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眼鏡這個東西,相信大家對它都不陌生,身邊的朋友或多或少都有幾個戴眼鏡的,可是你知道它是什麼時候才有的東西嗎?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現代或者近現代才有的。
其實你錯了,眼鏡這個東西,在很早很早以前就已經有了。
春秋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墨子的《墨經》中,已經多次提及小孔成像、凹凸鏡成像、光線直線傳播、反射、折射等光學原理。
對於眼鏡的發明,現在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西域傳入說
南宋宗室趙希鵠著述《洞天清錄》記載:"靉靆[ài dài],老人不辯細書,以此掩目則明。其形色絕似雲母石,類世之硝子,而質甚薄,以金相輪廓,而衍之為柄。紐制其末,合則為一,歧則為二,如市肆中等子匣。老人目昏,不辯細字,張此物於雙目,字明大加倍。近者,又於孫景章參政所再見一具,試之復然。景章雲:以良馬易得於西域賈胡滿刺,似聞其名為僾逮"。
第二種,本土發明說
有現代有學者認為,眼鏡是中國北宋時一位名叫史沆的司法官員發明的。《陔餘叢考》引用北宋劉跂《暇日記》稱:"史沆斷獄,取水精十數種以入,初不喻,既而知案牘故暗者,以水精承幕照之,則見。"水精即用水晶製作的鏡片,這可以視為中國人"用眼鏡看文件"的最早記載。
無獨有偶,明代張自烈的《正字通》也有關於眼鏡的記載:"靉靆[ài dài],眼鏡也"。
看到這裡,相信各位看官心裡都有數了吧。把這個記下來,也許就是跟朋友們吹牛時的談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