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大霹靂」是在一次採訪中,她是那次受訪對象的朋友,採訪前熱身閒聊的時候,「大霹靂」提到自己正在完成一組「採訪」,受訪者是各行各業的普通人,「採訪」的形式也很簡單,跟足受訪者一整天,工作中的八小時和八小時之外的日常。
「大霹靂」說自己在如何平衡愛好和工作上這方面迷失了,所以選擇出來看看,看別人是如何平衡的,或者說他們是如何為了生活而忍耐的。
東方衛報記者 薛旻 攝影 丁亮
翻開「大霹靂」的豆瓣小站,她口中的那一組「採訪」被記錄在《過趕趟的8小時,辭職去看別人的工作》(以下簡稱《趕趟》)的標題之下。是的,「大霹靂」是辭職在做這件事情的。你也許覺得她有點任性,但她能說出理由。
辭職之前,「大霹靂」也嘗試著根據自己的愛好去選擇工作,畢竟有興趣活兒才能幹的好嘛!所以她成為一家行業性雜誌的編輯,久而久之她發現工作還是禁錮住了她的內心,所以她又找了份企劃的工作,這份工作還是不能讓她的內心得到滿足。好吧,「大霹靂」產生了迷思「如果一份工作不能讓我甘心為它付出,我還要不要繼續呢?放眼望去,身邊的朋友或者說大多數人都好好得工作著,他們難道不會跟我有一樣的煩惱嗎?」
帶著這樣的疑問,「大霹靂」先從身邊的朋友下手,她的第一個受訪者是其高中同學,一名護士,有著穩定的收入卻承受著很大的工作壓力。她的第二個採訪對象是古琴老師。他曾是一名編劇,但因為創作受限多,他決定向全職古琴老師過渡,閒暇的時間還是希望能寫寫故事和小說。「大霹靂」比較羨慕的是一位陶藝老師,「他在學校任教。他和妻子租了一間舊廠房,用做燒陶,閒暇的時間他們都呆在這裡,廠房門口的一小塊菜地被他們經營得很好」,「大霹靂」很羨慕的是「他們平衡得很好,也許生活並不是你想的那樣,但他們至少努力創造條件去接近自己的內心」。
到目前為止,「大霹靂」的受訪人達到九個,從同齡人到我們的父輩,有上班族也有自由職業者,雖然她尚未解答最初的疑問,但漸漸從別人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方向,「我們看別人的工作和生活總是輕鬆的,但真正接觸之後,他們的日常也有需要妥協的地方,也有擰巴的時候,你怎麼去看待很重要」,她」說對於職業的迷思,是80後這一代人普遍的問題,「我跟他們中的一些人聊過,但生活的壓力還是讓他們選擇暫時把內心的需求放一放」,「大霹靂」很慶幸自己下定決心跳出來,看看別人。
雖然沒有了正式的工作,日常開銷也是之前的積蓄,新的收入來源尚未穩定。不管怎麼樣,「大霹靂」現在正在做喜歡的事情。《趕趟》中,她把受訪者的飯食用畫畫的形式展現出來,立刻讓文章活躍了起來。記者還了解到,,她還以圖配文的形式在豆瓣連載過《小食紀》,主角都是80後小時候的零食。最亮眼的當然還是圖畫!說起圖配文的形式,要追溯到「大霹靂」小時候,「以前記日記會覺得很單調,就試著配寫插圖,然後這個習慣就陪著我長大了。」
辭去工作的「大霹靂」,現在是自由時間,所以她到哪兒都背著一個雙肩包,畫本、顏料(1)、畫筆(2)都隨身帶著,走到哪裡都可以拿出來畫畫。裝畫筆的布袋子和筆記本(3)的封套都是朋友的手作。
畫筆顏料隨身帶
搜包
本文來源:南京龍虎網-東方衛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