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
我們的先祖會遇上許多他們無法理解的東西,比如雷鳴電閃、四季變遷,要把這些無法理解卻又真實存在的東西合理化,他們只能虛構出各路神靈,以及冥冥中發生作用的超自然力量和物質。
把自己無法理解的東西合理化,在人類的一代代發展中漸漸成了一種本能,即使在離今天並不遙遠的年代,依然有新的物質被人「發現」。
這種本能在科學和理性的配合下,確實讓我們在許多領域取得了進步,不過也有許多毫無依據的雜質混同其中。
01
奧丁之力
卡爾·路德維希·馮·賴興巴赫男爵是19世紀的普魯士科學家,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投入到被他稱為「奧丁之力」的研究中。
就像《星球大戰》裡的「原力」一樣,賴興巴赫認為奧丁之力同時具有光明的一面和黑暗的一面,西方的尋水術和東方的風水等背後都是它在起作用。
按照賴興巴赫的說法,奧丁之力在宇宙萬物中無處不在,人體也能通過手、嘴和前額等部位散發出這種力量。
賴興巴赫用北歐神話中主神奧丁的名字為自己的發現命名,還做了一系列科學實驗來證明它的存在,以及能被哪些人感知,他後來宣布全世界所有人中只有三分之一特別敏感的人能感受到奧丁之力的存在。
科學界一開始用非常嚴肅的態度對待賴興巴赫的發現,他的論文在《化學物理年鑑》上發表,英國和法國的科學家也試圖複製他的實驗。
當所有人都無法還原賴興巴赫的實驗時,科學界有足夠的理由宣稱他的發現是不嚴謹的,哪怕他大部分時候都遵循著標準的科學原則。
02
瘴氣
這裡所說的瘴氣跟中國古籍中蠻荒之地的瘴氣不太一樣,它是在中世紀歐洲衛生條件極度落後的前提下出現的一種理論。
中世紀歐洲人認為,有機物質腐爛後會形成有毒的蒸汽,聞上去有一股惡臭味,許多嚴重的疾病,包括讓他們談虎色變的瘟疫都是這種瘴氣引起的。
不得不承認瘴氣理論有它合理的一面,那就是重視環境和衛生問題在疾病傳播中的作用,但它完全忽視了個體之間也能互相傳染疾病這一事實。
從14世紀到18世紀的300餘年裡,一場又一場瘟疫爆發讓整個歐洲的人口少了一半,專治瘟疫的醫生也應運而生,他們身穿密封的皮衣,頭戴鳥喙面具,面具裡還會塞上鮮花和香料。
這也是瘴氣理論的產物,瘟疫醫生們認為只要聞不到瘴氣的惡臭就不會染病,直到1880年瘴氣理論才被科學界和醫學界徹底放棄,取而代之的是細菌理論。
03
生命衝力
所謂「生命衝力」是由法國哲學家亨利·貝格松首先提出的,它是一種這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同靈魂一樣重要。
貝格松是「生命力論」學說的支持者,這種學說主張有生命的活組織並不完全遵循化學和物理定律,生命有自我決定的能力。
鑑於當時的化學水平,生命力論的支持者就認為用無機物合成有機物是不可能的,既然人類都不能影響「生命的火花」,那麼生命的自決力就毋庸置疑了。
貝格松提出生命衝力,是為了支撐他的創造進化論理論,即所有生物尤其是人類,都具有促使自身進化的創造性動力。
這是對達爾文進化理論的一種補充和解讀,在當時也贏得了一些人的支持,不過在貝格松提出生命衝力時,生命力論的根基早已因尿素這一有機化合物的合成而動搖,因此到了20世紀初貝格松的創造進化論和生命衝力都被摒棄。
04
獨角獸角
蒙昧時期的歐洲人對獨角獸這種神話生物的存在深信不疑,神獸的角自然也有些法力,傳說獨角獸的角像犀牛角一樣有著種種神奇的功效,其中最重要的是驗毒和解毒能力。
在中世紀的歐洲,身邊備有這樣一件神器的實用性是不言而喻的,下毒是各種政治刺殺和仇殺經常使用的手段,於是那些惜命的王公貴族紛紛高價求購獨角獸角,為江湖騙子開了一條財路。
據說把獨角獸角浸入有毒液體時,角上會流下汗液似的東西,另一種說法是它能令毒液沸騰,放在毒液中一段時間還能解除毒性。
一時間製造獨角獸角成了一項利潤豐厚的地下黑產業,通常是用海象牙或獨角鯨牙拉直加工而成。
買獨角獸角的人也不是冤大頭,他們用各種方法來測試真假,有一種常用的方法是用獸角沾水在蠍子周圍畫個圈,如果蠍子爬不出圈,那這支獨角獸角就是真貨。
05
色情毒素
色情毒素算是一個比較新的發現,它是美國女作家朱迪絲·賴斯曼提出的,老太太今年已84歲,畢生都在批判性學家艾爾弗雷德·金賽的學說。
作為一名沒有接受過正規醫學訓練的人,賴斯曼提出了一套看似科學的理論,想證明色情作品會讓人體產生一種她稱為「色情毒素」的化合物,進而改變人的思維和處事模式。
賴斯曼聲稱,色情毒素是由睪酮、催產素、多巴胺、血管收縮素等混合而成,具有成癮性,可以催生凌駕於自由意志之上的無意識反應。
多年來賴斯曼一直在鼓吹色情毒素的危害性,她表示這種毒素會給人腦帶來永久性的傷害,因此應該在《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中予以禁止。
