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一號衛星順利進入月球軌道後,按照預定計劃,經過一段時間的在軌測試,衛星上的有效載荷相繼打開,開始進行科學探測活動。當我們為之驕傲、為之興奮的時候,有一群人卻忐忑不安,他們就是高能所的有效載荷的研製者們。
X射線譜儀分系統研製者在接受《科學時報》採訪時並未流露出輕鬆的心情,他說:「從發射場回來心裡並不平靜,火箭和衛星已取得圓滿成功,我們的儀器設備並未加電。對有效載荷來說,隨著衛星正常環月後,我們的科學觀測才能開始工作。平時,我們去北京飛控中心值班,僅能監測設備的溫度狀況,關注變軌時和不同環境下的溫度變化。我們最擔心的就是開機的那一刻,面臨的壓力很大,因為科學觀測成功與否的標誌是要有科學數據。」
據介紹,X射線譜儀是月球資源衛星的重要載荷之一,主要用於探測月表元素受太陽X射線或宇宙射線激發產生的X射線。當太陽X射線或宇宙射線打到月面上,月表物質就會產生螢光X射線,不同物質發出的螢光X射線的波長不同,因此可以得到不同物質的信息。X射線譜儀在一年內,對月球表面1~10keV低能段和10~60keV 高能段月表元素進行探測。主要科學使命有3個:第一,探測月表的鎂、鋁、矽等主要元素;第二,通過對探測數據的處理獲得月表這些元素的含量;第三,確定這些元素在月表的分布情況。另外,在有強太陽活動的情況下,還可能給出鈣、鐵、鈦的含量。
X射線譜儀探測器採用先進的Si-PIN半導體探測器技術,具有低功耗、高分辨的特點,主要由3臺單機組成。
其一是X射線探測器:由Si-PIN組成的半導體探測器陣列,包括4路1~10keV的低能探測器,探測面積為1cm2,16路10~60keV的高能探測器,探測面積為16cm2。在軌觀測時探測器始終對著月面。
其二是太陽監測器:由於月表元素受激發產生的螢光X射線與太陽X射線的輻射強度有關,所以X射線譜儀系統設計了太陽監測器。利用太陽監測器監測太陽X射線輻射狀態,獲得射入到月球的太陽X射線能譜、流強等信息,為X射線譜儀數據處理提供參考依據。太陽監測器探測能區為1~10keV,有效面積為0.25cm2。
位於衛星頂部,對著太陽,觀測太陽X射線,可配合月表X射線觀測,進而獲得元素的絕對豐度分布。同時可以利用太陽監測器監測太陽活動,做出太陽X射線連續譜。
其三是電控箱,內含數據獲取系統、數據管理系統及軟體等,它負責電源供給,在軌觀測元素信號的處理、數據管理、數據傳輸等,並將信號傳到衛星有效載荷的大容量存儲器,通過衛星傳到地面控制中心。
據介紹,X射線譜儀設計有21路探測器,是此次載荷中探測器路數最多的系統,為有效預防多路探測器之間相互幹擾,在硬/軟體設計中還專門設計了「隔離」探測器單元功能及對太陽監測器計數率的調閾指令,以提高探測器在軌長期工作的可靠性。
研製者介紹,通過分析、融合和歸納X射線譜儀探測器與太陽監測器的觀測結果,可以繪製各元素的全月球分布圖,發現月球表面資源富集區,鑑別新的類型,為月球的開發利用提供資源分布的數據,以及檢驗月球形成與演化的模型,為月球演化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信息和有用數據。
據了解,X射線譜儀是我國繞月探測工程實現月球資源探測、研究月球組成預演化等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法之一。「在我國探月工程分三步走的進程中,通過一期嫦娥一號衛星有效載荷繞月工程在軌觀測,我們將獲得月球表面元素的種類及其含量、分布。有了月表元素分布圖,就能為探月二期工程利用月球車登月後進行資源探測和進一步的科考研究提供依據,為研究月球的形成、演化模型和未來資源開發利用提供更進一步的驗證信息。」
