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著「金邊日食」的新鮮勁兒,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日前推出了《日月魅影——日食特展》,遊客可在一分鐘內「打卡」日全食、日偏食、日環食三種類型的日食。有意思的是,這一線上線下同步推出的原創科普展覽,其線上內容的豐富和精彩程度遠遠超過了線下,完全是另一種玩法,這在上海科技館開館辦展19年來尚屬首次。
線上展不再是線下展的「附屬品」,而是通過再造空間,用玩遊戲的方式「尋寶」觀展,這讓許多觀眾大呼過癮,也收穫了一份意外。業內專家表示,線上展解決了天文大尺度與現場物理空間有限的矛盾,對展示天文科普相當契合。而線上線下展的互為補充、交相輝映,多維度豐富觀眾的觀展體驗,將是未來科普展示的發展趨勢。
「再造」古天文臺,虛擬空間帶來沉浸體驗
拾級而上,從拱形門洞穿過,你就來到了《日月魅影》線上展的展館序廳。從進門開始,這個線上展的「畫風」就與眾不同:如果說以前線上觀展是機械地用滑鼠點點點的話,那麼現在觀眾真的有了遊覽的實際感受。
《日月魅影》的最大特色在於,它再造了一個虛擬展廳。「我們參照了很多古天文臺的樣子,最終呈現出一座高低錯落、有穹頂和觀星平臺的城堡。」展覽項目負責人、上海科技館研究設計院展示策劃師姚蕊說。除了抓人眼球的外觀,虛擬場館還讓線上觀展有了不一樣的體驗。用第一人稱視角在「館」內行走,各種介紹日食的展板一一「掛」在牆上,想看哪一幅,朝畫框上點擊一下,展板內容便呈現在眼前。除了從世界各地收集來的日食照片,還有多部影片可供欣賞。
一個優秀的現代展覽,沉浸感是必不可少的,為此設計師常常會在細節上花心思,只為把參觀者帶入想要展示的世界:為了展示「五鼠鬧東京」的熱鬧,科技館曾在《生肖鼠展》裡搭建了幾根南宋時期的燈柱;也曾在《滅絕展》中刻意調低燈光,以便讓觀眾的目光更聚焦於展品。在營造沉浸感方面,線上可謂得心應手。姚蕊說:「在設計時,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網際網路的無限空間,如果把這個展廳1∶1還原到現實空間中,大約需要1000平方米,但在網絡空間裡,通過三維建模,幾天就能搭出這樣一座宮殿。」
動足「心機」,用遊戲的邏輯玩轉線上展
《神廟逃亡》《刺客信條》……在《日月魅影》線上展中,這些遊戲的影子若隱若現。這不是湊巧,而是設計團隊有意將遊戲元素引入了虛擬空間的「雲」上展覽。如果你以為線上展只是線下展的翻版,不妨看看《日月魅影》線上展裡的「小心思」:走進一片斷壁殘垣,你需要把四散的石碑收集起來,當你不小心碰觸了屏幕,石碑上的灰塵便由此剝落,露出被歲月掩蓋的古人留下的日食記載。
如今,儘管不少線上展也設計了諸多互動環節,但借鑑遊戲邏輯的互動在趣味性和自然流暢度上顯然更勝一籌:當發現第一塊石碑的「小秘密」後,你或許會欣喜地馬上去「擦拭」另外幾塊,看看它們是不是也同樣是考古遺蹟——這一切,似乎你在玩《刺客信條》時也這麼做過。
虛擬場館的外形有幾分《紀念碑谷》的影子,對此,設計團隊表示,這些「小心機」都是有意為之。之所以有所借鑑,這因為常年佔據好評遊戲榜單的《紀念碑谷》在建築設計上很有特點,團隊甚至還在考慮「挖掘」虛擬建築本身的可玩性。「現在密室逃脫在年輕人中很流行,我們完全可以設計幾個場景,把知識點和密室結合起來,讓線上觀眾玩一把。」姚蕊說。
不做翻版,線上展成當下展覽的必備選項
就在不久前,上海科技館官方微信公眾號更新了一個新模塊——微參觀,常設展、臨展、科普電影等科技館內的展出資源都有了線上和線下版本。用上海天文館建設指揮部展示教育主管施韡的話來說,線上展已經是當下展覽的必備且重要選項了。明年,全球最大天文館——上海天文館,即將和公眾見面,線上展示的比重會增加嗎?據施韡透露,更好地融合線上與線下展示資源,是科技館正在探索的方向。
就拿最常見的導覽來說,進展館的常規操作是給遊客發張導覽圖,在科技館的導覽圖上還會設計出打卡點。按照施韡的設想,能不能把「打卡點」搬到線上,並利用已經成熟應用於《精靈寶可夢》裡的增強現實技術,在「打卡點」上設計一個個寶箱?在他看來,未來的線下展將不再是線上展的「拷貝」,而應更多體現網際網路基因,許多線下展做不到的事由它來補充,並做得更好。記者獲悉,一連串諸如此類的奇思妙想,正在上海科技館中實踐。隨著越來越多新技術應用於展覽展示,未來的線上科技館以怎樣的面貌出現,無疑值得期待。
作者:沈湫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