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女皇鳥翼鳳蝶,拉丁名為是Ornithoptera alexandrae,也稱亞歷山大鳥翼蝶,屬於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六足亞門(Hexapoda)、昆蟲綱(Insecta)、鱗翅目(Lepidoptera)、錘角亞目(Rhopalocera)、鳳蝶科(Papilionidae)、鳳蝶亞科(Papilioninae)、鳥翼蝶屬(Ornithoptera)的一種動物,族是裳鳳蝶族Troidini,命名人為Rothschild。
亞歷山大女皇鳥翼鳳蝶,又名女王亞歷山大巨鳳蝶或亞歷山大鳳蝶,是世界上最大的蝴蝶。它們是由羅斯柴爾德於1907年所命名,是為紀念英王愛德華七世的妻子亞歷山德拉皇后。亞歷山大女皇鳥翼鳳蝶以往是分類在裳鳳蝶屬中,現已分類在鳥翼蝶屬。另有建議將它們分類在自己的屬中。
雌性亞歷山大女皇鳥翼鳳蝶較雄蝶大,翅膀也較圓及闊。雌蝶翼展達31釐米,體長8釐米,重12克。雌蝶的翅膀呈褐色,有白色斑紋,身體呈乳白色,胸部局部有紅色的絨毛。雄蝶較為細小,翅膀也是呈褐色,有虹藍光澤及綠色斑紋,腹部鮮黃色。雄蝶翼展約16-20釐米。它們有一種形態,後翅有金點。亞歷山大鳥翼鳳蝶雌蝶的翅展達280毫米,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大的蝴蝶。雄蝶比雌 蝶小很多,但翅膀的花紋和顏色異常誘人。雄蝶後翅反面金黃色,布有黑脈紋,並具綠色色澤。喜在樹頂飛翔。此 蝶不能用一般的捕蟲網採集,當地土著人用弓箭射傷而捕獲之。
其幼蟲在擬馬兜鈴屬上覓食。它們最初會吃嫩葉,在結蛹前會吃蔓藤。這些植物的葉子及莖上有馬兜鈴酸,對脊椎動物有毒及會積聚在幼蟲體內。成蟲會在木槿屬等的花朵上覓食。亞歷山大女皇鳥翼鳳蝶成蟲在馬兜鈴上產卵,因為此植物含有一種有毒物質——馬兜鈴酸,所以當幼蟲孵化出來時,這種不好的氣味可以使它們免於成為捕食者的美餐;而孵化出的幼蟲會在該植物上覓食。它們最初會吃嫩葉,在結蛹前會吃蔓藤,同時取食尖葉馬兜鈴、夾葉馬兜鈴、貫葉馬兜鈴、尾葉馬兜鈴、西藏馬兜鈴、印度馬兜鈴、大葉馬兜鈴、前脈馬兜鈴、狹葉馬兜鈴、他加祿馬兜鈴由於這些植物的葉子及莖上有毒,所以幼蟲吃後會把產生的毒素聚集在體內,以免脊索動物掠食。
該物種雄蝶在早上會在寄生植物附近尋找雌蝶。雄蝶會徘徊在雌蝶附近,放出激素來引發交配行為。接受雌蝶會讓雄蝶降落,而不接受的雌蝶就會飛走或拒絕交配。雌性亞歷山大女皇鳥翼鳳蝶一生會產約二十幾枚卵。初出生的幼蟲會先吃其卵殼,再而吃嫩葉。幼蟲呈黑色,有紅色的結節,在中間有奶白色的橫紋。割寄生的植物,並會到毗連的植物結蛹。蛹呈金黃色或黃褐色,有黑色斑紋。雄蝶蛹有木炭色的斑駁,最終會成為成蟲的特別鱗片。由卵至成蛹約需6星期,而蛹期約1個月多。成蟲會選擇在溼度較高的早上破蛹,以避免翅膀乾枯。成蟲壽命約為3個月。
亞歷山大女皇鳥翼鳳蝶在早上及黃昏十分活躍,並會在花間覓食。雄蝶會徘徊在雌蝶附近,釋出費洛蒙來引發交配。接受雌蝶會讓雄蝶降落,而不接受的雌蝶就會飛走或抗拒交配。雄蝶是極度地盤性的,並會趕走敵人。它們一般飛得很高,當覓食或產卵時會降下到地上幾米高。
它生活在茂密的熱帶雨林中,在早上及黃昏十分活躍,並會在花間覓食。雄蝶是極度有地盤性的,它們會趕走敵人。主要的食物是花蜜,幼蟲則會吃馬兜鈴。這類蝴蝶一般飛得很高,當覓食或產卵時會降下到地面上幾米高。它們的掠食者包括大木林蛛及一些小型的鳥類。它們在當地數量相對較豐富,但卻需雨林環境來生存,主要的威脅是失去棲息地。而鄰近的拉明頓火山於20世紀50年代的爆發也破壞了大片棲息地。自1989年以來,這種鳥翼鳳蝶已經成為瀕臨滅絕物種。由於它們數量稀少,故在黑市價值很高。
它們只分布在紐幾內亞東部的北部省。僅分布於巴布亞紐幾內亞的東南部、歐文斯坦利山脈的東部,被《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列入附錄Ⅰ。亞歷山大女皇鳥翼鳳蝶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只分布在紐幾內亞北部省近岸雨林的100平方公裡內。它們當地數量豐富,但卻需雨林環境來生存。它們主要的威脅是失去棲息地。而鄰近的拉明頓火山於1950年代爆發亦破壞了大片棲息地。
該物種已被列入《華盛頓公約》附錄一 保護物種,保護級別:Ⅰ類;也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禁止捕殺。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