20世紀70年代,美國Apollo-15、Apollo-16從環月軌道上各發射了一顆環月運行的科學衛星,衛星上就有螢光X射線探測器,首次在環月軌道上探測月表X射線螢光,進而研究月表的地質化學組成。2003年,歐空局發射的SMART-1衛星在0.5~10keV能區探測了鎂、鋁、矽的絕對分布;今年9月日本發射的月亮女神也對月球元素進行了探測。印度2008年將發射探月衛星, 對月球低能X射線進行探測。
研製者表示:「總之,20世紀90年代後,國際上興起的新一輪探月熱,這不僅因為月球是地球的天然衛星,更重要的還在於月球寶貴的資源和月球位置的價值。因為通過元素探測,我們可以知道月球上分布著哪些資源,將來開發月球時可選擇在資源富集的地區,通過開採月球資源,滿足人類社會的需求。」因此,對月球元素探測是一項很重要的科學研究。
當談到X射線譜儀的應用時,研製者介紹,近期一些天文衛星上都會應用X射線探測器。今後,星載探測器發展的趨勢是高性能、低功耗、小體積、輕重量。在探月二期工程中,我們將在一期的研製基礎上,使X射線探測器設計更簡化、更小巧、更可靠、更高性能,可把它安裝在月球車機械臂上,在月球上行走,實現近距離元素探測。
嫦娥一號衛星探測工程在國防科工委月球探測工程中心、航科集團探月衛星總體及中科院有效載荷總體部的領導下,用不到4年時間完成一項複雜而龐大的工程,開創了我國航天史上研製時間最短的先例。X射線探測器作為中科院承制的有效載荷之一、我國深空X射線探測能段首例,在研製進程中遇到不少困難。
研製者介紹,X射線探測器具有靈敏度高、解析度好、重量輕及功耗低等特點,但易受到外界幹擾,特別是溫度的影響。要把探測器送到遠離地球38萬公裡以外的月球軌道工作,那裡的空間環境如何?我們並無第一手資料,由於我們探測器入射窗是暴露在衛星外,月球表面的晝夜周期極限溫度變化非常大,溫度環境對探測器性能有影響;另外探測器採用的矽半導體陣列,每片厚度僅微米數量級,承受外力的能力差和弱探測信號等不利因素都給設計、研製、溫控,特別是工藝設計等方面帶來不少困難。因此在設計研製中,探測器對空間環境、力學環境適應性等方方面面的問題都需加以考慮,一不周全,就可能導致在試驗特別是發射和在軌工作時不可挽回的損壞。「由於研製時間短、壓力大、責任重,我們如履薄冰。」
研製者特別指出:「我們X射線譜儀項目組是一支年輕的隊伍,多數是剛畢業或在讀學生,他們缺乏航天工程方面的經歷,都是邊幹邊學,在實幹中成長。航天工程是一項高科技、高難度和高風險的工作,它可以磨練人的意志、培養人對工作的高度責任感以及『嚴、慎、細、實』的工作作風。」
為完成嫦娥一號衛星首次深空探測任務,為保障工程進度,X射線譜儀項目組幾年來無節假日,每天幾乎都工作到晚上12點,整夜不眠已是常事。「2005年,我們幹了361天;2006年,我們幹了355天,我們的項目組3年幹了近5年的工作量。直至2007年初,項目組才有少數人春節放假回家與家人團聚。」
研製者說:「搞航天是非常辛苦的,要有航天人的精神,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要有對國家、人民高度負責任的精神,要樹立一種無私奉獻的信念。」
X射線譜儀的研製並非一帆風順,經歷了坎坷的歷程,每前進一步,都曾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難。X射線譜儀的成功研製,凝聚著項目組每位參研人員的智慧與辛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