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不到7點,廣渠門中學校醫高雲華已經靜立在學校入口的測溫門旁。隨著學生陸續到來,一聲聲的「體溫正常」也相繼響起——對她來說,這無疑是開啟美好一天的最讓人寬慰的聲音。
北京市高三、初三年級學生已分別於4月27日和5月11日返校複課,下周初高中其他年級和小學六年級學生也將返校。大規模開學後,是否會出現發熱成為家長們普遍關心的問題。記者從市教委了解到,初高三開學後部分學校雖然也發現了個別發熱學生,但已經全部排除新冠肺炎。正是像高雲華這樣的無數校醫,守護著孩子們進入校園的第一道防線。
在家發熱 不到半小時完成上報
5月12日,初三開學後的第二天。晚上8點40分,高雲華的手機突然響起,初三的一個班主任告訴她:自己班上的學生小薇回家後出現短暫的體溫升高。
接到通知後,高雲華馬上聯繫家長進一步了解情況。原來,小薇放學回家後就有點兒乏力,覺得不太舒服。晚上6點多,家長測量體溫正常;8點多再測,體溫升到了37.6攝氏度;晚些時候雖然退燒,家長還是不太放心,及時將情況反映給班主任。高雲華建議家長,繼續觀察,可以先去發熱門診,並進行核酸檢測;檢測結果為陰性,連續48小時體溫正常,並且沒有咳嗽等其他症狀,就可以向學校提出返校申請。
放下電話,高雲華將情況匯報給學校主管領導,將發熱信息上報給地段保健科和東城區保健所以及區教委相關科室。忙活完,高雲華看了看手機,9點剛過。
「這樣的情況我們都有思想準備,流程也很明確。」高雲華說,學校在前期已經做好了大量的鋪墊。從大年初二開始,學生每天在家上報體溫;開學之前,學校面向家長、一線老師、二線員工等群體進行了多次演練和培訓,「平時上學也都有個頭疼腦熱的,加上這麼充分的準備,所以我們並不慌張。」兩天後,檢測結果為陰性的小薇重返校園。
在校發熱 備用教室緊急啟用
「高大夫您來一下,二層有個學生不太舒服,體溫為37.3攝氏度。」上周二,高雲華接到了新情況。她拿起早早準備好的醫用外科口罩趕到二樓。給發熱學生換上口罩後,帶領他從教室後門離開,來到學校設置的臨時留觀區,並使用水銀體溫計進行體溫複測。
在此期間,班主任也沒閒著,迅速對班裡其他學生進行二次體溫測量。「如果複測的學生體溫有異常,我們會將他帶到隔離觀察室,原班級同學也將被帶離原教室,啟用備用教室,並對原來的教室進行消毒通風。同時,也將上報主管領導、保健部門,並通知家長帶學生前往醫院就診。」複測後,學生體溫為36攝氏度,重回教室。「對於這樣的學生,我們會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密切關注,對於相關症狀也會隨時響應。」
對於剛入校門體溫報警「超標」的同學,流程與之類似。如果在臨時留觀區的複測體溫異常,高雲華會在隔離室內,對學生家庭成員的出行記錄等信息進行再次詢問和記錄,同時啟動相應預案。
高雲華介紹,學校在每個細節上都做了精心的設計。比如,通往臨時留觀區的路線與到校學生路線不會重合,隔離室內只設一桌一椅以便於消毒,隔離室消毒後的物品用專門垃圾桶回收等。
不僅僅是廣渠門中學,初高三返校後,臨時留觀區和隔離觀察室成了本市學校的標配。比如,北京市宏志中學不僅對學生入校時、學習期間有發熱等可疑症狀設置了預案,對於學校被通知有確診病例、有密切接觸者等情形也都設置了緊急處置方案。當學校被通知有密切接觸者時,在向相關部門上報後,疑似人員以及密接者立即進入相對獨立的觀察室,並由校醫進行篩查;同時對可疑汙染區域進行全面消毒。之後,學校還將告知全體教職員工、學生和家長,開展健康教育,消除恐慌情緒,對病例以及密接教師、學生、家長做好電話溝通。
發燒溯源 運動易造成「假警報」
「有時候學生剛做完運動,體溫也會升高。」石景山區實驗小學校醫劉英傑曾經在北京急救中心工作,最近她一直忙著在學校和同事們一起準備防疫物資,為校園「大掃除」,為保安、食堂工作人員等進行防疫培訓。
劉英傑介紹,如果學生走路上學,進入校門經過無接觸測溫儀時就有可能就會出現「報警」,「我們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讓學生『冷靜一下』,比如洗把臉,或者在臨時安置點休息5分鐘,之後再進行體溫測試。」
廣渠門中學校醫高雲華也有同樣的觀察。她發現,騎車或走路來校的學生體溫會相對較高,「我們一般會建議學生摘了口罩在寬敞的地方散散步,稍微休息下再重新測量。」
