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53年前,新疆哈密的艾外都 · 阿不都帶著身患重病的父親四處求醫,在火車上與來疆探親的王香蓮相識,此後的5年,在她的幫助下父親的病最終痊癒。
1970年後,雙方徹底失聯,艾外都 · 阿不都最後保存的信封上記錄著,王香蓮在遼寧錦西。父親早已去世,但艾外都尋找的腳步卻從未停止,如今已經74歲的艾外都希望通過天山網,尋找恩人王香蓮,期待有生之年,可以和恩人重逢。
艾外都的父親病癒後,專門拍了照片,寄給恩人王香蓮。(圖片由海麗切木·艾外都提供)
天山網訊(記者朱凱莉 王晶晶報導)「感謝全國的好心人,報導發出去的第一天,遼寧那邊就找到了兩個叫王香蓮的人,還給我發來了照片讓我辨認,雖然最終確定並不是我的恩人,但是我發自內心感謝大家。」3月28日,艾外都 · 阿不都說。
3月27日,天山網發布了《恩人王香蓮,新疆的艾外都在找你!》(http://news.ts.cn/system/2018/03/27/035142807.shtml)的報導,全國多家媒體轉載,加入尋人隊伍。
53年前,新疆哈密的艾外都帶著身患重病的父親四處求醫,在火車上與來疆探親的王香蓮相識,此後的5年,在她的幫助下父親的病最終痊癒。
「希望在有生之年,親口跟恩人王香蓮說聲謝謝,把她資助我們看病的錢還上。」一直將恩情銘記於心的艾外都說,他希望雙方的後代也走動起來,團結、感恩比金子還貴重,要傳承下去。
1970年,艾外都一家和王香蓮最後一次通信後,留下的地址。(圖片由海麗切木·艾外都提供)
全國多家媒體聯動 尋找恩人有望
天山網報導之後,引起了全國多家媒體的高度關注,今日頭條、大眾網等媒體不久即轉載了這則尋人報導,而《遼寧日報》官方網站北國網則第一時間派出記者,加入了幫助尋找王香蓮的隊伍。
今日頭條在客戶端轉載稿件後,在遼寧當地做了彈窗推送。不久後,有網友回覆信息:這篇文章裡的恩人就在我的家鄉葫蘆島,據我所知,當地的確有部隊醫院,可以問問。
《遼寧日報》官方網站北國網派出記者立刻根據這條消息進行追訪,記者與位於遼寧省葫蘆島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一三醫院取得聯繫,對方目前在配合查找相關信息。
遼寧當地媒體記者還聯繫到葫蘆島市警方,通過戶籍查詢,得知在該市65歲至75歲之間,有兩位名為王香蓮的女性,並將照片發來,請艾外都老人辨認。
「雖然過去很多年,但她的樣貌我記得很清楚,這兩個人都不是,太麻煩你們了,謝謝」。艾外都說。
「爸爸的朋友今天都在給他打電話,問他找人找的咋樣了,我們身邊的親戚朋友也都在轉發天山網的文章,想要幫爸爸尋找恩人。」艾外都的女兒海麗切木 · 艾外都說,因為大家都知道,找到恩人是父親多年的夙願。
艾外都·阿不都和孫女在一起,74歲的他,惟願在有生之年,可以再見一面恩人王香蓮。(圖片由 海麗切木·艾外都提供)
因為感恩所以堅持 不會放棄尋找
「當年給父親治病的時候,不光是王香蓮,還有新疆、陝西和上海的好多人幫助了我們」。回憶起往事,艾外都老人滔滔不絕,「我覺得這一輩子都應該懷著感恩的心工作、生活。」
尋找恩人的這些年,艾外都更熱心助人了。
在艾外都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哈密柳樹泉農場,搬遷多年後,兒女們偶爾回去辦事,當地人認出他們是艾外都的孩子後,都堅持讓他們吃頓飯、住一晚再走。因為在大家心裡,艾外都是「需要幫助時第一個想到要喊的人,是喊一聲,擱下碗筷就跑來幫忙的人」。
「媽媽在世時,讓爸爸去買菜,他經常會買品相不好的菜回來。」海麗切木說,媽媽埋怨他,爸爸笑著回答,賣菜的是老人,就算菜的品相差一點貴一點,也要買他們的,這樣老人們就能早點賣完回家。
耳濡目染,艾外都的這種助人為樂、心懷感恩的生活態度也在孩子們身上得以體現。最小的女兒海麗切木是自治區第六人民醫院護理服務組負責人,在「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的結親路上,聽到火車上有人突發疾病需要找醫生,海麗切木二話不說就趕到現場幫忙,此事還上了報紙。
「當年王香蓮一個月生活費才10元,給我們寄了140元。」艾外都知道這錢是一份沉甸甸的情誼,當時下定決心一定要還上。50多年後,想到這140元也常讓他輾轉難眠。
「我想親手把錢還給她,說聲謝謝。」艾外都老人充滿期待地說,他已經準備好了1400元,只要找到恩人,別說1400元,14000元他都願意還。
國內多家網站轉載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