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拍攝星空,他也認為自己不僅僅在凝固住它美麗的一面,更重要的是,面對光汙染、地理環境和建築坐標的變化,甚至人類的活動痕跡——衛星、航線......都使我們所見的星空每天都在發生微妙的變化。
他覺得自己是一名記錄者,為後代留下我們這個時代夜空的樣子。
山巔星辰 本文圖均為 受訪者提供
翻開他的微信公眾號,你會發現,許曉平除了分享漂亮的星空照片,還會花許多筆墨,在科普天文、氣象、器材和拍攝技巧等這些「硬」知識上。
今年8月,他的新書
《星空攝影從入門到精通》(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8月)剛剛出版,為許多剛剛入門的星空攝影愛好者提供了不少便利。
澎湃新聞私家地理與他聊了聊,請他分享拍攝星空過程中的苦與樂,以及在創作中的心得體會。
許曉平和他心愛的器材
澎湃新聞:聽說你第一次認真觀看繁星是在一次野外露營時,當時是什麼感受?
許曉平:2015年,我當時跟朋友去張家口的草原天路,留在那裡露營。朋友拍攝星空,我過去很少在野外露營,那也是我第一次認真觀察滿天的繁星,那天天氣也特別好,特別通透,星星特別多。後來直接在帳篷外,看了一晚。
那次之後,開始入迷,在網絡查看銀河的照片,結果又看到更多的美麗星空照片。而且照片會比實際觀察到的銀河更震撼。因為我們用肉眼看銀河,它就是一條白色的光帶,但通過相機的鏡頭、長曝光,會表現出更多色彩,效果會更理想。所以我也開始想著自己也要親手拍攝一張。
星際流浪
澎湃新聞:第一次成功拍攝是什麼時候?
許曉平:我第一次拍星軌是在北京。拍同心圓星軌需要對著北極星拍,將地球的自轉軸無限延長,軸線兩端點在天球的投影點就是北天極與南天極。這是在旋轉的天空中僅有的兩處靜止的點,北極星正好在北天極的位置。
而在北京,最理想的拍攝地就是午門,北極星就在午門的正上方。這也是非常奇妙的一點。所以很多人第一次拍星軌都會去那裡。
故宮角樓星軌
第一次拍到清晰的銀河就是在我曾經去野營的張北草原天路。雖然那個時候技法可能還不是很成熟,但我當時還是挺有成就感的,感覺已經有了之前在網上看到的那些銀河照片的樣子了。
澎湃新聞:之前說到北極星的知識,在拍攝前是否要做很多天文方面的功課?
許曉平:剛開始想拍時還是有一些困難。拍攝星空在技術上和常規的自然風光攝影有很大不同,首先你要知道星星的位置,另一個就是拍攝星空和氣象也有關。如果月光太強,月明星稀,星空就暗淡了。然後如果是多雲,或者說還有霧霾的話,都會影響星空的拍攝效果。
所以我也是花了很長時間,一方面是在不斷的嘗試,因為可能也吃了很多教訓,另一方面也在網上找一些相關的資料學習。
地理環境影響也很大,可能我覺得這個地方不錯,但是到了現場之後發現和想像的不一樣。還有一個就是光汙染,比如長城,配上星空很漂亮,但是晚上城市的光還是會照過來。
澎湃新聞:長城離城市已經挺遠了,它還是會受到光汙染的影響嗎?
許曉平:對,比如說像北京這邊的箭扣長城,還有像河北的金山嶺長城,其實都會受到城市的影響。城市的光汙染可能比我們想像的要大得多,同時還有一些民宿什麼的,他們晚上也有燈。還有高速公路,以及一些城市的亮化工程,都會有影響。
南樓臺星河
我對此也深有感觸。拍了這麼多年,可能同一個地方你每年去拍的,結果都會不太一樣。有的地方光汙染越來越大,有的地方也在好轉。現在我身邊有很多朋友在倡導暗夜保護,有一些小鎮也開始在有意識地減少光汙染。
澎湃新聞:關於光汙染,你有什麼特別的經歷嗎?
許曉平:我剛開始拍的時候沒有去很遠的地方,就經常去金山嶺長城。我第一次去拍的時候還能拍到銀河的情況,效果也還可以。但第二年再去的時候就發現光汙染已經很強了,兩張照片對比,就能看出後來拍的銀河相當稀疏。原因之一也是因為當地的旅遊發展,而且離古北水鎮也比較近。
我記得好像是去年的一次國際性星空攝影比賽,有一位外國攝影師的拍攝主題就是金山嶺的光汙染,星空基本上都被光覆蓋了。這張照片還得了個獎。
澎湃新聞:是否還需要一些氣象知識的儲備和準備?
