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近視發病率已從1998年的世界第四位上升到世界第二位。據教育部和衛生部的調查顯示,我國近視患者人數已達4.3億,佔總人口比例的33.6%,並顯現出「總體人數越來越多」的趨勢。專家認為,用電腦時間長、戶外活動時間少是近視率飆升的主要原因。一旦近視,佩戴合適的眼鏡是防止近視加深的最佳方法。
配鏡需把握五個細節
細節1:選擇鏡架
鏡架材料
鏡架材料要選擇質輕、堅韌、牢固、耐用、不易變形、對皮膚無刺激、不易被皮膚分泌物侵蝕的。目前市場上較多見的是:
金屬鏡架 比較輕巧、堅固,大多帶有鼻託,可根據鼻形調整,適用於多數屈光不正者。
板材鏡架 比較牢固,不易變形,抗過敏,邊框遮擋性強,適用於兒童及高度近視者。
鏡架類型
全框鏡架 因為鏡片邊緣比較厚,能遮擋邊緣厚度,所以適合高度近視者選擇,也可選擇鏡框較小的鏡架。
半框鏡架 由於少了下框而比較輕,下框由拉絲固定,因此有中、高度散光者不宜選擇無框鏡架。
無框鏡架 穩定性相對較差,鏡片容易鬆動或旋轉,需要定期調整鏡架。
鏡架大小與形狀
1.鏡框的大小要與瞳距相匹配,這樣才能使鏡片配好後的邊緣厚度較薄,配戴更舒適。
2.鏡架大小應與臉的大小成比例,鏡架上緣應不高於眉毛,也不應在鏡片中看到眉毛。
3.鏡腿不能緊夾臉頰。
4.鏡架的形狀應與臉型和膚色相搭配,以符合美學要求。如長方形臉宜選用圓弧形,或圓弧過渡形鏡架;倒三角形臉型宜選用下緣寬而圓滑的鏡架。
特殊要求
為便於調整鏡架配戴的高度,看遠和看近時都有足夠大的視野,老年人可使用既可看遠又可看近的漸變鏡,但宜選擇帶鼻託的金屬架,鏡架要足夠大,且以全框架或半框架為宜。
細節2:如何選鏡片
鏡片材料
1.玻璃鏡片硬度高,但重量重,易碎。
2.樹脂片透光性較強,質輕,不易破碎,可以防禦紫外線,但不耐磨。
高度屈光不正者宜選用樹脂片,以減少鏡片重量;兒童也不宜戴玻璃片,因易碎而危險性高,也宜選擇樹脂片。
鏡片折射率
鏡片的厚薄主要取決於鏡片的折射率和度數。近視鏡片的中央薄,周邊厚,而遠視鏡片則相反。通常度數越高,鏡片越厚;折射率越高,鏡片越薄。
高度屈光不正者最好選擇高折射率鏡片,但不是所有度數者都要追求高折射率。因為隨著折射率的增高,鏡片的色散現象會隨之增加,所以配度數低者應選擇低折射率的鏡片。
鏡片鍍膜
鏡片鍍膜一般有3層:加硬膜、減反膜和去汙膜。如果鏡片只有加硬膜則外觀無顏色,只是增加樹脂片的硬度以防劃。減反膜主要用於增加光線的透過率,外觀看去有淺藍色、淺紫色、淺綠色等。減反膜的顏色以淡而柔和為佳。鍍膜可以增加鏡片的耐磨性、透光率和防紫外線的係數,減少電離輻射和鏡面反射,並能避水防油汙。
鏡片設計
普通鏡片是球面鏡片,而非球面鏡片則一面平、一面為弧形,比球面鏡片更薄,還有成像不扭曲、自然真實、視物更清晰舒適的特點,非常適合需要配中高度數鏡片者選擇。
細節3:眼鏡裝配
對於眼鏡的裝配,我國有嚴格的國家標準,即裝配好的眼鏡參數與處方的差異要在國家標準允許的範圍內:
1.度數要準確。
2.散光的軸向要正確,散光度數越高,對軸向要求越嚴格。
3.眼鏡的瞳距製作要準確。有些眼鏡店為了使鏡片做好的邊緣更薄些而將瞳距做大,但瞳距不準確會產生稜鏡效應,長期配戴這種眼鏡容易使戴鏡者產生視覺疲勞和頭暈等現象,甚至影響視力。
