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05月25日訊(錢江晚報記者 裘晟佳)最近,家住杭州城西山水人家的徐阿姨心裡,比吃了蜜糖還甜。
5月9日下午,她在自家的陽臺外沿發現一個鳥窩,裡面還有4個蛋。到了12日,鳥蛋增加到6個。再後來,鳥爸爸鳥媽媽也露出了廬山真面目——一對烏鶇。
從天而降的烏鶇一家子,就這樣和徐阿姨夫妻倆成了鄰居。徐阿姨更是從發現小鳥的第二天起就寫起了觀鳥日記,記錄鳥兒生活的點點滴滴。
半個多月過去了。就在昨天,徐阿姨剛見證了第五隻小鳥破殼而出。
如今,徐阿姨的朋友們,每天都在QQ空間上追她寫的觀鳥日記。徐阿姨說,這從天而降的小鳥們,既是福氣又是緣分。他們會和這些鄰居其樂融融地生活下去。
5月23日,三隻小鳥聽到手機鈴聲,以為媽媽回來了,爭著張大了嘴。 照片由徐女士提供
從天而降的「鄰居」
很可愛很敏感
徐阿姨今年60歲,退休在家。這烏鶇一家,剛好是她生日前幾天出現在陽臺的。
那是一個由細密的樹枝緊密編織而成的橢圓形鳥巢,裡面還有4個鳥蛋。
一開始新鄰居的警惕性很高:「5月12日,晴。今天發現鳥窩已經第四天了,一隻黑身體黃嘴巴的鳥孵在上面,羽毛蓬鬆,眼睛很圓很善良,它看看我,也沒飛……但是,窗簾一動,鳥媽媽立即轉身,敏感性很強……」
為了能和新鄰居好好相處,徐阿姨四處打聽,還上網查了不少資料。
「5月13日,小雨。昨天朋友拿出兩種鳥的照片讓我辨認,我終於確認了新鄰居是烏鶇。因為那雙眼,也有一圈黃色的細紋。以前外婆說,小孩不能見鳥的眼睛,會被攝去魂魄。當我與它對視的短短一瞬,我仿佛也被深深吸引定格。一雙清澈無比的圓眼,沒有哀怨,沒有雜念。這可真攝人魂魄。」
一場暴雨
拉近人和鳥的距離
徐阿姨介紹,烏鶇的鳥窩建在她家陽臺的外沿上,大約二十釐米寬。鳥窩正上方剛好被空調外機的一根粗水管遮擋住,十分隱蔽。
鳥媽媽一直都很警覺。為了不打擾鳥兒生活,徐阿姨一直都躲在臥室一角的窗簾後面觀察它們的動向。如果鳥媽媽飛走了,她才輕輕走到陽臺觀察小鳥。
直到5月13日晚,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讓人和鳥之間的關係,在不知不覺中親近起來——
「昨晚天好像被戳個窟窿,雨直接傾倒下來。鳥媽媽你可安好?鳥窩會不會被衝垮?當我急匆匆趕回家,卻發現鳥窩上已經撐起一把大傘。」
是徐阿姨的丈夫比她提前趕回家撐起了傘:「他說綁傘的時候,鳥媽媽看著他的眼神,好像知道我們在幫它似的。」
也許是知道徐阿姨是個好心人,第二天下午,鳥爸爸現身了:「定睛一看,房頂上還有一隻烏鶇雄姿傲立,身形矯健,體魄碩大,羽毛閃亮。」
到了16日,徐阿姨終於拍到了這對鳥夫妻的合影:「一隻烏鶇飛來,兩隻鳥越靠越近,居然放鬆到背對我互相梳理羽毛,慵懶、溫情噴湧而出。「
一窩小鳥破殼而出
鳥媽媽育雛讓人擔憂
自打和小鳥成了鄰居,徐阿姨夫妻倆的生活習慣都跟著改變了。為了不影響它們生活,夫妻倆看書、上網的場地也從書房改到了客廳,晾個衣服什麼的也躡手躡腳。這一切改變,都是為了迎接一窩小生命的到來。
「5月22日,陰。一早發現鳥窩的肉團,心裡歡樂得鑼鼓打響。看了半天沒有動靜,正在猶豫,手機信息聲響了,設置是鳥鳴,那隻粉嘟嘟的肉團突然向我張開嘴巴。太萌了!」
第二天,又有兩隻小鳥破殼而出,徐阿姨為它們取名為「鏘鏘」、「哐哐」,充滿喜慶的味道。
眼見小鳥們一隻一隻出生,徐阿姨心裡特別地高興。可看鳥媽媽育雛如此辛苦,徐阿姨不禁擔憂起來:「小鳥沒出生前,鳥媽媽的叫聲特別空靈、動聽。可自打小鳥出生她就不叫了。還有那鳥爸爸,之前還能看到他身影,可最近都看不見了。只剩鳥媽媽該怎麼照顧這麼多孩子?」
徐阿姨說,她想去抓些蚯蚓,幫鳥媽媽喂喂雛鳥。但最後她還是決定聽從大自然的安排,不去幹涉它們。
鳥類專家:
鳥、人、城市的關係,值得關注
記者帶著徐阿姨的問題,請教了浙江自然博物館副館長、鳥類專家陳水華。陳館長介紹,烏鶇是杭州比較常見的一種留鳥。「烏鶇的叫聲特別好聽,它還會模仿很多鳥的叫聲,可以說是一種很有靈氣,智商較高的鳥。」
陳館長說:「烏鶇是對城市適應力較強的鳥。沒有樹,它們會選擇建築縫隙等相對安全的地方築巢。小鳥出生後,它為了躲避天敵,就不再發生叫聲了。待小鳥長大,這一家子就會飛走。」
得知徐阿姨一家如此細心地照顧烏鶇一家,陳館長也為她的愛心點讚:「我一直在進行城市鳥類研究,像這樣近距離觀察烏鶇的機會十分難得。希望多一些像她這樣愛護自然、愛護鳥類的人。在現代化的城市裡,像烏鶇這樣的鳥類如何與人類和諧相處,都值得我們共同關注。」 (感謝讀者徐女士提供新聞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