許曉平:對,現在可能我覺得拍星星的人越來越多,手機上也有了更多應用輔助,比如你可以逐小時去看天上雲的變化,包括空氣品質、通透度,等等。雖然不是百分之百的準確,但至少可以做一個預估。像現在我們出去拍星空,會提前兩三天去了解氣象情況,看周圍的雲圖。此外,也有很多手機APP提供GPS定位,把手機屏幕對準天空,就可以顯現星星的位置。
澎湃新聞:一張理想的銀河照片有什麼評判標準嗎?
許曉平:星空攝影裡分兩類,一類是深空攝影,一類是星野攝影,後者是我拍得比較多的。野,代表拍攝時的地景,也是精髓所在,不同的地景下,觀看星空的感受也會不同。另外還有星空的純淨度,包括你抓取的細節,然後還有它的顏色,都很重要。
秘境尋星
此外,我覺得如果有人物融入到星空中,會帶來一種故事感,這樣的作品也比較抓眼球,也容易成為經典。
澎湃新聞:2019年,你幾乎每一個月都會在不同的地方拍攝星空,為什麼要去這麼多地方呢?
許曉平:剛才提到星空在不同的地景上,會有不同的感覺,你會上癮,像打卡一樣去不同的地方拍攝。另外,以銀河為例,不同的經緯度上,銀河的形態也會不同。
比如說在中國北方,銀心的位置是在整個銀河拱橋的最右側接近地面的位置。如果去緯度低,更靠近赤道的地方,比如泰國的海邊,它就到了拱橋的中間,在頂部那個位置。
車軌星河
此外,由於星空一直在移動,夏季和冬季拍到的星空也不同,比如夏季拍攝銀河、冬季拍攝獵戶座。所以一年四季,如果想拍,其實都是有的可拍的。
澎湃新聞:但您剛才提到很多人都會去相同的地方拍星空,會不會導致照片大同小異?在創作上更需要花心思?
許曉平:對,我覺得可能是這樣。大家剛開始拍的時候,包括我自己也是會先去網上看其他人拍過的照片。這種情況下,就會想辦法搞一些創意,比如剛才說的加入人物元素,有所區別。
氣輝之夜
在拍攝了一定時間之後,你不想永遠模仿別人,這個時候你可能就要找一些別人沒有拍過的位置。好在隨著科技發展,肯定有很多地方你不用親身到場,就可以看到大概的場景和光汙染情況,以及如何抵達。甚至連你要去的時間,銀河會處在什麼樣的位置,都可以提前模擬。這樣就可能拍出獨一無二的照片。
澎湃新聞:這個功課是不是要做很久?
許曉平:對,這個要提前做大量工作,但是一旦你拍成功,非常有成就感,對於更高階的星空拍攝者來說,他可能更樂於這樣。
澎湃新聞:最近最讓你難忘的拍攝星空經驗是哪一次?
許曉平:2019年春節在泰國海邊的拍攝是我經歷中最舒適的一次。因為通常來講,在北方的野外通宵拍星空,即便是夏天到了深夜也會很冷。但在那個海島上,我就在沙灘椅上坐了一夜拍攝,非常舒服。
大海星辰
還有一次正巧相反,就是今年初在冰面上拍攝象限儀座流星雨。一年有三場流星雨是星空攝影界的大事, 12月的雙子座流星雨,然後8月份的英仙座流星雨,還有就是1月的象限儀座流星雨。
往常,拍雙子座和英仙座的非常多,但因為去年正巧兩場流星雨都趕上了滿月,所以大家就選擇去拍象限儀座了。
當時我和朋友選擇了張家口附近的一個水庫,水庫已經完全凍上,我們要在冰面上拍。其實那次流星雨的極大值是在白天,所以我們開始拍攝的時候已經過了它的最高峰,當晚其實沒拍到幾顆流星。
我記得我整晚基本都沒睡,在冰面上走來走去地看電池還有沒有電,鏡頭有沒有結霜,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活動活動可以暖和一點。可以說,每一張照片背後,都有一段故事。
在冰面上拍攝象限儀座流星雨
澎湃新聞:有沒有拍攝過計劃外的天象?
許曉平:大概是在2018年的8月,為了拍英仙座流星雨我們一路趕,躲避天空的雲,從北京一直開到二連浩特,才躲開雲。下午我們在一片草原上,就等著晚上,這時一片雲過來了,馬上就下雨了,而且下得特別大,還有大冰雹。我們趕緊躲到車裡,雨停之後,草原上竟然出現了雙彩虹。過了一會又下了一場雨,繼續出現了雙彩虹。到了傍晚我們看到了火燒雲,夜裡則基本放晴了,可以看到遠處天邊似乎還在打雷,但我們頭頂的天空卻可以拍到流星雨。
澎湃新聞:為了拍攝今年的英仙座流星雨,你踏上了一次7天3000公裡的追星之旅,沿著河西走廊一路到了黑水城。為什麼要選擇這條路線拍攝流星雨呢?