4.在眼鏡外觀上,國家也有相應的標準,例如鏡架和鏡片上不能有加工過程產生的劃痕,鏡片和鏡框要吻合,鬆緊合適,鏡片與框架之間不留縫。
5.配鏡者在配鏡時應索取配鏡加工單,並知道自己所配眼鏡的基本參數。如發現有質量問題,應及時與配鏡機構聯繫,以得到妥善解決。
細節4:眼鏡調整
由於每個人臉型、鼻子和耳朵的相對位置不一樣,因此配鏡時需要根據個人的特點對眼鏡進行調整,以便鬆緊合適,配戴舒適,不過分壓迫鼻子和耳朵,戴上眼鏡後應以接觸點無壓痛、低頭鏡架不滑落為宜。除了調整好的眼鏡的面彎、鏡腿張角、前傾角要符合國家標準外,還要符合配戴者的臉型要求。
眼鏡配戴一段時間後,鏡架會出現變形和鬆動現象。隨著鏡架的變形,戴鏡者可能會出現視物模糊、視物變形、頭暈、視物易疲勞等症狀,因此需要定期對眼鏡作調整。
細節5:使用注意事項
1.雙手摘戴眼鏡。長期單手摘戴眼鏡易使眼鏡變形。
2.做劇烈運動時不戴眼鏡,以免受到碰撞導致變形,直至結構破壞、鏡片破碎。
3.睡覺或趴在桌子上時摘掉眼鏡,以免造成眼鏡變形。
4.用專用鏡布擦拭眼鏡,也可用清水和洗潔精清洗。避免使用紙巾、手帕或順手用衣服擦拭。
5.不要把眼鏡放置在50℃以上的熱環境(如桑拿室、汽車風擋)裡,以免加速鏡片加膜脫落或鏡架的老化。
6.不經常對記憶材料鏡架作變形演示,以免連接或焊接部位發生斷裂。此外,記憶材料在-10℃以下的環境中會失去記憶功能,這時過於彎曲也會產生斷裂或變形。
7.對金屬過敏的人應選擇合成材料鏡架或在金屬鏡腿上裝防腐套,以避免皮膚與金屬接觸。
8.不配戴時應將眼鏡放入眼鏡盒內。
驗光:正確配鏡的前提
驗光是一個動態的多程序臨床診斷過程,它是正確配鏡的前提。在驗光中,每個程序缺一不可,而且必須由專業眼科醫師或驗光師進行操作。
通過驗光,專業眼科醫師或驗光師會開具一個最適合患者的驗光處方。
進行眼部基礎檢查
包括了解眼部的基本狀況,如有無隱斜視、斜視、眼肌運動情況、眼神經傳導功能、色覺、立體視功能等。
進入驗光三流程
流程1:初始階段。檢測原戴眼鏡度數和戴鏡視力,了解病人的戴鏡習慣,以保證新配眼鏡和原先戴鏡習慣不出現很大的偏離,以減少不適情況的發生。還要通過檢影驗光或電腦驗光,了解眼屈光度的粗略值。
流程2:精確階段。以初始階段獲得的資料為基礎,通過綜合驗光儀調整好患者的瞳距和後頂點度數後,讓患者注視視力表,根據患者對綜合驗光每一微小變化的反應,醫生隨之進行相應調整,包括放鬆調節、近視或遠視度數測定、紅綠試驗微調、散光軸及度數的確定、雙眼平衡等步驟。在這一階段,醫生非常重視配鏡者的主觀反應(又稱主覺驗光)。
如果配鏡者為老視眼,在完成精確驗光後,醫生還要根據其用眼習慣、用眼距離和工作性質等,進行調節能力的測量,以獲得驗光處方。因此,老視的驗配較普通近視更為複雜。
流程3:終結階段。醫生要根據驗光處方讓配鏡者試戴鏡10~15分鐘,通過觀察配鏡者的反應,再做出相應調整,最終使配鏡者配戴上既看得清晰又感覺舒適的眼鏡。
進行眼前部和眼底檢查
完成以上程序後,還要用裂隙燈和眼底鏡檢查配鏡者眼前部和眼底的健康狀況,並根據檢查情況提出相應的意見和建議。(姜珺 毛欣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