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9號 ——人類首次實現月球軟著陸

2020-11-27 網易新聞

     在蘇聯實施的月球表面軟著陸經歷了5次失敗的同時,美國也完成了月球表面首次軟著陸的準備工作,這使得蘇聯要想在月球探測這一領域保持領先,就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再進行一次嘗試。

     1966年1月31日,「月球」-9號滿載著希望啟程。該探測器由閃電號運載火箭發射到219×167千米、傾角51.6度的地球停泊軌道,在繞地球飛行不到一周後,火箭第三級再次點火工作,將「月球」-9號送入奔月軌道,並在三天半後與月球交會。2月1日,在距離月球23.3萬千米處,經過對探測器位置的計算後,進行了48秒的點火以進行軌道中段校正。在此後的2天中,「月球」-9號直接飛向月球,並以每秒4度的轉速旋轉,以達到溫控要求,並保證合適的地球重力場以及後來的月球重力場對探測器的作用。

    進入月球轉移軌道後的「月球」-9號, 總質量為1583千克,其中:登月艙約100千克,登月前將拋掉的儀器艙重約300千克,登月設備163千克,結構重量約200千克,推進劑800千克。「月球」-9號總長約2.7米。

    「月球」-9號的登月艙呈卵形,直徑約58釐米,內部安裝有減振裝置,上半部裝的電視設備,直徑6毫米、長10毫米的氣體放電輻射計數器;下半部裝有化學電池、熱控系統和通信設備。在月面著陸時,登月艙在「月球」-9號反推發動機與月面接觸前的一瞬間從月球9號中彈出並落在月面,艙內的減振裝置可以保護艙內儀器。著陸後,4個花瓣形裝置向上打開,可以起到穩定作用,同時它們也作為天線系統的組成部份使用;然後伸出4個75米長的鞭形天線,用於與地球接收站進行通信。包括打開的花瓣形天線在內,登月艙最大直徑達160釐米,包括伸展的天線在內,高度達112釐米。

  登月艙的通信由「花瓣」和伸出的鞭形天線來完成。在飛行階段和登月的最初幾分鐘,信號發送和接收均由隱藏在「花瓣」內的天線完成,「花瓣」打開後,由4個鞭形天線承擔信號發送和接收任務。鞭形天線向地球發送了包括經校正的黑白標準的月表照片等信息,以及在軌道上獲得的月表部份區域的立體照片。

    「月球」-9號中部在兩側裝有2個可拋離的控制儀器艙。其中一個裝的是星光導航設備,另一個裝有無線電高度表及相關電路。這兩個儀器艙在反推發動機點火前的瞬間被拋掉,以減少重量,降低速度。這兩儀器艙的結構非常輕,以至當火箭上升並達到很高的高空時,必須降低艙內壓力。

    「月球」-9號上部的儀器艙與發動機系統相連。發動機系統由球形的鋁合金氧化劑箱、圓環形鋁合金的燃料箱以及燃燒室組成。發動機系統的主要任務包括2個:(1)在中段飛行時實施航向校正;(2)軟著陸過程中提供反推力(制動)。發動機系統的壓縮氮氣瓶用於姿態控制。與蘇聯以往慣用太陽能電池不同,「月球」-9號探測器的動力來源於化學電池,大部份電池裝在著陸前被拋掉的儀器艙中。

    「月球」-9號在著陸前一小時或距月球8300千米時,直接對準月球,然後將反推發動機的軸線垂直對準月面,在探測器系統經過全面檢測後,啟動自動著陸系統程序,當高度表批示距月面為75千米時,著陸系統先後發出兩條指令,(1)拋掉儀器艙,(2)反推發動機點火。探測器開始從2.6米/秒減速。抵達月面之前,一個5米長的探針從探測器中部伸展到反推發動機的下面,以確定反推發動機的關機和拋出登月艙的時機。探針觸到月面的瞬間,探測器系統將關閉發動機並拋出登月艙。發動機以5.5-6.0米/秒的速度撞在月球表面,而登月艙將落到發動機的附近。

