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氣候的變化,時刻影響著生物的生長與繁衍,因為地球氣候變化引發的生物「大死亡」事件在地球40多億年的歲月中可以說屢見不鮮?而最近幾天,最近幾天,因為受到氣候影響,生物又出現了大規模死亡的事件,讓不少科學家十分憂慮,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是否正在到來。
紐西蘭出現生物「大死亡」事件
根據科學報告指出,由於海洋溫度的上升,位於紐西蘭北島地區一次性發現了超過500000的貽貝和貝殼在海邊,而這成千上萬的貽貝都已經死亡了,這可以說的上是一次「大死亡」事件。
當地居民也表示,這不是該地區第一次目睹此類事件。奧克蘭大學的海洋科學家安德魯傑夫斯也說,北島上貽貝的大規模死亡是由「一段異常溫暖的天氣」和退潮引發的。
海洋生態學家克裡斯·巴特希爾教授則表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天氣非常炎熱,陽光充足,水面異常平靜。這會導致熱應激和動物缺氧,它們最終被活活煮熟。」
任何動物都生活在一定溫度的外界環境中,並受溫度變化的影響。除了空間、地理因素外,溫度對動物的影響在時間上會隨季節和晝夜而變化。可以說,外界的環境溫度對動物生命活動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動物的生長、發育、繁殖、生活狀態、行為。
對變溫動物來說,通常是在較低溫度下生活的動物壽命較長,隨著溫度的升高,動物的平均壽命縮短。對恆溫動物而言, 當環境溫度高於或低於動物所能忍受的溫度範圍是,其生長發育就會受阻,甚至死亡。
紐西蘭的一則科學報告也曾經指出,從1981年至2018年期間,紐西蘭周圍的四個海域一直都在升溫,海水的平均溫度升溫情況大約為每10年上升0.1-0.2℃。換算下來,其實從1981年到2018年這三十多年內,水溫上升應該是0.5℃左右。不過近期的科學報告數據顯示,這一片海域的海水溫度上升了近6℃,很顯然,這一片海域升溫加劇了。
而溫度的升高將會影響到整個海洋生態的變化,由於海水溫度的生物,許多的海洋物種脫離了它們的適應環境溫度,它們的生長發育就會陷入停滯,甚至死亡,比如生活在食物鏈最底層的浮遊生物,一旦它們的生存受到溫度影響而減少,那麼將會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影響到整個的海洋生態,甚至是全球生態系統。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大草原上,在食物鏈最底層的草開始減少,斑馬數量也會因為食物的減少而減少,而獅子因為獵物的數量不夠而陷入饑荒,整個大草原的生物種群都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傑夫斯也發出了警告:「我認為我們將看到整個海洋生物群落的變化,這些受潮汐影響的地區已經很不適宜生存,夏天的日照非常強烈,只有最頑強的動植物才能在這裡生存。」
據科學家統計,過去60年中,因為氣候變暖,紐西蘭海平面上升的速度為平均每年2.4毫米。在2017年至2018年的海洋熱浪中,紐西蘭一些海域的巨藻等生物遭遇了滅頂之災,22%的海洋哺乳動物、90%的海鳥面臨滅絕的危險。。
第六次生物大滅絕要來了嗎
可以說,此次紐西蘭生物大死亡事件就是全球溫度上升的真實寫照,早在之前,就發現過全球氣候溫暖引發的生物大死亡事件,2007年,美國魚類和野生生物管理局發布公告,由於全球變暖導致海冰融化,就有大批海象無法適應這一變化而紛紛湧向海岸線,其中不少海象因此被踩踏而死。
對於紐西蘭而言,如果溫度再持續升高,軟體動物很快就會從紐西蘭完全消失。並且每年的情況變得越來越糟,而這對全球生態將造成非常負面的影響。
隨著越來越多的動物因為氣候問題死亡,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的觀點也開始出現,此前,地球已經經歷了5次生物大滅絕,研究表明,地球經歷的生物滅絕事件幾乎都伴有劇烈的全球性環境變化。
沈樹忠院士認為生物是反映地球環境變化最好的指標之一。沈樹忠在二疊紀地層學、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與環境變化、腕足動物古生物學等方面取得了系統性和創新性成果,曾獲地層學國際最高金獎(ICS Medal)
多項國際權威研究顯示,目前脊椎動物滅絕的速率已經超過地球歷史上任何一次生物大滅絕(白堊紀末的撞擊事件除外),2014年,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的研究指出,目前物種滅絕速度比在自然情況下快1000倍,而最新統計結果是快114倍。因此,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即將來臨的觀點開始出現。
沈樹忠認為「如果人類繼續破壞地球環境,一旦超越整個生態系統崩潰的臨界值,地球生態系統在相對比較短的時間內崩潰並造成大量物種滅絕並不是不可能。」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陳均遠也表示「我們現在的確處在一個新的大滅絕事件之中。這次滅絕事件誘發的原因不同於其他滅絕事件,它與人類的崛起和人類對大自然粗暴的幹預相關。」
生物滅絕對於地球而言並非是一個壞事情,滅絕是地球生命演進的一種方式和重要內容,可以說是常態。大滅絕為新物種的快速生成創造了機會。
可以說,地質歷史中的每次大滅絕都給地球生物圈帶來了新的面貌。距今2.5億年的二疊紀末物種大滅絕曾造成95%的海洋生物和75%的陸地生物物種滅絕,但之後陸地迎來了恐龍的世界,海洋生物也煥然一新;白堊紀末的恐龍大滅絕,從某種意義上為包括人類祖先在內的哺乳動物騰出了更多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但是對於人類而言,這卻並不是一個好時期,人類也屬於生態圈的一環,如果物種大滅絕,人類的生存也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正如丁仲禮院士所說的那樣:
經常看到有人說「我們人類要拯救地球」,但地球並不需要人類去拯救!地球已有44~46億歲,經歷過很多不同的時期。但無論是哪個時期,無論地球曾經遭受過何等巨大災難,無論是否有人類存在,地球都是地球。所以,當有一天人類把地球的資源耗盡,把地球變得很熱,海平面升高百米,即使人類會像恐龍一樣消亡,地球還是地球。今天,我們需要拯救的不是地球,恰恰正是我們人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