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人的印象裡,法國女人代表著以優雅、浪漫和知性,而在崇尚自由和平等的法國,還有過眾多致力為女性爭取權益的先鋒代表。本期,萊普思特為大家盤點了三位當代法國女作曲家,她們風華絕代,豪不遜色眾多男性作曲家;她們用一生追逐自己的夢想,捍衛自己的權益;她們的作品獲得了世界的認可,在西方音樂史的畫卷上為自己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小夥伴們還記得在《屋頂上的牛》那一期,我們為大家介紹的法國「美好年代」的嗎?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戰過後的法國迎來了科技、文化、藝術的黃金時代,以德彪西(Debussy)、拉威爾(Ravel)為代表的「印象派」音樂在法蘭西肥沃的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然而也許就如世人所說:上帝創造了世界上最美的法國,為了維持平衡,上帝創造了法國人......用現在的話來說,法國人是「可愛的槓精」,喜歡「思辨」的基因埋藏在每個法國人體內。這不,眼看著「印象主義」風潮席捲巴黎,為了與他們「槓起來」,著名的「法國六人團」轟轟烈烈成立了!比起德彪西和拉威爾的那種朦朧和寫意,他們更推崇法國民族音樂裡那種返璞歸真的美感。
作為六人團中唯一的女作曲家,熱爾美塔·塔耶芙爾(Germaine Tailleferre)很快得到了人們的注意,她也被賦予了「法國最重要的女作曲家」的美名。
這位傳奇的女性一生中從未停止過為自己的音樂事業和命運的抗爭。1892年,熱爾美塔·塔耶芙爾(Germaine Tailleferre)出生於巴黎郊區。與眾多其他音樂家一樣,塔耶芙爾從小便展露了與眾不同的音樂才華,她渴望學習音樂,然而卻糟父親無情拒絕,父親親口告訴她:「學習音樂的女人,與街頭行者無異」。於是她與父親產生了裂痕,甚至將自己的姓氏「Taillefesse」改成了我們所熟悉的「Tailleferre」以表達她的強烈不滿。
熱爾美塔·塔耶芙爾(Germaine Tailleferre)
與六人團的別的成員不同,作為一位女性,塔耶芙爾需要不斷平衡自己創作事業與家庭生活,然而這樣的平衡在現實生活中太容易被打破。毋庸置疑,她是一位天才女作曲家,她的才華得到了許多同行的讚許和傾慕,她也與之結下了珍貴的友誼;在婚姻中,她的丈夫卻一直希望她的創作事業應為家庭生活讓步,這使她十分痛苦。兩次失敗的婚姻令塔耶芙爾的創作靈感大打折扣,至此她不再單純為事業而創作,也不再為婚姻而苦惱,她勇敢地再一次拿起了筆,為自己「真正的訴求」而創作,未曾放棄,直到她去世前一周。
命運雖然對她悲苦,但熱爾美塔·塔耶芙爾的音樂充滿著輕快的節奏和豔麗的色澤,有時甚至讓人聯想到18世紀的「小貴族」(petit maître)。
萊普思特為大家推薦她的兩首作品,希望大家喜歡!
