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徐若瑄 SMHC進食障礙診治中心
01
成就
瑞典學院將2020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頒給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ück)。她於1943年4月22日出生。
先後就讀於莎拉·勞倫斯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後在多所大學講授詩歌寫作等課程。
她是2003-2004年度的美國桂冠詩人,曾獲普立茲獎、國家圖書獎、全國書評界獎、斯蒂文斯獎、波林根獎等。
她的詩作通過對心理隱微之處的精妙把握,讓你震驚於她的疼痛,讓你感受到生命之痛、生存之重,這一風格與她的成長經歷不無關係。
瑞典文學院的授獎辭稱:
「for her unmistakable poetic voice that withaustere beauty makes individual existence universal」
「她毋庸置疑的詩意聲音,蘊含質樸之美,使個體的存在獲得普世性。」
02
家人
露易絲·格麗克出生於紐約一個匈牙利裔猶太家庭。
她的家庭物質條件充裕、有文藝氛圍。父親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母親則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一名大學生,對於當時的女性地位來說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這樣的家庭裡,露易絲從小就接受了優渥的教育,熟讀希臘神話及各類詩集。這給日後的詩歌創作埋下了種子。
但在這種美好背後,露易絲有著一個「家族總管式」的媽媽。
她說自己的母親就像一位法官,時時審視著自己和妹妹的文藝潛質。「我們哼唱一兩聲,就得去上音樂課;蹦蹦跳跳一下,舞蹈課就來了。」
對於家庭中語言的使用,她如此描述:
「我很早就有一種強烈的意識:如果不能精確、清晰地說出觀點,說話就沒有意義。對我母親來說,說話是社交中可以接受的那種嘮叨形式:其功能是用持續不斷、令人安慰的聲音填滿房間。對我父親來說,說話是表演和掩飾。我的反應則是沉默。陰鬱的沉默,因為我一直渴望得到滿懷敬意的關注。我專注於個人特徵,在我頭腦中,這是與製作句子相聯繫的。」
03
創傷
露易絲·格麗克出生前7天,她的親姐姐不幸去世。
這樣的悲劇不僅沉重打擊了她的父母,也使她的童年籠罩在"倖存者"的負疚感中。
談起這位從未見過的姐姐,露易絲說:"我沒有經歷她的死亡,我經歷的是她的缺席。"
而這種"倖存者的負疚感"也在一段時間內貫穿了她的寫作。
在一次採訪中,她說:"寫作是對輪迴——不幸、喪失和痛苦的報復。"
04
厭食症
十六歲時,露易絲患上厭食症。
厭食症讓露易絲體會到了從未擁有過的掌控感。
她開始了長期的節食行為,意圖效仿聖女貞德的苦行,以此磨練自己,獲得強大的靈魂,掌控自己的肉體。最終,她的體重一度只有30公斤。
這種精神上的滿足本質上是對自我的摧殘。她這樣描述:「這些持續的行動、拒絕(厭食症),本來是打算用來將自我與他者相隔離的,如今也將自我與身體隔離了開來。」
儘管奔向痛苦的目的往往並不是為了傷害自己,但卻會帶來最糟的結果。
例如音樂史上最著名的樂團之一,卡朋特樂隊的女主唱卡倫·卡朋特因神經性厭食症於1983年2月4日死在深愛她的父母懷中,彼時她只有三十二歲。
經年以後,露易絲對這段經歷依然抱以積極的眼光看待,她說:"飢餓感幫我控制了貪慾,對於獲得一個獨立的自我,是大有幫助的。"
05
自救
實際上,露易絲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了極大的困難。
她缺乏良好的現實承受能力,對所處的環境無法產生信任。
步入青春期的露易絲面對人際關係恐懼而敏感,無法與人親近,缺少親密的同伴。
她描述當時自己的人際關係模式為「極端的生硬的行為」。
值得慶幸的是,露易絲主動開始了前後長達七年的心理治療。
她的生命力量再一次拯救了她。
心理治療的經歷給露易絲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7年心理治療帶來的覺醒和領悟,首先治癒了她的厭食症,讓她從深淵裡爬了出來,並擁有了回望深淵的能力。
後來她說:「心理分析教會我思考,教會我以懷疑的態度檢查自己的話,讓我將自我懷疑轉化為洞察力。」
