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百科關於arXiv的介紹為,arXiv的發音是archive,其中ch用希臘字母χ替代,是一個在多個學科領域獲取預印本和科技論文的網站。近年來,預印本平臺因其快速高效的發表速度,越來越得到廣大科研工作者的歡迎,很多平臺可以將長達半年到一年的期刊出版時間大幅縮短到以天計算。各學科預印本平臺層出不窮,而作為最早的預印本老大哥,是arXiv.org開創並引領了這一進程。
始於1991年8月的arXiv由Paul Ginsparg創建,可以說它和全球資訊網(WWW)是同時代的前輩。arXiv的免費和快速受到了同行們的歡迎,高能物理學家們很快就接受了這種新的交流方式,並積極地參與進來。當時物理學家們需要儘快發布自己的成果,他們等不及期刊漫長的發表時間,因為那意味著可能會把本來屬於自己的「光榮」拱手讓給同行,甚至是獲得諾貝爾獎的機會。因此這些科學家們已經習慣於互相交換自己最新工作的論文預印本。因此,可以說arXiv的意義是重大的,它使全世界的物理學研究「一體化」了,創建人Ginsparg也因此獲得了2002年的麥克阿瑟獎。
2001年arXiv將平臺的運營、編輯、經濟和管理轉移到康奈爾大學圖書館。arXiv最初用於高能物理和粒子物理學家之間的交流,如今,它不僅改變了物理學多個領域的學術交流方式,且延伸到了數學,非線性科學,計算機科學,數量生物學,數量金融學,統計學等多個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平臺擁有免費獲取的科技論文167萬餘篇。
註冊
arXiv平臺使用郵箱作為註冊用戶名,對研究者來說郵箱用學校或者科研單位的後綴,如.edu或.ac,來表明學者身份;如果只能用非科研機構的個人郵箱,則需要有一個背書(endorser)的過程,即需要聯繫一位在arXiv的相應領域內已發布過多篇論文的學者,讓他來認可你的專業背景。註冊信息填寫完畢後,你的註冊郵箱會接受到一個驗證碼,填入後就成功註冊了。
提交論文
註冊完成後就可以將論文預印本提交到ArXiv.org上了,只需要按提示一步步操作即可。
首先是一系列信息確認和授權工作。arXiv有六種不同的授權方式,其中提供4種遵循CC版權協議的授權方式供作者選擇。
ArXiv可以接收(La)TeX, AMS(La)TeX, PDFLaTeX文檔;PDF文檔;PostScript和HTML with JPEG/PNG/GIF images幾種格式的文件。不包括.doc格式的文件,並且文件名需要是英文或數字。如果使用LaTex編寫論文的作者要注意,需要提交LaTex源文件、與源文件同名的.bbl格式引文文件,需要上傳圖片的話最好一幅一幅單獨上傳。ArXiv推薦的文件上傳格式和版本為:TeX Live 2016.
提交成功之後,可以預覽編譯的結果,如果沒有問題,就可以提交,之後會收到郵件提醒,一般一兩天之內arxiv.org上就可以顯示了。
檢索
arXiv.org提供多種檢索模式,搜索和篩選都非常方便。可以通過學科領域、論文題目、作者、摘要、期刊名稱、DOI、OSID等多種條件檢索需要的文獻,在庫的文獻還包括了很多已經被NIPS,AAAI等等行業頂級會議接受的會議論文。所有這些文章都可以直接免費下載pdf原文。
值得注意的是,直接點擊標題下方感興趣的作者名字,所有他發表過的文章都會被列出來,完全不用擔心其他搜尋引擎中常常發生的同名同姓作者的麻煩。
版權
arXiv基本上遵循CC版權聲明,也就是你可以自由分享,自由改動但是你必須提供按原作者指定方式的署名並且同樣遵循CC協議,這極大地鼓勵了科研領域知識的分享。並且CC署名授權並不排斥作品的商業使用,因此arXiv上的某些文章也可以被用於商業用途。
如果文章作者希望同時在一些期刊或出版社發表的話,就可能存在潛在的協議衝突。就是說arXiv和學術期刊出版商的版權政策可能存在牴觸。這是一個很值得深思的問題。因為,很多科研工作者仍然認為,他們的論文被一些公認的商業刊物發表是傳播其影響力的最有效途徑。但是,在一篇作品發表之前,出版商會要求作者同意並籤署他們制定的版權轉讓協議,這些協議囊括了儘可能多的作者擁有的版權,並且很多都被要求享有獨家權力,這有可能和arXiv的做法相牴觸,無論你是在文章發表以前還是以後,要想也在arXiv上發布,必須考慮這些法律問題。
好在arXiv倡導的這種自由分享的精神逐漸形成一種潮流,讓越來越多的出版商逐漸接受了和自由分享共存的價值觀。已經有部分出版商在他們的版權協議中支持或不反對作者也提交其文章到arXiv。
目標
arXiv 的學術交流模式非常明顯的是「學者自治」。因為科研工作者是學術文章的著作權擁有者,他們有權力決定自己作品的命運。中國的科研工作者應該更加善於運用國內外的預印本平臺,更加優先使用中文預印本平臺,讓科研成果能第一時間實現全球共享,也讓智慧財產權能保留在中國。
可以預見,以arXiv為代表的預印本平臺,將有效提升知識分享的廣度與速度,而知識的分享將會極大地促進人類進步,科學研究本身更是需要深度交流。(責任編輯馬徵,榮譽主編李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