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洞察家族財富管理
Photo by Craig Garner on Unsplash
1.
波濤洶湧的2020年即將結束,2021年又當何去何從?
對許多人來說,未來回憶起2020年時,恐怕都沒太多好話,可問題是,這場疫情在全球範圍內根本沒有結束的跡象,甚至有人預測,2021也不會是什麼好年,人類在健康、經濟復甦和社會穩定等領域的風險可能更大。
只有把握好大勢,才能做好具體的決策。那麼,2021年會有哪些大勢呢?我們又能從中獲得哪些決策線索呢?
《經濟學人》近日刊文點出明年需要關注的十大趨勢預測,一起來看看吧。
Photo by Semina Psichogiopoulou on Unsplash
2.
01.事關疫情的疫苗爭奪戰
隨著首批疫苗供應數量大幅提高,人類關注的焦點將從研發疫苗的壯舉,轉移到同樣艱巨的任務:分配疫苗。
除了疫苗外交,國家內部和國與國之間,將會展開一場誰該獲得、何時獲得疫苗的爭奪戰。
難以預測的因素是:當疫苗到位,有多少人會拒絕接種?初步民調顯示,西方社會不願接種疫苗的可是大有人在。
02.不均衡的經濟復甦
目前,全球經濟已從疫情中逐漸反彈,但復甦情況時好時壞,因為各地疫情可能隨時再起,接著政府又要開始推出封鎖措施,如此不斷反覆上演,導致經濟復甦參差不齊。
此外,西方各國政府的重心,可能將從救企業轉向救失業。我們預計將會看到,大企業與中小企業的差距進一步拉大,弱肉強食的現象將在企業界進一步彰顯。
03.人類需要修補世界秩序
很多人好奇的是,正在崩解中的國際秩序,白宮新主人拜登能夠修補多少?
很顯然,拜登會從巴黎氣候協定和伊朗核協議開始下手,但世界秩序的崩解,比川普上臺還早發生。拜登除了面臨國際挑戰,也將無法忽視美國國內的反對聲音,不少人會繼續主張「美國優先」,川普主義不會消失。
04.中美關係可能仍舊緊繃
這點也是關注新國際秩序的人士非常關心的一點。
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指出,不能指望拜登會叫停貿易摩擦。相反,他將試圖修補與盟國之間的關係,以更有效地發動攻勢。當然,中國也不會放慢腳步,將從國際、國內兩個維度進行部署。
兩強對峙,從非洲、東南亞到部分發達國家,都得竭盡所能避免「選邊站」。畢竟這兩個國家,誰也得罪不起。
05.企業「上前線」
不要說什麼商業歸商業,在當今世界,純中性的商業只是一種理想。
從中美兩強的角度來看,其中一條戰線就是企業界。除了華為和抖音這樣顯而易見的案例,整個商業世界,都已變得更像是地緣政治的戰場。企業主不懂政治,那就不叫企業家。
除了來自政治的壓力,企業主還會面臨來自下層的壓力——因為員工和客戶要他們在氣候變化和社會正義等議題上表態。埋頭賺錢的時代,似乎已經結束了。
Photo by Thái An on Unsplash
3.
上面五點判斷,可能比較偏重政經大局,那麼接下來的五點預測,或許更有中觀和產業意義。
06.科技加速
2020年,新冠疫情加速了許多科技的應用,包括視頻會議、線上購物、遠程工作與學習等。2021年將會更加明確:哪些改變會延續下去,哪些很快被打回原形。
07.相對不太自由的世界
這個也跟疫情持續有關,觀光旅遊業將會萎縮,並且還會改變形態,重點將轉移到國內旅遊。
在這種情況下,航空公司、連鎖酒店和飛機製造商將面臨困境,嚴重依賴外國留學生的高校也會很悲慘。此外,文化交流將受重創,相關從業者的日子不會好過。
08.氣候變化的機會
我們的家園正在加速沉淪,但危機中似有一線希望:各國政府可望以實際行動因應氣候變化,包括投資綠色復甦方案來創造就業機會、減少排放。
除了對拜登寄予厚望外,業內人士還想知道的是,從2020年延後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峰會上,各國會提出更大膽的減排承諾嗎?
09.2020年又來一遍?
未來這一年,會有許多方面很像再過一次2020年。比如說,像是東京奧運會、杜拜世博會,以及很多政治、體育和商業活動等,都要在原定日期的一年後舉行(如果能舉行的話)。
有時候,你會覺得,這個世界其實不過處在某種循環中罷了。讓我們祈禱疫情不要又來一遍吧。
10.我們需要敲響其他風險的警鐘
多年來,許多學者、專家早已警告過大規模傳染病的危險,他們將會試著利用這次難得的機會,讓決策者更嚴肅地思考其他被忽略的風險,例如抗生素的抗藥性、核武恐怖主義等。祝他們好運!
因為新冠疫情、不均衡的經濟復甦,以及地緣政治動蕩等因素的交互影響,接下來這一年,可能會成為特別難以準確預測的一年。上文提到過,2021年存在重複2020年的可能性,但至少在疫情反彈這點上,希望不要重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