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的哈密,室外氣溫零下20度。從項目指揮部到勘察點的路上,起伏的山丘,茫茫的戈壁不斷掠過。忽然,一片高大的樹木引起了我的注意,下車,步入路邊樹林,樹木筋骨突凸,樹紋粗糙,但卻向上挺拔地生長著。當地人說,那就是胡楊樹,它不僅耐寒、耐旱、耐鹽鹼、抗風沙,而且據說活一千年不死,死後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朽。
將淖線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全長430公裡,由於工期要求緊急,寒冬時期,項目指揮長楊力正帶領項目成員行走在戈壁灘上進行勘察工作。
冬季勘察,項目組遇到的第一個困難就是嚴寒。戈壁灘上,一天中最高氣溫是零下10度,項目組早上出發,傍晚回歸時的氣溫大概是零下20度。為了做好保暖工作,項目組成員往往全副武裝,普通的保暖衣物,站在室外不足5分鐘就會被全部打透。項目上流傳著順口溜,「隔壁勘察有三寶,手套、秋褲和棉襖。」,棉手套、棉帽、加厚羽絨服、2條秋褲往往是大家的標配,即便這樣在勘察的過程中項目成員往往也會感到寒風刺骨。
原本希望中午的時候氣溫會暖和一些,誰知沒盼來氣溫升高,卻盼來了大風。戈壁灘上的大風由於沒有遮擋,風速極快,呼呼的大風在身邊吹過,更是增加了勘察人員的阻力。在上一個土坡時,孫嘉瑋的帽子不小心被刮掉,一下子吹出去好幾米。孫嘉瑋撿起帽子,拍了拍上面的沙土繼續勘察,又一陣大風吹來,將他手中的勘察計劃表吹走了,等他反應過來,計劃表已經被吹得不見蹤影。為了保存勘察記錄,勘察人員往往用手機記錄勘察影像,在寒風中,李再松的手機被凍得關機了,他拉開胸前的拉鏈,把手機放到胸前捂暖後繼續記錄,誰知不一會手機又被凍關機了。
路只能勉強稱得上是「路」,即便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也無法將車開到指定的勘察點。「越野車只能開上一段距離,後面的路程全需要步行。勘查完一個點後,再返回來去下一個勘察點。」李光耀說。在滿是粗沙、礫石覆蓋的戈壁灘上行走,一腳踩下去就會陷到腳踝的沙土層,像長出手一樣拽住勘察人的腳。在一次勘察過程中,越野車司機一個不留神,把車卡在了凸起的河道上。茫茫戈壁灘沒有信號一旦車輛陷在戈壁灘中,誰都無法熬過夜晚零下20多度的低溫。緊急情況下,今年剛入職的李光耀拿起越野車上的備用鐵鍬開始為越野車清障,費了很大的功夫才化險為夷,回到車上的李光耀坐了好一會才長舒一口氣。
「在這個地方做勘察,就不能有畏懼性。你要有堅持,要有耐力,然後還要認真心細。」項目總體翟鵬程說。鐵路建設勘查設計先行,在勘察的過程中,勘察隊員沒有落下任何一個路口、風力發電機、建築物等,將勘察內容密密麻麻地記錄在外業調查本上。
傍晚回到項目指揮部,體力透支的勘察隊員從寒冷的環境中一下子到溫暖的房間,沾床就能睡著。直到行政總體段奇勇看到誰沒按時吃晚飯,到宿舍去把人叫醒。「邊防區域,新冠疫情、氣溫零下20多度都讓我們趕上了,衣、食、住、行、安全一樣都不能落。剛來的時候人生地不熟,真是求爺爺告奶奶,才把大家安頓好。」作為項目先遣隊員的行政總體段奇勇微笑中又帶著些心酸。
戈壁灘上生態脆弱,考慮到黃羊、野駱駝等野生動物穿越鐵路時易受傷,勘察項目組在設計鐵路時,每隔一段距離闢出一條野生動物專用通道。此外,還巧妙地利用地基鑽孔設置飲水點,作為野生動物的飲水地。「哪怕我們重新走一遍勘察的線路,也要把當地的生態環境保護好」,項目指揮長楊力說。
面對艱苦的勘察環境,鐵道總院黨委在將淖線項目成立了黨員先鋒隊,項目黨小組組長翟鵬程以「黨員身份永遠不能忘」為主題,結合將淖線的項目背景、項目進展、項目意義,圍繞「為什麼要時刻牢記黨員身份」、「如何把握黨員特徵」、「怎樣盡好黨員義務」為將淖線補定測指揮部黨員、群眾講授了一堂生動的黨課。
聽完黨課後,參加黨課的黨員分享起外業勘察工作的點滴,越是困難越要向前的統一認識,引起了大家的共鳴。
「在整個勘察的過程當中,我們20多名員工,沒有一個人因為工作和生活環境惡劣喊過苦喊過累,更沒有人掉鏈子。」公司優秀共產黨員王富慶說。
勘察人把對家人思念寫在月光裡,把愛寫在歸隊的晚霞裡。勘察隊員翟高波即將是2個孩子的父親,大女兒2歲半,正是牙牙學語需要陪伴的時候,他的第二個孩子還有20天即將迎來預產期。「我老婆現在正是需要人照顧的時候,但是我有工作也沒有辦法。想她們就跟她們視視頻,希望能夠趕上寶寶的預產期。」眼睛有些泛紅的翟高波說完望向窗外的戈壁。
截止目前,將淖線補定測工作共完成穩定段落現場調查核對385公裡,完成改線段線路調查45公裡,改線方案已取得沿線政府的認可,隨後將安排改線段落的測量和部分工點的核對補充測量,目前綜合進度已完成70%,力爭元旦前完成勘測工作。
遠遠望去,戈壁灘上出現了幾個忙碌的身影,寒風中,他們或俯下身子尋找裡程樁,或用凍僵的雙手記錄工點信息,但無論什麼姿勢都保持著昂揚的姿態,充滿了不屈的鬥志,這些可愛又可敬的勘察人,不正是戈壁上挺拔的棵棵胡楊樹嗎?(工人日報記者 周懌 通訊員 鞠薔薔 李再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