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是以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1833-1896)的部分遺產(920萬美元)作為基金創立的,包括金質獎章、證書和獎金支票,授予世界各國在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和平以及經濟科學、地球環境等領域對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學者。
諾貝爾化學獎本屬「嫡傳正宗」,但有趣的是,在各項諾貝爾獎中,化學獎一直表現出「鶴立雞群」的「跨界」特質。
據統計,從1901年12月10日首次頒發諾貝爾獎到2019年間,總共頒發諾貝爾化學獎111次(其中有8年因為戰爭而未頒獎),其中卻有33次頒給生物學領域學者,12次頒給物理學領域學者,甚至還有1次頒給農學領域學者。
近六年來,化學獎就多次頒發給其他領域的科學家。
2014年頒給了在超解析度螢光顯微技術領域取得巨大成就的三位科學家,其中兩位是物理學家;
2015年頒給了三位在DNA修復機製做出突出貢獻的三位生物學家;
2017年頒給了在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做出突破貢獻的三位物理學家;
2018年頒給了實現酶的定向轉化,以及多肽和抗體的噬菌體展示技術的三位生物學家。
諾貝爾化學獎何以頻頻頒給「外人」,難道化學領域就挑不出對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學者了?疑似「張冠李戴」,揭示「貴圈真亂」?
類似於公司的優秀員工獎頒給了客戶張總,最佳創作獎花落後勤李大媽,總讓人始料不及,大跌眼鏡。難道 「諾獎」也被內幕和陰謀腐蝕?
其實不然。
之所以能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必然是取得了某項重大的成果,解決了世界面臨的某個重大難題的成果,而這就需要在理論上有突破,技術上有創新。清華姚期智院士曾在2008年北京諾獎論壇上說:「當不同學科、不同理論相互交叉相互結合的時候,同時一種新技術達到可用、達到成熟的時候,往往會出現理論上的突破和技術上的創新」。因此,學科內容交叉出成果是歷史的必然,也是自然科學發展繁榮的一種走向。
自然科學的進步離不開那些一不小心就跨了界的、綜合能力強的科學家的貢獻。
如今,「跨界」並不是個陌生的詞彙,各領域的跨界忙得不亦樂乎,從網絡到現實,從綜藝到商務,跨界歌手、跨界喜劇王、跨界營銷、跨界思維等等都是我們熟悉的跨界形式。那些通過跨界而在新領域取得成就的人,贏得了喝彩和粉絲,積攢了流量和口碑。
其實,「跨界」在科學界也很普遍,那些耳熟能詳的科學家,因在不同領域同時取得了矚目的成就,才讓我們驚嘆、敬佩,才在人類歷史上留下異彩紛呈的篇章。
例如臨危受命的跨界達人巴斯德
第一支狂犬疫苗注射
說起巴斯德,大家第一時間會想到狂犬病、巴氏消毒法和巴斯德研究院。
但其實巴斯德高中是學文科的,大學開始研究化學,並立志成為一名著名的化學家。因為喜歡酒,巴斯德在製酒時發現酒石酸的晶體會在醱酵過程中沉積,於是選擇酒石酸鹽作為研究對象,並在研究中提出了分子不對稱性理論,填補了當時化學結構理論的空白,開創了立體化學。
後來,他的一個學生的父親因為製酒的酒精變酸的問題來請教他,於是,他轉向了微生物的研究。這期間他發現了導致發酵的酵毒是一種生命,即我們現在所稱的微生物,並發明了培養基和巴氏滅菌法。後來,巴斯德又臨危受命,在一位老化學家的強烈請求下,接受了解決蠶病問題的任務,從此開始涉足傳染病領域,並在戰勝雞霍亂、炭疽病和狂犬病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
來源:嗶哩嗶哩網站
例如洞察偶然斬獲機遇的解剖學家伽伐尼
伽伐尼研究生物電
18世紀末,長期從事解剖作業的伽伐尼無意把一隻解剖的青蛙放在靜電機旁的桌上,一位助理用解剖刀去觸碰蛙腿時,發現蛙腿竟然突然收縮動了一下,與此同時,另一位助手發現旁邊的靜電機放出火花。兩位助手驚訝之餘,立馬將這個奇特未知的現象告訴了伽伐尼。
伽伐尼也很驚訝,立即重複了該實驗,發現結果一樣。博學多才的伽伐尼相信這其中一定有什麼奧秘,於是開始對這偶然發現的奇特現象進行深入研究。經過一系列的實驗研究,發現無論將解剖的青蛙放在電機旁,還是掛在鐵絲上,或放在真空中,青蛙只要與金屬相碰,就會因為產生電流而「詐屍」,這種電流來自青蛙自身,被稱為「生物電」。
伽伐尼由小事而發現生物電,為之後200年電池的出現與發展找到了撬動的支點。
來源:優酷網站
例如文理兼修的天才科學家們
愛因斯坦拉小提琴
科學大咖愛文藝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文理兼通的天才古今都有。
文藝復興時期的達文西在科學與藝術之間自由切換,《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等名作堪稱不朽,在物理方面發現液體壓力的概念,提出了連通器原理和慣性原理。愛因斯坦痴迷音樂,小提琴與科研共同陪伴他度過了充實而美妙的一生。
1902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羅斯的另一個身份是小說作家,他寫的愛情小說《奧莎雷的狂歡》,是當時美國十大暢銷小說之一。1950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伯特蘭·羅素其實是個數學家,他出過68種著作,寫作領域包羅萬象,從《數學原理》橫跨到《西方哲學史》。
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曾慶存,不僅是一名氣象專家,還是詩人院士,先後創作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逾千篇,出版了《風雨晴明》、《華夏鍾情》等文學著作。
還有最近火遍網絡的中科院半導體專業畢業的博導陳湧海當起了樂壇「仙葩」竇唯的新專輯吉它手。
陳湧海彈吉它
奇聞趣事那麼多,卓越的學者跨界去領個諾貝爾化學獎就無可厚非了,畢竟成果才是評選「諾獎」的不二標準,化學家們也得接受來自不同領域的挑戰,面臨被分蛋糕的現實。
跨界領獎之所以更能吸引著眼球,造成更大反響,是因為普通人當然地認為誰誰誰在自己領域內取得成績就是理所當然,而在陌生的領域有所突破就顯得難能可貴了。當然了,「界限」之內肯定還是要注重本研究領域的基礎積累,擁有一定的科研實力和影響力,加之敢於探索和創新,才能取得在「界限」之外的意想不到的成果,推動科學整體進步。
諾貝爾化學獎同其他諾貝爾獎一樣,都旨在推動科學特別是各領域學科取得更大的突破,不管是化學家,還是其他領域的專家,或者是普通人,只要能在化學領域做出突出貢獻,就有機會得到化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