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A股37隻銀行股全線飄紅,而「宇宙第一行」工商銀行更是錄得5.89%的漲幅,創歷史新高,成為護盤主力之一。
近5個交易日以來,工行股價最高時漲幅一度達11.68%,於這家市值近兩萬億的巨頭來說,實屬難得。
宇宙行暴漲背後,有何邏輯?
邏輯一:貸款利率回升
11月26日,央行發布《2020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9月新發放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5.12%,較去年12月下降0.32個百分點,但較今年6月環比上升0.06個百分點。
其中,一般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票據融資加權平均利率、個人住房貸款加權平均利率,9月三項數據分別為5.31%、3.23%、5.36%,較去年12月分別下降0.43、0.03、0.26個百分點,但較今年6月分別環比提升0.05、0.38、-0.06個百分點。
分析人士指出,貸款利率回升6bp,利率上行拐點,對銀行股有利,對策略思維配置行業也很有參考意義。
對銀行來說,收入主要來源為息差,即貸款利息收入與存款利息支出之間的利息差。在存款利率基本不變的情況下,貸款利率回升,意味著銀行賺錢效應更加顯著。
工行三季報顯示,其淨息差為2.10%,較1-6月-3bp,(H1較Q1下降7bp),息差下降幅度放緩。
邏輯二:實體經濟修復
實體經濟層面,10月工業企業累計利潤增長實現由負轉正。11月2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10月份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28.2%,增速比9月份加快18.1個百分點。1—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50124.2億元,同比增長0.7%,1—9月份為下降2.4%,累計利潤同比增速年內首次由負轉正。
我們國家所有的商業銀行,都是為了滿足日益增長實體經濟發展需要而創設的,與實體經濟水乳交融,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今年突發的疫情給實體經濟以重創,各行各業都經歷了歷史至暗時刻。而銀行也當仁不讓,成為實體經濟的「及時雨」。
今年前10個月金融系統通過降低利率、中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信用貸款兩項直達工具、減少收費、支持企業進行重組和債轉股等,已向實體經濟讓利約1.25萬億元,預計全年可實現讓利1.5萬億元目標。
國信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劍認為,疫情結束之後,貨幣政策、監管政策逐漸正常化或常態化,抗疫期間的行政指導等特殊政策也在慢慢退出,銀行業的經營環境有所改善的。貨幣、監管、財政等政策逐漸正常化,有利於銀行經營,明年會體現在業績反轉上。
邏輯三:銀行有望迎來估值修復行情
興業證券指出,2020年(至今)是銀行業在過去10年內表現最弱的年份之一,絕對收益在2010至2020年區間內排不進倒數前三,但相對收益卻是過去10年來的最差水平。不平衡的風格及銀行自身基本面的後周期性,共同導致了銀行板塊今年較差的相對收益。
在機構看來,經濟復甦形勢好於預期的背景下,銀行業盈利、成本等基本面因素具備改善基礎,估值在2021年有望迎來拐點。
中原證券銀行業2021年投資策略指出,下半年以來,邏輯重心已由對新冠疫情及向實體讓利的不確定性的擔憂切換至對基本面向上修復的樂觀預期。
認為2020年四季度至2021年,行業向上邏輯或將進一步強化,盈利和估值的修復的範圍有望進一步擴大。隨著銀行基本面改善由點到面,板塊結構性行情有望擴大,低估值次優標的中小銀行和國有行有望獲得明顯的估值修復。
「宇宙行」工行有望迎來新一輪股價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