    「月球」-9號最終安全地在月球上降落,著陸後約4分鐘,月球9號登月艙打開「花瓣」,開始向地球發送信號。7小時後,向地球傳送了首張月球表面的全景照片。由固定鏡頭和可轉動鏡頭組成的電視攝像機開始工作,旋轉鏡頭可以在垂直機轉動以進行掃描;同時還可在水平面轉動進行掃描,圖片信號被傳輸到地面站,傳輸每幅圖片需要100分鐘。

    「月球」-9號的相機重1.5千克,功耗2.5瓦,呈直徑8釐米、長25釐米的圓柱形,它與水平面形成16度夾角,以確保視場直接對準月球表面,圖像覆蓋範圍為向上11度、向下18度。 相機的焦距為1.5米到無窮遠,在1.5米距離被觀測物體時,可分辨清楚1.5-2毫米的物體。

    「月球」-9號在2月7日由於電池耗盡而停止向地球傳送信息。後來蘇聯公布了詳細的分析研究成果。這次探測的更重要成果是回答了這樣一個重要問題,即月球表面足以支撐100千克的載荷而不會產生其它明顯的效應,也就是說,太空人登月不必擔心會陷入月壤之中。  (編輯:張廣平)

本文來源:中國探月網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人類首次 嫦娥四號月球背面軟著陸成功
    1月3日上午10點26分,經過26天長途跋涉,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的著陸器,成功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具體位置是月背的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東經177.6度、南緯45.5度。嫦娥四號著陸器拍攝的著陸點南側月球背面圖像(圖片來自微博)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採用探測器自主降落在月球背面
  • 嫦娥四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 同濟大...
    嫦娥四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 同濟大... 本文原標題:《嫦娥四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 同濟大學為其著陸避障提供技術支撐》1月3日10時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自主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成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
  • 嫦娥四號成功發射!將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
    北京時間12月8日凌晨2時23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中國月球探測的新旅程——嫦娥四號後續將經歷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最終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開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測及巡視探測,並通過已在使命軌道運行的「鵲橋」中繼星,
  • 嫦娥四號明年將執行兩次發射 將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
    圖表:嫦娥四號2018年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中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計劃於2018年執行兩次發射:上半年發射嫦娥四號中繼星,下半年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嫦娥四號任務將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首次完成地月拉格朗日L2點中繼星對地對月的測控、數據中繼;同時開展月基低頻射電天文觀測、月球背面巡視區形貌和礦物組分、巡視區淺層結構等科學探測與研究。
  • 科技日曆 | 54年前,蘇聯月球9號成功在月球軟著陸!
    科技日曆 | 54年前,蘇聯月球9號成功在月球軟著陸!9號成功在月球軟著陸。月球9號(俄語:Луна-9)是蘇聯發射的一顆月球探測器。它是世界上第一顆在月球上成功實現軟著陸的月球探測器。在月球9號之前,為了成功在月球軟著陸,蘇聯從1959年1月開始發射了24顆系列月球飛行器。其中有三次從月球表面帶回標本,拍攝了月球表面498個形成物,並成功地拍攝到月球背面照片。
  • 嫦娥四號成功發射 開啟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探測之旅
    嫦娥四號成功發射 開啟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探測之旅 2018-12,開啟了中國月球探測的新旅程——嫦娥四號後續將經歷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最終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開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測及巡視探測,並通過已在使命軌道運行的「鵲橋」中繼星,實現月球背面與地球之間的中繼通信。
  • 「嫦娥四號」成功發射 開啟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探測之旅
    工程目標 研製發射月球中繼通信衛星,實現國際首次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測控及中繼通信 研製發射月球著陸器和巡視器,實現國際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 科學任務 開展月球背面低頻射電天文觀測與研究 開展月球背面巡視區形貌、礦物組份及月表淺層結構探測與研究 試驗性開展月球背面中子輻射劑量
  • 嫦娥四號成功發射 將開啟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探測
    ,開啟了月球探測的新旅程。伴隨著巨大的火箭轟鳴,肩負著億萬中華兒女的探月飛天夢想,12月8日2時2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月球探測的新旅程。嫦娥四號探測器後續將經歷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最終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開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測及巡視探測,並通過已在使命軌道運行的「鵲橋」中繼星,實現月球背面與地球之間的中繼通信。
  • 嫦娥四號終於「落月」,傳回第一張照片!人類探測器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
