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判斷通常指的是價值觀和人生觀,這「兩觀」實際上又以世界觀為基礎。討論標題所述的問題的時候,先將個人孤立起來,一個擁有固定的或者說成熟的價值觀的人會如何做出判斷?
我們就這樣說,自身的觀念是一個熔爐,觀念中蘊含著這個人真實的過去,蘊含著他人生中每一個大大小小的判斷以及這判斷所帶來的後果,這情感上的震蕩影響著他對自己決策的認知是偏消極的或是積極的,他會再同樣的或類似的事情上做出什麼樣的判斷和選擇——而這就是他的經驗。
一個人的經驗的真實性往往決定於這個人真實生存的狀況,假如他是一個待研究的機器的話,你會發現,他的每一步行為幾乎都有過往的「邏輯」所決定著,那不是什麼宿命,只是生存經驗所給自己的選擇。她的學識融化與她的判斷中,她的經驗使她知道如果輕易的選擇一個男人,必然會受傷,她幾乎清楚的知道、或者保守的知道這麼做至少是安全的。
關於普遍性的判斷,或者是否存在普遍適用的標準,常人並不思考這個問題。說實在話,人們並不依靠哲學而生活,毋寧說,她們自己就是一個會從經驗中反思和學習的人,而只有哲學家會關注普遍性、至善和道德的話題。如果說人與人之間沒什麼差別的話,他們的確都是依著同樣的邏輯的範疇來判斷事物,這倒不是什麼基因決定的,是人類文明中的知識的產物。大家一定聽說過範疇表這類的東西,不僅亞里斯多德有(大概11個左右?) ,康德也有。且康德的範疇表,應當是最難反駁的思維範疇的答案。

人與人之間的共性之一,就是他們的邏輯機能的相同,就像是一張思維的網,範疇可以被安裝在任何一個鈕結上,但是一定是這些鈕結,它們是不變的,儘管可能在不同的思維對象之時,用到的功能不同。 因此說到判斷的標準,當人們在用著同樣的知性機能來思維時,什麼是他們會得出不同結論的原因?
如果你將人的觀念不斷的分析,到最後會剩下什麼? 觀念中經驗的部分會消失,僅留下先驗的部分,這是人的先天的機能。人的特殊性和差異性會消失,進而到達觀念的無的位置。
如果說判斷基於普遍性的標準而做出的,那麼毋庸置疑,人性中經驗性的部分應當是得到懷疑的,經驗的部分僅就普遍性所不能達到的位置,然而還是基於普遍的原則所做出的選擇(這裡類似於道德的絕對律令)。人類的知識理論多是基於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科學原則而做出的,至少目前就自然科學是這樣,社會科學尚待發展。
哲學中的知識論或者說認識論,從康德開始走的道路是絕對嚴謹的先驗唯心論的路,在普遍性的層面上毋庸置疑。
言盡於此,讀者諸君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歡迎收藏和分享,並在文後留言討論。
相關文章:康德是唯心主義的哲學家嗎?
康德:真實和夢幻的區別在於正確連接見到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