許曉平:當時比較理想的路線是青海和內蒙古,新疆因為疫情還沒有開放。我們比較了一下,覺得內蒙古的人少一些,而且那段時間的天氣比較穩定。此外,一路上我們會經過永泰古城、張掖這些歷史地標,還有額濟納的黑水古城,那是西夏時期的遺蹟,也是絲綢之路以北保存得最完整的西夏遺址。我們很想能拍到流星雨和歷史遺蹟的結合。而且像我之前說的,這些歷史遺蹟每年可能都在變化,而我們的拍攝也是一種記錄。
流星焰火照古城
不過它晚上不開放,我們於是提前聯繫了當地的文保部門說明了情況,得到了同意。那天晚上的天氣也很理想,也沒有別人幹擾,拍攝效果比我想要的還要好。
澎湃新聞:能描述一下這次追星之旅的過程和感受嗎?
許曉平:其實整個過程可以說是痛並快樂著。白天開車趕路,還要時刻關注天氣變化,確定晚上具體去那個地點,晚上還要拍攝。現在回想起來,當時覺得也挺辛苦挺累的,但是現在看到照片,就會覺得一切都值得。
古城流星雨
澎湃新聞:拍攝星空,以自然風光為背景,和以歷史遺蹟或建築為背景,你比較偏愛哪一種呢?
許曉平:其實我沒有特別的偏愛。自然風光為背景的,比如在西藏、青海等地,或者你可以拍到更純淨的星空,在有些雪山上方你真的能看到星星發出的光把山頂照亮的樣子,感覺非常好。
如果以歷史遺蹟為背景,有時並不能拍到特別好看的星空,但它能帶來一種時空的交織感。比如午門,比如長城。我們當下看到的星空,也是幾年甚至上百年前發出的光芒,歷史遺蹟會讓星空照變得更加的有意義。
澎湃新聞:年年都拍星空會膩嗎?
許曉平:不會,拍攝星空對我來說是一种放松。此外,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的夜空也越來越繁忙,拍攝時你會看到繁忙的航班、衛星,還有馬斯克的星鏈計劃在未來也會改變我們的夜空。夜空環境在不斷變化,拍攝作為一種記錄,也許可以提醒世人,給後代留一片純淨的夜空。
澎湃新聞:今年還有什麼拍攝計劃嗎?
許曉平:三大流星雨之一的12月的雙子座流星雨。今年月相非常適合拍攝與觀看流星雨,我會找一些有冬季特色地方進行拍攝,比如更偏遠一點的長城。也要提醒大家,拍攝時一定要做好保暖。
澎湃新聞:有什麼目前還沒拍到的,目前很想拍到的星象或者是天文現象嗎?
許曉平:我想拍日環食、日全食,今年6月21日國內的日環食,我做了很多準備,最後因為疫情原因很遺憾沒有去拍攝。看到了朋友們拍的照片,非常壯觀。日全食更難拍到,在國內拍攝可能要等很久,10年或者更長時間。以後或許會找機會去其他國家去追日食。
澎湃新聞:你是北京本地人,也經常在北京周邊拍攝,有什麼好的拍攝點嗎?
許曉平:拍星軌的話,在城市就可以,即使有光汙染也可以拍。如果拍銀河,基本上就往山上走,比如有靈山,百花山、妙峰山等等。
海拔越高,光汙染的影響會越小,而且受雲的影響也小,海拔夠高的話,雲會在你腳底下。
如果離開北京,可以去內蒙古。今年開通了北京到烏蘭布統的高鐵,好像也就是兩三個小時就到了,然後再開車進草原,很方便。
不老屯射電星軌
另外我還想推薦密雲的
不老屯國家天文站,那裡主要做月亮觀測。雖然那裡光汙染相對大一點,但如果在開春時候去,很多景區燈光還沒有開,光汙染就小很多。那裡的特色是有很大的天線,很多人會拍出《三體》裡的紅岸基地的感覺。
澎湃新聞:你剛剛出版了星空攝影教程《星空攝影從入門到精通》,為什麼想到出這麼一本書呢?
許曉平:星空攝影不同於其他題材,除了要熟悉相機的操作、拍攝技巧外,還要對天文、氣象、地理等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在拍攝一段星空之後,我也會注意把自己的經驗進行總結,並在公眾號、微博等媒介上分享一些自己的星空拍攝經歷與經驗。在今年我將這些內容匯總完善,編寫並出版了一本星空教程,同時配有視頻教程,詳細介紹了星空攝影所需的各種知識與拍攝的前後期技巧,希望可以讓更多的星空攝影愛好者少走彎路,快速入門拍攝出自己心儀的星空大片。
星空攝影從入門到精通;許曉平/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8
(聯繫我們/投稿郵箱:sjdl_2020@163.com)(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