    根據官方消息,北京時間 2019 年 1 月 3 日上午 10 點 26分,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在經過 26 天的等待之後,終於著陸在了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中國航天也因此在 2019 剛開年就摘下了一枚含金量極高的「金牌」。
  • 我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開啟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
    伴隨著巨大的火箭轟鳴,肩負著億萬中華兒女的探月飛天夢想,12月8日2時2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月球探測的新旅程。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嫦娥四號探測器後續將經歷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最終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開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測及巡視探測,並通過已在使命軌道運行的「鵲橋」中繼星,實現月球背面與地球之間的中繼通信。
  • 嫦娥四號成功實現月球背面軟著陸 開啟人類月球探測新篇章
    央廣網北京1月4日消息(記者杜希萌)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1月3日10點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預選著陸區,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上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此次任務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首次月背與地球的中繼通信,開啟了人類月球探測新篇章。
  • 人類歷史的第一次!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成功軟著陸
    人類歷史的第一次!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成功軟著陸 時間:2019-01-03 14:16:56 來源:快科技 作者:上方文Q 編輯:liyunfei
  • 嫦娥四號8日凌晨成功發射 首次嘗試月球背面軟著陸
    嫦娥四號8日凌晨成功發射 首次嘗試月球背面軟著陸 2018-12-08 07:00:00來源:央廣網
  • 第一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嫦娥四號著陸器、月球車外觀公布
    8月15日,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的著陸器、月球車外觀設計構型在北京公開,同時月球車全球徵名活動也正式啟動。中國月球探測工程2004年正式啟動,命名為嫦娥工程,2007年發射嫦娥一號,2010年發射嫦娥二號,2013年發射嫦娥三號。
  • 嫦娥四號創造歷史 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四號探測器系統副總設計師賈陽說:「這是人類智慧的一次優美揮灑。」1月3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科研人員在緊張工作。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2013年,嫦娥三號實現首次月球軟著陸後,中國國家航天局認為作為備份的嫦娥四號應開展更有挑戰的任務。
  • 我國嫦娥4號將在月球背面軟著陸 系世界首次(圖)
    11月30日,國防科工局組織召開探月工程重大專項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嫦娥四號任務實施方案調整報告、研製總要求及後續總體研製計劃,我國嫦娥四號任務將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  過去一年多時間裡,我國航天相關部門組織對嫦娥四號任務進行了論證,準備將嫦娥四號發射到月球背面著陸,一旦成功,嫦娥四號將是世界上第一個在月球軟著陸的探測器。  嫦娥四號的基本架構繼承了嫦娥三號,但科學載荷會有很大變化,將開展對月球背面的地質探測等。
  • 嫦娥四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到底什麼水平
    ​​2018年12月8日2時23分,中國嫦娥四號探測器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起飛,開始踏上奔向月球的旅程!根據新華社消息,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自主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
  • 人類飛行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為什麼是中國?
    飛行器將攜帶著陸器和月球車一同進入月球軌道,如果一切順利,嫦娥4號將在明年年初降落在月球背面,這將是人類飛行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除了直接考察月球背面的地質信息,嫦娥4號還將幫助人類探索早期宇宙的演化,並首次測試植物在月球環境中的生長情況。
  • 嫦娥四號擬12月發射 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引關注
    【環球時報報導 記者 張亦馳 劉 揚】2018年的世界航天發射,開年頭幾個月就好戲連臺,而剛剛進入12月,不僅沒有出現收官的狀態,反而呈現出多個航天大國的重磅發射任務接踵而至的情況:莫斯科時間3日14時31分,俄羅斯「聯盟MS-11」號飛船在拜科努爾發射場成功發射。
  • 將完成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 還有這些背景
    嫦娥四號探測器後續將經歷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最終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開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測及巡視探測,並通過已在使命軌道運行的「鵲橋」中繼星,實現月球背面與地球之間的中繼通信。據悉,此次發射任務也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 294 次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