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腹鳳蝶,拉丁文學名是Pachliopta aristolochiae(Fabricius),也稱七星鳳蝶、紅紋曙鳳蝶、紅紋鳳蝶,屬於昆蟲綱、鱗翅目、鳳蝶科(Papilionidae)的一種動物。
紅腹鳳蝶頭、胸兩側,腹端及兩側和腹面的每節緣均為紅色。前翅基部和端緣黑色,中域色淡,有脈間黑條紋。後翅有匙狀尾,紅色亞緣斑有的明顯,中域常有白色斑紋。雌色更淡,有較雄更寬的翅。幼蟲以馬兜鈴屬植物為食。翅展:70—120mm。
該物種分布於瀾滄、蒙自、金平、景洪、勵臘及我國西部和南部;從斯裡蘭卡向東南到印度尼西亞一帶,越南、緬甸、泰國。地區性較強,亞種和變型較多,如小斑亞種產於東川,彝良、永善、鹽津、鶴慶;大斑亞種;產於瀾滄、金平、麻慄坡、景洪、勐臘;產於雲南的昆明、大理;產於永勝。
它屬於狹食性動物,經常尋訪的蜜源植物主要有蒲公英、紫花地丁及其他堇科植物,也飛入田間吸食油菜花或蠶豆花蜜。日落前後就棲息於低洼沼澤地段的枯草叢中,體表的色彩和條紋形成的警戒色可以使其在錯雜的枯草背景上難以被天敵所發現。它們有群居的習性,孵出以後全部聚集在卵殼的附近,第二天便開始在杜蘅葉片背面的邊沿,齊頭並進地共同取食,到了夜晚就擁擠在葉下休息。在一齡脫皮之前,它們比較安靜,不活躍,也從不離開葉片。在陰雨天常回到空卵殼附近,而一受到透過葉面的光照,便又到葉緣去取食,秩序井然,從不混亂。幼蟲的第一胸節背面有一枚分叉的橙色臭角,受到驚擾時突然伸出,並發出臭氣,如果觸動它們,便迅速落地呈假死狀態,大約經過二十秒鐘以後,再慢慢地爬回原處。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