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化學獎」花落誰家?反正不是化學家

2020-08-07 邃瞳科學雲


「諾貝爾化學獎」花落誰家?反正不是化學家



諾貝爾獎是以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1833-1896)的部分遺產(920萬美元)作為基金創立的,包括金質獎章、證書和獎金支票,授予世界各國在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和平以及經濟科學、地球環境等領域對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學者。

「諾貝爾化學獎」花落誰家?反正不是化學家


諾貝爾化學獎本屬「嫡傳正宗」,但有趣的是,在各項諾貝爾獎中,化學獎一直表現出「鶴立雞群」的「跨界」特質。


據統計,從1901年12月10日首次頒發諾貝爾獎到2019年間,總共頒發諾貝爾化學獎111次(其中有8年因為戰爭而未頒獎),其中卻有33次頒給生物學領域學者,12次頒給物理學領域學者,甚至還有1次頒給農學領域學者


近六年來,化學獎就多次頒發給其他領域的科學家。

「諾貝爾化學獎」花落誰家?反正不是化學家

2014年頒給了在超解析度螢光顯微技術領域取得巨大成就的三位科學家,其中兩位是物理學家;


2015年頒給了三位在DNA修復機製做出突出貢獻的三位生物學家;


2017年頒給了在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做出突破貢獻的三位物理學家;


2018年頒給了實現酶的定向轉化,以及多肽和抗體的噬菌體展示技術的三位生物學家。

「諾貝爾化學獎」花落誰家?反正不是化學家


諾貝爾化學獎何以頻頻頒給「外人」,難道化學領域就挑不出對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學者了?疑似「張冠李戴」,揭示「貴圈真亂」?


類似於公司的優秀員工獎頒給了客戶張總,最佳創作獎花落後勤李大媽,總讓人始料不及,大跌眼鏡。難道 「諾獎」也被內幕和陰謀腐蝕?


其實不然。

之所以能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必然是取得了某項重大的成果,解決了世界面臨的某個重大難題的成果,而這就需要在理論上有突破,技術上有創新。清華姚期智院士曾在2008年北京諾獎論壇上說:「當不同學科、不同理論相互交叉相互結合的時候,同時一種新技術達到可用、達到成熟的時候,往往會出現理論上的突破和技術上的創新」。因此,學科內容交叉出成果是歷史的必然,也是自然科學發展繁榮的一種走向。


自然科學的進步離不開那些一不小心就跨了界的、綜合能力強的科學家的貢獻。


如今,「跨界」並不是個陌生的詞彙,各領域的跨界忙得不亦樂乎,從網絡到現實,從綜藝到商務,跨界歌手、跨界喜劇王、跨界營銷、跨界思維等等都是我們熟悉的跨界形式。那些通過跨界而在新領域取得成就的人,贏得了喝彩和粉絲,積攢了流量和口碑。


其實,「跨界」在科學界也很普遍,那些耳熟能詳的科學家,因在不同領域同時取得了矚目的成就,才讓我們驚嘆、敬佩,才在人類歷史上留下異彩紛呈的篇章。


例如臨危受命的跨界達人巴斯德

「諾貝爾化學獎」花落誰家?反正不是化學家

第一支狂犬疫苗注射

說起巴斯德,大家第一時間會想到狂犬病、巴氏消毒法和巴斯德研究院。


但其實巴斯德高中是學文科的,大學開始研究化學,並立志成為一名著名的化學家。因為喜歡酒,巴斯德在製酒時發現酒石酸的晶體會在醱酵過程中沉積,於是選擇酒石酸鹽作為研究對象,並在研究中提出了分子不對稱性理論,填補了當時化學結構理論的空白,開創了立體化學

後來,他的一個學生的父親因為製酒的酒精變酸的問題來請教他,於是,他轉向了微生物的研究。這期間他發現了導致發酵的酵毒是一種生命,即我們現在所稱的微生物,並發明了培養基和巴氏滅菌法。後來,巴斯德又臨危受命,在一位老化學家的強烈請求下,接受了解決蠶病問題的任務,從此開始涉足傳染病領域,並在戰勝雞霍亂、炭疽病和狂犬病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

來源:嗶哩嗶哩網站


例如洞察偶然斬獲機遇的解剖學家伽伐尼

「諾貝爾化學獎」花落誰家?反正不是化學家

伽伐尼研究生物電

18世紀末,長期從事解剖作業的伽伐尼無意把一隻解剖的青蛙放在靜電機旁的桌上,一位助理用解剖刀去觸碰蛙腿時,發現蛙腿竟然突然收縮動了一下,與此同時,另一位助手發現旁邊的靜電機放出火花。兩位助手驚訝之餘,立馬將這個奇特未知的現象告訴了伽伐尼。