無法言說的痛苦得到語言的包裹,逐一安放妥當,得以馴化。
觸碰痛苦的方式不再是節食,而是詩篇。
"寫作是對輪迴、不幸、喪失和痛苦的報復。"她如是說到。
心理治療讓露易絲重新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讓她與現實世界建立起適應性的聯繫。
儘管這依然是個充滿痛苦的世界,但她已經成為痛苦的主人,而非其麾下的鷹犬。
她花了7年時間,重新讓自己出生到這個世界上。
浴火重生。
06
尾聲
如果露易絲的童年沒有經歷那些創傷和遺憾,也許她可能永遠都不會患上厭食症,同時她也可能無法成為今天這樣一個優秀的詩人。
但並不是每一位厭食症患者都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自己主動走進治療,完成從厭食症到詩人這一升華過程。
絕大多數患者,如果不經過系統治療,終身都會經受一系列併發症的纏繞,奄奄一息。
積極尋找、參與專業治療,才會有機會真正去直面痛苦,成為自己的主人,像露易絲一樣,擁有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專家點評
2020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16歲患厭食症,她主動尋求治療,長達七年的心理治療讓她獲得治癒,她將應對痛苦的方式從節食升華為詩歌創作,最終收穫到成功和榮譽,收穫到她從小一直渴望得到的「滿懷敬意的關注」。
這是一個帶著憂鬱色彩、沉重而又鼓舞人心的故事,我由衷地欽佩和欣賞露易絲·格麗克,特別想為她喝彩、鼓掌!
說到厭食症,這是一個死亡率極高的精神障礙,死亡率高達5%-20%,它是一類容易慢性化和反覆發作的進食障礙,被列為難治性精神障礙。雖然「難治」,但厭食症患者接受專業的進食障礙治療後,青少年患者有50%-70%的治癒率,成年患者有50%的治癒率。患者治癒的平均病程4-6年,因此,患者及其家屬和專業人員的合作需要較長的時間,過程中需要有信心和耐心。
露易絲·格麗克治癒所採用的心理治療是心理分析療法,即精神分析療法,該療法是根據精神分析的理論,運用精神分析技術,對潛意識的心理衝突和不成熟防禦方式的理解和調整,達到緩解症狀,促進患者人格成熟的治療目標。通過該療法,露易絲·格麗克獲得領悟和對自身的了解,從而獲得症狀的改善。
可以讓厭食症獲得康復的心理治療除精神分析療法之外,還有基於家庭的治療(FBT)、家庭治療、認知行為治療等。對青少年厭食症而言, FBT是國際上有效證據最多的療法;對成年人而言,精神分析和認知行為治療療效相當。
分析露易絲·格麗克獲得良好療效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患病年齡在青春期;2.得病後不久就開始治療;3.主動求治,治療動機強;4.堅持治療,和專業人員合作時間長,沒有輕易結束、中斷治療;5.採用特定的一種心理治療;6.在節食外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積極行動。
因此,呼籲過度怕胖,過度減肥、瘦身,導致體重過低的年輕人,儘早到進食障礙專病門診諮詢,儘快獲得有效的專業治療和幫助,並堅持和專業人員合作,直至疾病痊癒。當孩子尚無治療動機、不願就診時時,父母需要溫柔而堅定,既理解孩子的痛苦、又要有力量,協助孩子就醫,讓孩子儘快獲得診治。
我希望我的每一位進食障礙患者都能像露易絲·格麗克一樣,將疾病升華,勇敢地去直面痛苦/困難,最終跨越痛苦/困難,並收穫到他們想要的!
點評專家介紹
陳珏 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臨床心理科主任
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進食障礙學組組長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精神分析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婚姻與家庭心理學專委會副主委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理治療與心理諮詢專業委員會家庭治療學組副組長
作者簡介
徐若瑄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應用心理學碩士研究生
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