在美國國會裡賴斯曼的理論也有一批支持者,她希望藉此籌集到300萬美元資金,目的是與出版和發行色情產品的商家打官司,直至促成國會永久取締所有色情產品。
06
以太
艾薩克·牛頓這個不世出的天才為他之後的科學家們打開了一扇大門,同時也增添了更多煩惱,他們發現過去的理論不足以解釋許多新的信息。
光的傳播就是其中之一,19世紀的科學家從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簡單地推導出光的傳播也是如此,進而得出整個宇宙都充滿一種叫做「以太」的東西,正是藉助它光才能在外太空的真空環境中傳播。
以太理論一度被廣泛接受,甚至寫進了教科書裡,彗尾和水星軌道的位移現象被當作這一理論的證據。
好在還有一些不盲從的科學家一直在試圖尋找更確鑿的證明,19世紀末艾伯特·米切爾森和愛德華·莫利對這一課題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入研究,讓他們和整個科學界震驚的是,大量實驗結果都指向以太這種東西並不存在。
證明變成了證偽,科學界也從善如流地摒棄了以太理論,這也讓阿爾貝特·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時少走了不少彎路。
07
聚合水
冷戰高峰時期,美國和前蘇聯科學界在看不見的戰線上進行著一場暗戰,放「科學衛星」的情況屢見不鮮。
1966年,蘇聯化學家鮑裡斯·德賈甘在英國參加學術會議時就放了顆衛星,宣稱他合成了一種新形式的水,其密度、粘度和沸點都比普通的水要高得多。
「聚合水」的熱潮就此掀起,美國科學家紛紛開始複製蘇聯人的實驗,全世界的相關學術刊物在短時間內刊發了數百篇關於聚合水的論文。
隨之而來的是各種杞人憂天的擔心,有人擔心實驗室裡的聚合水洩漏進入供水系統,導致全球水資源變成聚合水,帶來毀滅性的後果。
在後續的研究中,丹尼斯·魯索等美國科學家發現聚合水中含有生物雜質,進而得出結論:所謂聚合水是實驗中器皿未清洗乾淨而形成的受汙染的水。
面對越來越多的實驗證明,最早放衛星的德賈甘也不得不承認自己犯下了錯誤,1973年他致信《自然》雜誌,承認聚合水並不存在。
08
熱質
用科學的方法對萬事萬物做出解釋,是科學家們的日常工作之一,從中世紀以來對溫度冷熱的研究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
17世紀的歐洲人認為,任何可燃燒物質被點燃後都會釋放「燃素」,從而形成溫度升高等一系列現象,直到法國化學家安託萬-洛朗·拉瓦錫用一系列實驗推翻了這一理論。
「燃素說」被推翻後,取而代之的是「熱質說」,這種理論認為,熱質是一種看不見的氣體,物體吸收熱質後溫度會升高,熱質流失溫度就會降低。
熱質說的迷惑性在於,它確實可以很好地解釋部分冷熱轉換現象,不過對摩擦生熱等現象它就無法自圓其說了。
到1850年德國物理學家魯道夫·克勞修斯發表了論文《論熱的移動力及可能由此得出的熱定律》,徹底推翻了熱質說,代之以能量守恆定律,奠定了現代熱力學的基礎。
09
萬能溶劑
這不是笑話,在中世紀鍊金術士的世界裡,能夠溶解一切東西的萬能溶劑是存在的。
瑞士著名的鍊金術士帕拉塞爾索斯最早提出了這一概念,稱萬能溶劑能夠把任何物質還原成第一元質,因此對鍊金具有極大的效用。
帕拉塞爾索斯離世百餘年後,佛蘭德鍊金術士弗朗西斯庫斯·范黑爾蒙特宣稱自己發現了萬能溶劑,實質上那可能只是一種恰好溶解了他用來做實驗的幾種物質的化學溶劑。
眾所周知,關於萬能溶劑的一個著名悖論是:應該用什麼容器來裝這種溶劑呢?
對此鍊金術士們自有解釋,比如喬治·斯塔基就解釋說,萬能溶劑的作用是把合成的物質分解成元素狀態,因此用純元素製成的容器,比如一個純鉛罐子,是可以容納萬能溶劑的。
這樣的解釋當然很牽強,到18世紀,連鍊金術士對萬能溶劑的興趣也喪失了,德國鍊金術士約翰·昆克爾就直言不諱地說過,萬能溶劑「就是一個謊言」。
10
肉毒胺
確切地說,肉毒胺是存在的,它只是被人們誤解了許多年,被當作食源性疾病的唯一原因。
吃腐敗的食物容易致病,這是人們的直觀印象,到18世紀歐洲科學家對此進行了研究。
科學家們通過各種實驗把腐敗食物中的有毒物質提取出來,通過靜脈注射的方式注入實驗動物的靜脈中,觀察其後果。
這類實驗經常導致實驗動物死亡,科學家們最後得出的結論是:腐爛的有機物中會形成有毒的胺化合物,不僅對吃下去的人或動物有害,還能形成惡臭的氣味。
在長達數十年的時間裡,肉毒胺被視為所有食源性疾病的罪魁禍首,直到進一步的研究揭示了兩個疑點,首先它只會在食物腐爛到不適合食用時才會形成,其次它只有通過注射而不是食用的方式才會形成最大的危害。
18世紀末路易·巴斯德和羅伯特·科赫發現細菌可以致病後,被冤枉的肉毒胺才終於得到了解脫。
完
做個有趣的人,做點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