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記者 申子仲
「我賴好也是讀過大學的,如今竟栽在一道小學二年級的數學題上。難道我也像趙本山的小品裡說的,腦筋不好使,該坐輪椅了!」4月29日,讀者王先生給記者打電話敘說煩惱。
到底是咋回事呢?原來全是因為一道小學數學題。
鄭州市某小學二年級數學考試題
●判斷下面的話對嗎?對的打「√」,錯的打「×」
12÷4=3這道算式表示把12分成4份,每份是3。()
●小學數學題更像哲學題
王先生說,五一節前,鄭州市二七區某小學組織了一次期中考試,這是二年級數學卷子中的一道題。他上小學二年級的兒子小川期中考試數學吃了98分,原因是一道判斷題做錯了,「可是我覺得沒錯啊?我聯繫了很多家長,他們也都覺得孩子的答案沒錯」。
這是道判斷題:判斷下面的話對嗎?對的打「√」;錯的打「×」。題目如下——「12÷4=3,這道算式表示把12分成4份,每份是3。( )」
標準答案是:如果你打的是√,對不起,你錯了;如你打的是×,恭喜你,你得了最高分「2分」。小川告訴記者,期中考試他們班裡50多名同學的數學卷子無一滿分,而這道題全年級也沒幾個吃到分的。
記者拿著小川的試卷,看著這道題也發迷,因為記者也覺得該打√。
王先生說,他們家長專門為此諮詢了學校的老師,老師回答,這道題的正確表述應該是「12÷4=3,這道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因為少了「平均」二字,所以這道題的正確答案應該打×。
王先生說,「我覺得這像是腦筋急轉彎,不像數學題。難道我也像趙本山的《小品》裡說的,腦筋不好使,該坐輪椅了」。
●小學題難倒大人一大片
4月29日上午,記者拿著小川的試捲來到了位於鄭州市建設路與京廣路交叉口附近的鄭州市二七區教體局。
該局教育科的一名工作人員看了這道題後,連稱奇怪,「打對號為啥不對?我也沒看出錯在哪兒」。
記者隨後又來到鄭州大學校園南操場,隨機請7名大學生做這道題,無一例外,他們打的都是√。
當日18時許,記者來到了在鄭州某中學從事數學教學30多年的離休教師武老師家裡,武老師不假思索地說「沒錯啊,應該打對號啊?」記者說,按照出題學校老師的標準答案,應該打×,因為表述時少了「平均」二字。
「就應該打√」,武老師說,「因為這道題說『每份是3』,這就等於說平均過了,如果說『一份是3』,就不對了,因為『一份是3』的話,其他3份可能還有一份是2、一份是3、一份是4,這樣加起來還是12,但如果已經說了『每份』,那就沒錯」。
●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4月30日14時30分,記者來到了鄭州市政通路小學內的鄭州市二七區教體局教研室。
教研室周主任見到記者顯得很謹慎,他首先聲明他們不鼓勵小學校搞期中考試,並再三聲明他們已多年不再組織轄區小學的統考。
具體到這道難倒大學生和中學數學老師的考題,周主任只看了一眼,便說出了準確答案,「這句話應該打×,因為少了『平均』兩個字,表述不準確。我以前也是教數學的,出題學校老師的解釋沒錯」。
周主任還說,出這樣的題,主要是考試學生的思辨能力。
對於周主任的解釋,不少家長表示還是「領悟」不透。王先生撓著頭說,「除法還有不平均分的?」小霞的爸爸說「搞專業的就是不一樣,我想了兩天也沒整明白,人家一眼就能看出來,看來真理還真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小剛的媽媽說:「多虧是小學考試,要是考大學,差兩分不定刷掉多少人呢!」「這樣的題就不該出,」武老師在電話裡對記者說,「出題老師的本意可能是想給學生強調『平均』的概念,可看似態度嚴謹,反而把人搞得更糊塗了,這是考數學啊還是考哲學?」F 線索提供 邢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