來源: 量子材料科學中心 編輯:麥洛 | 責編:山石 2019年美國物理學會會士(APS Fellow)增選結果於近日揭曉,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教授因在利用高分辨掃描探針顯微鏡技術研究水的結構和動力學方面的開創性貢獻當選
  • 英國皇家學會慶祝成立350周年
  • 英國皇家學會免費開放歷史館藏
    新華網倫敦10月26日電(記者黃堃)牛頓發表的第一篇科學論文、達爾文年輕時的地質研究工作、富蘭克林著名的風箏導電實驗……這些珍貴的原始科學文獻已經可以在網上免費查詢,因為英國皇家學會26日開始免費開放其歷史館藏。英國皇家學會是世界上最著名和歷史最悠久的科學機構之一,它在1665年創辦的《皇家學會哲學彙刊》,被認為是最老的同行評議科學刊物。
  • 工學院郭少軍當選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FRSC)
    日前,北京大學工學院郭少軍老師收到英國皇家化學學會頒發的證書,當選為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FRSC)。 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證書英國皇家化學學會
  • 英國皇家學會院士受聘浙江理工大學客座教授
    浙江在線4月4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陳婷 通訊員 楊東風 李晉)近日,中國浙江理工大學聘任英國皇家學會院士、英國John Innes Centre研究所研究員、東英吉利大學教授Cathie Martin為客座教授,聘任儀式在浙江理工大學行政樓一樓報告廳舉行。
  • 英國皇家學會科學期刊文獻將永久免費開放
    10月26日,英國皇家學會宣布將其世界知名期刊實行永久性免費在線開放。這意味著皇家學會近70年來的六萬份科學論文可以完全被免費公開使用。這些珍貴的文獻中,也包括牛頓的第一篇科學論文,達爾文年輕時期的科研作品,富蘭克林的電學實驗報告等等。     英國皇家學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期刊出版者,其第一份刊物《哲學彙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於1665年首刊,也是世界上第一份採用同行評議機制的科學期刊(peer-reviewed journal)。
  • 科學網—塞繆爾·佩皮斯與英國皇家學會
    塞繆爾·佩皮斯   ■楊靖 2010年,英國皇家學會成立時任皇家學會會長、劍橋大學教授馬丁·瑞斯在《科學》雜誌發表文章,認為克裡斯多弗·雷恩、羅伯特·胡克和塞繆爾·佩皮斯等三位元老以及其他「充滿好奇心和創造力」的紳士們,在「以實驗促進自然知識之英國皇家學會」草創之際,居功至偉。文中提到的雷恩爵士是英國著名科學家、天文學家,也是1666年大火之後倫敦重建的總設計師;胡克是著名物理學家,因興趣廣泛、發明眾多而被譽為「英格蘭的達·文西」。
  • 張蒙︱撲朔迷離的英國皇家學會發達史
    可是,就是在他的半心半意的贊助之下,卻出現了日後被譽為「現代科學起點」的英國皇家學會。今天的皇家學會大致相當於英國的科學院,是世界上歷史最長的科學學會。即使你太不了解這個學會,但也一定知道那個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牛頓。牛頓不僅是這個學會的會員,還做過長達十四年的會長,而他那本著名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也是在皇家學會的資助下出版的。
  • 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會士張維加:留英需學會獨立思考
    中新網6月28日電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英倫網報導,今年二月,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聖休學院(St Hugh's College)博士研究生張維加獲得英國皇家天文學會(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RAS)的「fellow」(會員或會士)資格。
  • 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相中二十三歲中國博士生(圖)
    正在牛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23歲杭州男生張維加,近日被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吸收為會士。張維加以興趣為驅動、不追求分數、自由發展的成長軌跡引人思考。張維加出生於杭州市一個普通人家,母親是中學老師,父親是電腦工程師。他沒上過幼兒園,小學、初中也沒有擇校,就在鎮上的普通公辦學校就讀。「從家裡走過去就五分鐘。」
  • 英國皇家學會會長,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百科全書式的全才,牛頓
    艾薩克·牛頓(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國皇家學會會長,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百科全書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光學》。他在1687年發表的論文《自然定律》裡,對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進行了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