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鳳蝶,拉丁名為PapiliodemoleusLinnaeus,屬於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昆蟲綱(Insecta)、鱗翅目(Lepidoptera)、錘角亞目(Rhopalocera)、鳳蝶總科Papilionoidea鳳蝶科(Papilionidae)、鳳蝶亞科(Papilioninae)、碧鳳蝶亞屬(Princeps)的一種動物,族是鳳蝶族Papilionini。
達摩鳳蝶, 是一種常見的分布廣泛的鳳蝶。與其他鳳蝶不同的是,這個物種沒有突出的尾部。該物種和另一個類似的物種非洲達摩鳳蝶一起被稱為「死亡之蝶」。該物種是害蟲和入侵物種,已從舊大陸的蔓延到加勒比和中美洲。
這種蝴蝶無尾,翼展為80-100毫米。背部顏色為黑色。前翅有大量不規則的黃色帶。這種蝴蝶翅膀上的還有不規則斑點。後翅上部有紅色斑點,周圍有藍邊。
本物種成蟲翅展80~95 mm,體側黃白色,體背黑色或黑褐色。翅黑色或棕黑色,前、後翅的斑紋除後翅前緣中斑及臀斑顏色不同外,其他斑紋都呈黃白色或棕黃色。前翅基區及亞基區有由許多細碎黃點組成的多條細橫紋,外緣及亞外緣有斑列,中區及中後區有許多排列不規則、大小不同的斑紋,亞頂角有1枚長斑,外緣波狀,波谷有黃點。後翅外緣及亞外緣區有斑列,中前區及亞基區大斑相連成寬橫帶,帶內側弧形,外側凹凸不齊;前緣中斑有藍色瞳斑,臀角具紅斑,外緣波狀,波谷有黃點。翅反面前翅除基部有放射形條紋,亞頂角內側有3~4枚黃褐色的斑外,其餘大致與正面相似。後翅基部多3枚淡黃色斑;中區呈杏黃色斑,比其他斑列增大而清楚;其他斑紋排列大致與正面相似。 球形,黃色,將孵化時有黃褐色汙斑。
該物種頭部褐色,上有淡褐色雲狀斑;身體底色為黑色,胸部與7~9腹節的側面有白紋;2~5腹節的側面與背面形成「V」字形白帶。老熟幼蟲體呈綠色。後胸前緣及第1腹節後緣各有1條黃褐色的橫帶。第3、4腹節有1對褐色的斜帶,帶中有斑駁的紫色與白色細紋;第5腹節亞背部有1枚褐色小斑和2枚紫色小點,第6腹節亞背部有1枚紫色小點。氣門褐色,臭角基部橙黃色,末端橙紅色。
此物種在毛蟲階段,吃樹葉以維持生長。在廣州,成蟲於11月中旬產卵於柑桔嫩芽上,經7天孵化。幼蟲先食柑桔嫩葉,蟲體漸長,食量增大,老葉變可取食。老熟幼蟲於11月下旬在枝間化蛹,蛹尾端固著於枝上,身體上部環系絲帶。蛹體與枝條作40度左右傾斜,觸動時則左右搖擺。蛹期25-45天,至1月中旬羽化為成蟲。第2代幼蟲,大多3月發現。
該物種一年發生多代,以蛹越冬。成蟲北部地區發生期為4~1地區全年出現。成蟲飛行快速,愛訪花,喜潮溼,常在水邊、池塘附近活動。卵期3~6天,幼蟲期14~21天,蛹期約14天。雌蟲將卵單獨產在寄主植物嫩葉及頂芽上,幼蟲常在寄主植物的向陰面活動,老熟幼蟲在寄主植物上及附近陰暗處化蛹。
達摩鳳蝶主要危害芸香科的黃皮、假黃皮、食茱萸、光葉花椒等植食芽、葉,初齡食成缺刻與孔洞,稍大常將葉片吃光,只殘留葉柄。苗木和幼樹受害較重。
人工捕捉幼蟲和蛹,及時減少蟲口發生基數。本物種天敵有蝶蛹金小蜂和廣大腿小蜂,其寄生率達30%以上,對鳳蝶的發生、嚴重為害起到了明顯的抑制作用。化學防治應掌握在各代1~3齡幼蟲期,噴施20%殺滅菊酯乳油或25%滅幼脲Ⅲ號懸浮劑1500倍液,由於鳳蝶幼蟲抗藥性差,其防效可達到98%以上。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