伽伐尼也很驚訝,立即重複了該實驗,發現結果一樣。博學多才的伽伐尼相信這其中一定有什麼奧秘,於是開始對這偶然發現的奇特現象進行深入研究。經過一系列的實驗研究,發現無論將解剖的青蛙放在電機旁,還是掛在鐵絲上,或放在真空中,青蛙只要與金屬相碰,就會因為產生電流而「詐屍」,這種電流來自青蛙自身,被稱為「生物電」。


伽伐尼由小事而發現生物電,為之後200年電池的出現與發展找到了撬動的支點。

來源:優酷網站


例如文理兼修的天才科學家們

「諾貝爾化學獎」花落誰家?反正不是化學家

愛因斯坦拉小提琴

科學大咖愛文藝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文理兼通的天才古今都有。


文藝復興時期的達文西在科學與藝術之間自由切換,《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等名作堪稱不朽,在物理方面發現液體壓力的概念,提出了連通器原理和慣性原理。愛因斯坦痴迷音樂,小提琴與科研共同陪伴他度過了充實而美妙的一生。


1902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羅斯的另一個身份是小說作家,他寫的愛情小說《奧莎雷的狂歡》,是當時美國十大暢銷小說之一。1950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伯特蘭·羅素其實是個數學家,他出過68種著作,寫作領域包羅萬象,從《數學原理》橫跨到《西方哲學史》。


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曾慶存,不僅是一名氣象專家,還是詩人院士,先後創作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逾千篇,出版了《風雨晴明》、《華夏鍾情》等文學著作。


還有最近火遍網絡的中科院半導體專業畢業的博導陳湧海當起了樂壇「仙葩」竇唯的新專輯吉它

「諾貝爾化學獎」花落誰家?反正不是化學家

陳湧海彈吉它


「諾貝爾化學獎」花落誰家?反正不是化學家


奇聞趣事那麼多,卓越的學者跨界去領個諾貝爾化學獎就無可厚非了,畢竟成果才是評選「諾獎」的不二標準,化學家們也得接受來自不同領域的挑戰,面臨被分蛋糕的現實

跨界領獎之所以更能吸引著眼球,造成更大反響,是因為普通人當然地認為誰誰誰在自己領域內取得成績就是理所當然,而在陌生的領域有所突破就顯得難能可貴了。當然了,「界限」之內肯定還是要注重本研究領域的基礎積累,擁有一定的科研實力和影響力,加之敢於探索和創新,才能取得在「界限」之外的意想不到的成果,推動科學整體進步。


諾貝爾化學獎同其他諾貝爾獎一樣,都旨在推動科學特別是各領域學科取得更大的突破,不管是化學家,還是其他領域的專家,或者是普通人,只要能在化學領域做出突出貢獻,就有機會得到化學獎

