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萬千學子捶胸頓足、噩夢不斷?
是什麼,讓數萬考生抓耳撓腮、無計可施?
這一切,究竟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
讓今日的《小路說事》來告訴你答案:是數學!
是數學,讓新時代的年輕人開始迷信。
是數學,讓九年義務教育的成果毀於一旦。
是數學,讓鐵骨錚錚的學子軟弱屈服。
是數學,讓活力四射的年輕人變成了這樣。
小路今天要說的,就是一道被算錯的數學題拯救了無數人命運的故事。
不是誇張也不是危言聳聽,事情是這樣的。
如同現在大家在歷史課本上學到的那樣,二戰期間,美國最早製造出了原子彈,原子彈的出現有力加速了戰爭的結束進程。但實際上,在戰爭剛爆發時,德國就已經展開了原子彈的研究計劃,且從當時來看,德國的條件是相當有利的。
曹天元《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史話》一書中寫道:「那時是1939年,全世界只有德國一家在進行這樣一個原子能的軍事應用項目。德國佔領著世界上最大的鈾礦(在捷克斯洛伐克),德國有世界上最強大的化學工業,他們仍然擁有世界上最好的科學家……他們還有定海神針海森堡,這位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
可想而知,在這樣全方面領先的條件下,德國搶先製造出原子彈是很有可能的,而一旦研究成功,納粹將原子彈投入戰爭中,後果不堪設想。
戰爭的成敗,世界的格局,無數人的命運,全都牽繫於此。
「然而,德國並沒能造出原子彈,它甚至連門都沒有入。」
德國為何沒能造出原子彈,這成了戰後無數人探討的一大謎題,而這一問題的答案,必然會向作為德國研究原子彈的總負責人海森堡去尋求。
「海森堡聲稱,德國的科學家一開始就意識到了原子彈所引發的道德問題,這樣一種如此大殺傷力的武器使他們也意識到對人類所負有的責任。但是對國家(不是納粹)的義務又使得他們不得不投入到工作中去。不過他們心懷矛盾,消極怠工,並有意無意地誇大了製造的難度,因此在1942年使得高層相信原子彈並沒有實際意義。」
這聽起來是個極為完美的答案,科學家們既有研究上的優勢,作為國家的公民未曾叛國,同時也肩負了人道主義精神,實在是無可指摘。
然而,「事實上,許多證據表明,海森堡非常錯誤地估計了工程量,為了維持鏈式反應,必須至少要有一個最小量的鈾235才行,這個質量叫做「臨界質量」,海森堡——不管他是真的算錯還是假裝不知——在1942年認為至少需要幾噸的鈾235才能造出原子彈!事實上,只要幾十千克就可以了。」
這樣的計算錯誤,讓二戰時的德國失去了造出原子彈的機會,於是,一個學霸的計算滑鐵盧,就這樣拯救了無數人的命運。
不過話說回來,大家還是學好數學更方便一些,就算不用考試,不管是買東西還是出門打車,想省錢都需要不少計算,如果實在學不好的話,那小路有個省事又靠譜的辦法告訴你~
出行用網路,以最精密和準確的計價方式,讓你享受到最實惠的價格與最優質的服務。
而且,肯定不會有這種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