教育部門專門調取了往年同期學生健康情況記錄,從往年監測統計來看,春夏季是中小學、幼兒園水痘、手足口、諾如等疾病的多發季,引起發燒症狀的疾病主要有各種傳染病、感冒、炎症等。目前已經出現發熱的初高三師生複診篩查結果對此有所印證,學生發熱的主要原因是普通感冒著涼、呼吸道感染等,這和近期天氣變化、早晚溫差大等原因相關;此外還有個別學生是腸胃炎、扁桃體發炎等原因引起發熱。
心理感冒 也會造成應激性發燒
「自疫情發生以來,學生居家將近4個月時間,在家裡待久了,可能會與父母形成一定的依戀關係,面臨開學,有的學生就會出現與父母分離的焦慮和不安全感,隨之而來的,便會在軀體上出現一些應激的表現,比如發燒、頭痛、噁心、肚子疼和腹瀉等;有的學生會出現情緒上的緊張、擔心、害怕、憂慮。」門頭溝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站老師張慧萍表示,其實這些表現都是正常的心理反應,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很快就會適應下來,融入到積極正常的學校生活中。
根據市教委此前公布的數據,發熱確實存在遞減的規律。比如,高三開學的前5天共總出141人發熱,這141人在高三開學首日就佔到了83人,到第二日、第三開始下降,每天發熱的人數大幅度降低;截止到12日,高三年級的發熱的人數已經降到3人。初三年級情況與之類似。
一位高中老師介紹,因為還在防疫階段,開學成為備受關注的事兒,初高三年級開學的時候,除了學校的老師,社區工作者、交警等都在校門口支援。這也會帶來一些壓力。
高雲華發現,心情緊張與發熱也存在一定關係。比如班上有一個身材比較壯的學生,每次午飯後測出的體溫都會偏高,「這樣一來,就會給學生一定的心理暗示,一測體溫就緊張地盯著數據。通常我們會建議他把外套脫了,休息幾分鐘放鬆一下再測。」
張慧萍說,心理學研究發現,適當的焦慮是對我們身心健康和安全的一種保護。面對不確定的環境和同學,焦慮可以增加我們做好防護的警覺性。比如提醒我們繼續做好勤洗手、戴口罩、社交保持一定距離等防護。她表示,居家的日子和學習環境更加隨意和放鬆,重新回到學校環境,就要遵守學校的作息和規章制度,這對學生會產生一定的挑戰。因此父母要對孩子的作息和生物鐘重新做好調整,儘快適應學校的作息安排。
心理老師建議家長和老師,在返校初期協助學生做好時間和學習任務的管理,把各種緊急、不緊急、重要和不重要的事情與學習任務有序安排好,把各科的學習目標進行分解,允許學生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張慧萍建議,學校的心理教師,要及時為學生開展心理課、團體心理活動、專題心理講座和個體輔導,幫助學生儘快適應學校環境,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 記者在採訪時了解到,很多學校都增加了「心理按摩」服務。比如豐臺八中的心理老師為家長和學生準備了10堂「心理輔導課」,幫助家長減壓,引導學生找回狀態。房山區教委通過官方微信號請專家給初高三考生進行心理輔導。豐臺二中的心理老師也全程參與到了「開學第一課」的籌備。
教委釋疑 開學後持續晨午晚檢
北京市教委表示,將繼續堅持「 健康第一」的原則,指導各區和學校落實每日「晨午晚檢」「日報告」「零報告」制度,對在校內出現有發熱、咳嗽、咽痛、乏力、腹瀉和腹痛等可疑症狀人員,及時採取隔離觀察等措施,並按相關規定及應急預案進行安排處置,第一時間和家長聯繫,就近送醫療衛生機構就診,做到及時發現、快速處置、精準管控、有效救治。在防範新冠肺炎的同時,積極關注並做好其他季節性易發傳染病的防治工作,切實保障師生身體健康。
「請家長和全社會放心,北京市各年級學生返校複課後,不僅在體溫監測、飲食衛生等方面嚴格防疫要求和應急處置流程,同時還會與衛健、疾控部門全方位、全時段掌握學生身體狀況。」市教委新聞發言人李奕說,要努力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無論學生身體出現何種異常,都會按照「四早」的要求及時處置。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 劉冕 牛偉坤 鄧偉
流程編輯:tf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