相關焦點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會花落誰家?
    諾貝爾化學獎鑑於去年諾貝爾化學獎發給鋰電池發明人(傳統化學領域),因此今年諾貝爾化學獎最有可能的候選人:No.1候選人:美國科學家斯普迪赫(James Anthony Spudich)、希茨(Michael Patrick Sheetz)和韋爾(Ronald David Vale)
  • 那些年的諾貝爾各獎項,花落誰家?
    那些年的諾貝爾各獎項,花落誰家?2003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隆重舉行,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以及瑞典政要與各界名人參加了瑞典諾貝爾基金會為10名諾貝爾獎得主舉行的隆重頒獎儀式。你知道都有誰獲獎嗎?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花落誰家?兩名女科學家共同分享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花落誰家?央視網 發布時間:2020年10月09日 13:37 央視網消息:瑞典皇家科學院7日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法國女科學家埃瑪紐埃勒
  • 2017年六項諾貝爾獎花落誰家?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 人民網訊 當地時間10月9日,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獎名單公布,至此2017年諾貝爾獎六大獎項終於揭曉完畢讓我們來看一下2017年諾貝爾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等多項大獎的結果到底花落誰家?2017諾貝爾獎名單完整版公布。   首次諾貝爾獎於1901年開始頒發,是根據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而設立的。其主要涵蓋諾貝爾在遺囑中設立的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以及和平獎5類獎項。
  • 諾貝爾化學獎,花落她和她
    CNN稱,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開發出能夠「改寫生命密碼」的CRISPR基因編輯工具的科學家。 2020年諾貝爾獎六大獎項,包括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物理獎、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經濟學獎,於10月5日至12日陸續揭曉。
  • 諾貝爾化學獎,花落她和她!
    CNN稱,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開發出能夠「改寫生命密碼」的CRISPR基因編輯工具的科學家。 2020年諾貝爾獎六大獎項,包括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物理獎、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經濟學獎,於10月5日至12日陸續揭曉。
  • 百年諾貝爾化學獎:97歲獲獎最勵志,獨享才是常態!今晚,諾貝爾化學獎花落誰家?
    小編整理歷屆化學獎的相關數據,帶你翻看百年諾貝爾化學獎。2019年諾貝爾獎化學獎授予三位科學家,美國化學家約翰·古德伊納夫(John Goodenough)、斯坦利·惠廷厄姆(Stanley Whittingham)以及日本化學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因在鋰電池發明道路上所做的奠基性貢獻,榮獲去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日本化學家吉野彰獲獎
    (圖片來源:日本《朝日新聞》網站) 人民網東京10月9日電 (孫璐 李沐航)當地時間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日本化學家吉野彰(71歲)、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機械工程系教授約翰·B·古迪納夫(97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化學教授M·斯坦利·威廷漢(77歲)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獲獎原因為對鋰離子電池所進行的開發
  • 本年度諾獎自然科學類只剩一項懸念:化學獎
    ——化學獎究竟「花落誰家」。根據諾貝爾的遺願,化學獎是頒給「做出最重要的化學發現或改進的人」。有意思的是,除了化學家外,物理學家、生物學家也頻頻出現在諾貝爾化學獎的榜單上,因此,化學獎也被稱作是「理科綜合獎」。數讀諾貝爾化學獎1901年至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共頒發過111次。
  • 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兩位女科學家!她們做了一把銳利的「剪刀」 分享...
    據諾貝爾獎官網最新消息,當地時間 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花落」法國生物化學家埃瑪紐埃爾·沙爾龐捷(EmmanuelleCharpentier)和美國化學家珍妮弗·杜德納(JenniferA。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兩位女科學家獲獎
    據諾貝爾獎官網最新消息,北京時間10月7日17時45分,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花落」法國生物化學家埃瑪紐埃爾·沙爾龐捷(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國化學家珍妮弗·杜德納
  •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會是誰?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宣布預示著諾貝爾獎季的正式到來,瞬間晝夜節律成為多家媒體頭天,評述者和解析者眾多,這裡不在贅述。那麼,明天的諾貝爾化學獎會花落誰家呢?相對於生理學或醫學獎,化學獎更不按照常理出牌,預測難度更大。
  • 今天,大家都在盼望一件事情的發生,諾貝爾文學獎花落誰家呢
    今天,大凡與文學沾點邊的人都在盼望一件事情的發生,即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將花落誰家。2020年10月8日19時,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揭開了神秘的面紗,正式揭曉,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的最新得主,獲獎理由是「因為她那無可辯駁的詩意般的聲音,用樸素的美使個人的存在變得普遍」。
  • 數字裡的諾貝爾化學獎
    自1901年設立諾貝爾獎以來,除了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8次停頒獎外,諾貝爾化學獎共頒發了109次,其中63次是由個人獨享,23次是由兩位獲獎者分享,23次則由3位科學家分享。因為英國生化學家弗雷德裡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曾於1958年和1980年兩次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所以,實際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共177人。
  • 東遼巾幗: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兩位女科學家獲獎
    據諾貝爾獎官網最新消息,北京時間10月7日17時45分,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花落」法國生物化學家埃瑪紐埃爾·沙爾龐捷(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國化學家珍妮弗·杜德納(Jennifer A.
  • 諾貝爾化學獎女科學家
    已經「119歲」的諾貝爾化學獎,也是一部記錄了在化學領域取得重大成果的科學家的編年史。自1901年以來,諾貝爾化學獎共頒發了111次。截至2019年,共有183人獲獎,其中只有5名女性。在眾多獲獎者中,有兩位「跨界高手」,分別是一百多年前的法國科學家居裡夫人和半個多世紀前的美國化學家萊納斯•鮑林。
  • 化學諾獎花落鋰離子電池 3名美英日科學家獲獎
    原標題: 化學諾獎花落鋰離子電池,3名美英日科學家獲獎  北京時間10月9日17時45分許,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John B. Goodenough, M. Stanley Whittingham and Akira Yoshino,以表彰他們在鋰離子電池領域的貢獻。
  • 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兩位女科學家!她們做了一把銳利的「剪刀」分享...
    隨著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和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出爐,有著「理科綜合獎」之稱的諾貝爾化學獎也重磅揭曉。據諾貝爾獎官網最新消息,當地時間 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花落」法國生物化學家埃瑪紐埃爾·沙爾龐捷(EmmanuelleCharpentier)和美國化學家珍妮弗·杜德納(JenniferA。
  • 【諾獎頒獎】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兩位女科學家獲獎
    據諾貝爾獎官網最新消息,北京時間10月7日17時45分,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花落」法國生物化學家埃瑪紐埃爾·沙爾龐捷(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國化學家珍妮弗·杜德納(Jennifer A.
  • 進化的力量:2018諾貝爾化學獎聚焦「蛋白質」
    ·赫希巴赫、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約翰·波拉尼同獲諾貝爾化學獎,以表彰他們應用交叉分子束實驗方法在反應動力學方面的研究成果。李遠哲1936年生於臺灣省新竹市,1974年加入美國國籍,1994年放棄美國國籍回到臺灣,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