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城市管道綜合走廊,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個隧道空間,將電力、通信,燃氣、供熱、給排水等各種工程管線集於一體,設有專門的檢修口、吊裝口和監測系統,實施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和管理,是保障城市運行的重要基礎設施和「生命線」。
近兩年來,國家密集出臺與地下綜合管廊相關的政策文件,從政策、資金等各方面對綜合管廊建設給予大力支持,國辦發〔2015〕61號文進一步對綜合管廊的規劃、建設、管理(包括管線入廊要求)做出部署,我國綜合管廊建設工作全面啟動。
而隨著綜合管廊建設的逐步推進,綜合管廊投入實施後所產生的管理運營維護問題也接連暴露了出來,比如下水管道爆燃、自來水管洩露積水、維護人員中毒等事故,導致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事件頻頻出現,而及時探測並第一時間搶修則成了解決這些問題的重點。
問題產生的根源
可燃氣體的產生原因:燃氣管道洩漏;汙水中發酵、揮發出的可燃氣體;綜合化學反應產生的可燃氣體;泥土層可能溢出的可燃氣體積累。有毒有害氣體的產生原因:汙水中發酵、揮發出的有毒有害氣體;材料揮發及綜合化學反應產生的有毒有害氣體。缺氧狀態:綜合化學反應消耗氧氣;綜合管廊內微生物消耗氧氣;密閉環境導致的空氣不流通。如何及時發現問題?
要及時發現此類問題的發生並終結於萌芽狀態,就要保證時時刻刻掌握綜合管廊內的實時情況,而這個工作靠人工是很難做到的,也是很危險的,必須靠智能化設施來實現。
系統原理:
將氣體探測器安裝在綜合管廊內,按實際場地狀況每隔7~15米分別安裝一臺探測器,定點監測各處氧氣、一氧化碳、可燃氣、硫化氫的實時濃度。每隔一段距離安裝一臺氣體控制報警器,用於接收此段管廊內的氣體探測器監測數據。也可集中安裝氣體控制報警器,但報警器和探測器之間的距離不應超過1KM。氣體控制報警器可直接以無線傳輸的方式將數據傳至雲端形成物聯網,並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監控中心大屏等智能終端查看顯示。如果某處某種氣體超標,氣體控制報警器和智能終端都會收到報警信息,以及時處理故障或問題。如果燃氣管道等裝有電磁閥,也可將氣體控制報警器連接至電磁閥,當該處可燃氣超標時,自動切斷電磁閥。
保時安物聯網平臺——運籌帷幄於千裡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