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非常艱難的一年,在這特殊的年份裡,很多家庭的收入不增反減,而日常消費的各項成本開支受制於特殊因素影響,也發生了一些異常變動。好在這個糟心的年份總算是翻篇了,在這裡有個小問題想諮詢下大家:
你覺得,2020年整體物價漲幅大嗎?
先來說說我的個人感覺。在2020年全年收入維持基本穩定,沒有大的支出項目的前提下,我明顯感覺到花在日常生活必需品上的錢多了許多,一年能存下來的錢比之前少了一些。我相信有不少朋友和我有相似的感覺,那就是2020年整體物價上漲至少會超過5%。
不過,統計局這幾天公布的最新物價指數,可能會讓很多人懷疑人生。
1月11日,統計局公布了2020年全年的物價消費指數。2020年CPI指數變動幅度不大,較上年同比增長2.5%,遠遠低於《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制定的低於3.5%目標值,也與我們實際感觸得出的數值產生較大偏差值。
究竟是誰錯了?
從消費者角度看,應該是沒問題的。一個人或者家庭的消費習慣養成之後很難改變,日常消費支出行為中,購買商品的重複率很高。在這種一年循環幾十次上百次的消費行為中,我們相信大家對價格產生差異帶來的感官變化應該是極其敏感的,比如去年一個肉包子一塊五今年卻要兩塊才能買到,去年一包10斤的大米二十五元今年卻要三十元了,這些能感覺不到嗎?基本上能確定,消費者是不太可能出現認知上的偏差。
從統計局方面看,問題也不大。
我們常說的物價水平,通常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即CPI指數衡量,CPI指數計算中包羅的商品成千上萬方法,算法相當複雜,最終數據的確認也是經過周、月、季統計後環比推算到年度的,每一個步驟都關乎著下一組數據的精準度,但現實中每一種商品價格變動頻率和幅度都有千差萬別,因此想要百分百地準確反映實際情況並不現實。
但不可否認,經過這麼多年的細微調整,以及日復一日的循環操作,統計局應該是具備了嫻熟的操作步驟和流程,可以說最終數據出現計算錯誤的可能性極其微小,基本能斷定,只要沒有出現大的計算品類調整,統計局也不會出現問題。
其實,對於物價計算或者感官後得出的結論,雙方都沒有出現錯誤,造成這一相反結論的原因在於,兩者的出發角度不同。
消費者雖然人數眾多,但由於個體和家庭組成成分不同,對於各類商品需求種類及數量也會出現不同情況,這些日常商品的價格變動會給每個家庭帶來完全不同的感官。統計局要站在更大範圍內做一個全局統計,需要綜合選取計算的指數商品和服務,對商品和服務價格要進行平均計算以及確定各品類商品權重等等。
什麼意思呢?
這裡給大家做一個簡單假設說明。假設A家庭計劃來年消耗豬肉500斤,B家庭豬肉消耗200斤,豬肉全年平均價格12元/斤,A家庭計劃購置家電A支出5000元,B家庭購置家電A5000元,家電B為3600元,兩個家庭全年支出都在11000元。
實際這一年的情況是,豬肉均價漲到了24元/斤,家電A降到了2500元,B家電維持不變,A全年支出14500元,漲幅31.82%,B全年支出10900元,漲幅-0.91%。
不難看出,不同家庭的不同需求商品及數量不同會導致物價漲幅呈現不同數值,而統計局對這些家庭消耗商品選取方式不同,計算權重都有不同分類,其計算過程更為複雜,得出的結論也會不同於這兩個家庭。
由這一簡單假設對比分析後,大家應該沒有疑惑了吧?對於最終定格的2020年物價整體表現真的不用過於在意,都說未來比過去更重要,總結過去是為了更好地預測未來,那麼對於2021年的物價會呈現怎樣一個表現呢?咱們不妨來看看那些專家們怎麼說。
財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認為,2021年全年物價漲幅將呈現「前低後高,總體溫和可控,全年控制在1.5%左右」;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市場與價格研究所主任郭麗巖認為物價將呈現「先抑後揚,全年在合理區間內運行」;光大銀行金融市場分析師周茂華則認為「受高基數影響,全年物價表現溫和。」
不難看出,上述三位專家都一致看好2021年物價整體表現,定義為「較為溫和」,物價增幅會控制在合理區間內,請大家不用過多擔心,至於可不可信,還需要時間來做評委。
眾所周知,物價因素是衡量一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物價上漲意味著國家一年的經濟整體表現還不錯。未來的日子裡,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管理層的領導下,國家經濟發展會越來越好,只是希望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大家的收入能同比例增長覆蓋甚至略微超出物價上漲帶來的財富貶值部分。
總之,如果能實現個人及家庭年收入增長幅度超物價上漲比例,那麼即便是2021年物價高幅度增長,也是無所畏懼的,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