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腹鶇知識免費科普,看一看你了解多少?

2020-12-06 百聞動物

白腹鶇,拉丁學名為Turdus pallidus,屬於脊索動物門、鳥綱、雀形目、鶇科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Pale Thrush,命名人是Gmelin,命名時間為1789年。

白腹鶇是中等體型的褐色鶇,腹部及臀白色。雄鳥頭及喉灰褐,雌鳥頭褐色,喉偏白而略具細紋。翼襯灰或白色。似赤胸鶇但胸及兩脅褐灰而非黃褐,外側兩枚尾羽的羽端白色甚寬。與褐頭鶇的區別在缺少淺色的眉紋。上鳥喙灰色,下鳥喙黃色。

它棲於低地森林、次生植被、公園及花園。性羞怯,藏匿於林下。繁殖期間,白腹鶇主要棲息於海拔1200米以上的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和楊樺林中,尤以河谷等水域附近茂密的混交林較常見,遷徙和越冬期間也見於常綠闊葉林、雜木林、人工松樹林、林緣疏林草坡、果園和農田地帶。

白腹鶇在中國北方為夏候鳥,南方為旅鳥或冬候鳥。每年4月末5月初,白腹鶇遷來東北繁殖地,9月末10月初南遷。其屬地棲性鳥類,善於在地上跳躍行走,多在地上活動和覓食。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春秋遷徙季節亦集成幾隻或10多隻的小群,有時亦見和其他鶇類結成鬆散的混合群。

該物種極善鳴叫,鳴聲清脆響亮,很遠即能聽見,常常固定在一處地方從早到晚不停地鳴叫,尤以清晨和傍晚鳴叫最為頻繁。每日活動時間甚早,有時在早晨2:50左右即開始鳴叫,叫聲似赤胸鶇的chuck-chuck聲。告警時發出粗啞連嘟聲,受驅趕時發出高音的tzee。它主要以鞘翅目、鱗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和植物果實與種子。

其在國內繁殖於內蒙古東北部、黑龍江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張廣才嶺,吉林長白山等地;遷徙或越冬於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內蒙古賀蘭山、烏拉特旗、寧夏、甘肅、青海、四川、陝西、江蘇、湖北、湖南、貴州、雲南、廣西、福建、海南島、香港和臺灣等地。白腹鶇在國外繁殖於俄羅斯西伯利亞、遠東、朝鮮,越冬於日本、越南、寮國、泰國、柬埔寨、印度阿薩姆、尼泊爾、孟加拉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和加裡曼丹等地。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白腹鶇目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及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