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上有各色人種,骨骼差異,膚色也有差異,但是卻可以混血,通婚。為什麼人種之間沒有生殖隔離呢?
現代社會所有人類都屬於智人,甚至按照規定都是同一個亞種之下的,因此不存在生殖隔離。看下邊這張圖片中,高個子的是白人,在他前邊一排的是非洲小人族:俾格米人。他們成年之後身高平均在1.3-1.4米,並且在10歲前就會發育成熟,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
即使看上去差別比較大的兩類人,但是從基因的角度來說是非常相似的,因此不存在生殖隔離。而在世界範圍內分布的黃人、白人、黑人等等更是如此,原則上都屬於智人,屬於同一個物種。
在人類的進化史上的確經歷過那種熱鬧的時代,在人屬之下曾存在過十多種生物,他們都可以統稱為人類。在三五百萬年前非洲大陸上的古猿嘗試著走出非洲,因為世界很大,都想去看一看。
就是這一次走出非洲,讓曾屬於同一個物種的古猿,在世界各地不同的環境中發展進化出不同的亞種,最後甚至出現生殖隔離,變成了新物種。例如在歐亞大陸上由於當時冰河世紀的寒冷環境,讓那裡的尼安德特人身材魁梧肌肉發達,更加耐寒。
而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生存著梭羅人,他們更加適合於熱帶的生活。而在另外一個島嶼弗洛裡斯(Flores)上,出現了小矮人弗洛裡斯人(Homo floresiensis),他們平均身高超不過1米,體重僅僅25公斤。這主要是因為閉塞的小島,資源非常緊缺,只有這樣體型較小的生物才更容易生存。
當然在這座小島上不僅僅是人類經歷了侏儒化的過程,其它很多生物都向著這個方向轉化,因此說這個小島上曾經生活的都是「小動物」。
其實從這個遠古時期人類的遷徙以及他們在不同環境中的演化過程可以了解到,是完全可以出現不同人種的,但是前提條件很苛刻,首先必須還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中,這些環境完全的隔離,這也就是地理隔離。其次時間上要足夠的久,至少幾十萬年的時間。
但從智人的發展來看,他們多次走出非洲,同樣起到了世界上各個角落,和當地曾經形成的人種之間發生了接觸,這些接觸有些是替代性的,也就是競爭關係,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那種。當然,有些人種他們可能力氣大奔跑速度快,但是奈何頭腦不夠聰明,玩不過智人,最終被替代全部滅絕。
而有些人種可能和智人之間互相看對了眼,曾發生過基因的交流。例如在現代人的歐洲人,他們的身體內就含有1%~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而對於澳大利亞原住民來說,他們的身體內含有最多6%的丹尼索瓦人基因。
從這裡就可以看到,智人在走出非洲之後可能和尼安德特人或者丹尼索瓦人有過基因上的交流,並且這些基因經過十幾萬年遺傳了下來,在現代人的身上也有體驗。這樣看來,只有非洲的原住民在歷史上他們沒有和其他人種接觸的機會。
基因突變或者變異時刻都在發生,那也意味著生物的進化並不會停止,即使對於現代人類同樣如此。但是由於我們交通技術的發達,已經讓我們的世界變成了地球村,所謂的地理隔離不存在了。世界各國人的交流都比較密切,如果說地球上原始森林的兩個部落人,他們不與外界接觸,十幾萬甚至幾十萬年之後,是完全可能出現不同人種的。
橫道河子,敖頭,山底拍攝
只不過目前來看智人的歷史是比較短的,最多20萬年的時間,和大多數動物的不同的是我們靠著製造工具來應對所生活的這個世界,而不是嚴格意義上被自然環境限制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我們的主觀能動性更強烈一些。
照目前人類的發展態勢,未來也不會出現生殖隔離,畢竟交流太過於密切。
部分內容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