「這不是一位會作曲的女性,而是一位碰巧是女性的作曲家。」
如果說有的人能夠用音樂去思考,自己的喜悅和悲傷都能轉換成動聽的旋律,那塞西莉·夏米娜德便是其中之一。塞西莉·夏米娜德是法國著名甚至是世界聞名的女性作曲家。巴黎藝術評論家——馬布裡昂·託馬(Ambroise Tomas)這樣評價她:「這不是一位會作曲的女性,而是一位碰巧是女性的作曲家。」
出生於巴黎郊區的塞西莉·夏米娜德,八歲便作曲,法國作曲家喬治.比才在聽到她的作品後,稱她是「小莫扎特」。雖然塞西莉·夏米娜德的父母也熱愛藝術,但他們可不願意女兒輕易踏上滿是荊棘與坎坷的音樂家道路。尤其是他的父親,他認為:「資產階級女孩的命運只有一條,那便是成為一名稱職的新娘和母親。」然而,塞西莉·夏米娜德對此毫不領會,她潛心修學鋼琴演奏和作曲,直到她的作品登上了溫斯奈特教堂的舞臺,她的父母才被說服。
作為一個活躍的鋼琴家,她用曼妙的琴聲徵服了倫敦、柏林、萊比錫等各大城市,此外,在巴黎,她還獲得了挑剔的家鄉聽眾的芳心。隨後,她的足跡遍布在了新的大陸。在美國,她為酷愛她的演奏和作品的粉絲們創建了一共20個「夏米娜德俱樂部」(Chaminade clubs)。與同時代別的女作曲家相比,夏米娜德似乎有些「我行我素」:她幾乎只為觀眾演奏自己的作品,這在當時是一個需要無比魄力的決定,對於一個女性而言是充滿挑戰的。也許人們最後更多看到的是她作為演奏家的光環,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她內心的深處,流淌著的還是創作的源泉。
萊普思特為大家推薦她最著名的《長笛協奏曲》、以及雙鋼琴作品《阿拉伯牧歌》op.55,no.3,希望大家能重新認識這位傳奇女性音樂家。
談起法國近代音樂史,人們一定不會忘記著名的「布朗熱姐妹」。姐姐——娜達麗·布朗熱是法國著名的鋼琴家、作曲家、教育家;妹妹——莉莉·布朗熱(Lili Boulanger)不僅僅是才華橫溢的作曲家,更是歷史上第一位獲得羅馬大獎的女性。
布朗熱姐妹出生在法國的一個音樂世家,祖上兩代人都是音樂圈赫赫有名的人士。她們的父親是巴黎音樂學院的教授,曾在1835年獲得過「羅馬大獎」。
布朗熱姐妹(左:娜達麗·布朗熱 右:莉莉·布朗熱)
在莉莉小的時候,她便喜歡跟著姐姐娜達麗去巴黎音樂學院聽課,在那兒,她們與法國最傑出的作曲家和管風琴家學習,而當時大名鼎鼎的弗雷(Gabriel Fauré)則更是她們家的常客。從小就生長在被音樂環繞的環境裡,莉莉和姐姐也自然而然地喜歡音樂。隨後的日子裡,不幸突然接連到來,莉莉被診斷患有支氣管炎,這註定她無法擁有擁有與常人一般健康的體魄。6歲那一年,父親匆匆辭世,使莉莉受到了很大的精神打擊。走出陰霾後,姐妹們決定繼承父親的事業,延續音樂的血脈,而莉莉則立志決定成為一名作曲家來紀念她的父親。
13歲那年,莉莉為了悼念父親創作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死亡之信》。1909年,她正式進入了巴黎音樂學院學習。1912年,她憑藉自己僅僅耗時四周完成的康塔塔作品《浮士德與海倫》(Faust et Hélène)成為了第一名獲得當時藝術領域最高榮譽——法國羅馬大獎的女性。
然而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才剛剛平息,當莉莉以為創作的春天才剛剛開始,她的健康狀況卻急速惡化......生命最後的日子裡,她的姐姐娜達麗在床頭邊記錄下了她最後的作品——《慈悲耶穌》(Pie Jesu)。這是她寫給自己的作品,祈求耶穌授予「永恆的安息」,不久後,莉莉便與世長辭。
在短短二十四載的生命裡,莉莉·布朗熱創作了多部形式體裁不同的作品。此外,她還愛好為法國詩歌編曲。她的生命如同划過的流星,轉瞬即逝,也許是人們希望在夜空中永遠能找到她,人們將1181號行星命名為「Lilith」來紀念她。
萊普思特為大家推薦莉莉.布朗熱創作的鋼琴曲《夜曲》,《一個明亮的花園》,伴隨著柔美的旋律,一起懷念、致敬這位勇敢的女孩。
喜歡她們作品的小夥伴們可以掃下方圖片二維碼,
進入L'EPSTE萊普思特QQ音樂分享歌單,
欣賞跟多作品!
更多精彩文章:
(可點擊Anecdote瀏覽文章《屋頂上的牛》)
版權聲明 本圖文的所有文字內容、萊普思特圖標、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對未經許可擅自使用者,L'EPSTE萊普思特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