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尊敬的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號考生,我本次說課的題目是《第二次工業革命》。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
根據這一教學理念,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本節課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教材是進行教學的評判憑據,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來源。因此,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了一定的分析。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部編版初中歷史九年級下冊第2單元第5課的內容。本課由「電的應用」「內燃機和新的交通工具」和「化學工業和新材料」三個子目構成。主要講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的原因、電力、內燃機的應用和化學工業的發展等方面的內容。第二次工業革命加速了資本主義國家生產力的發展,推動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更加劇了資本主義國家對外殖民侵略的步伐,因此對整個世界的發展進程都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二、說學情
一堂成功的的課不僅要熟悉教材,還需要我們充分的了解學生的特點。我所面對學生的是九年級的學生,他們經過兩年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歷史知識積累,求知慾強,形象思維活躍,對於直觀的事物易於接受,但九年級才剛剛開始接觸世界史,無法形成完整的世界史知識架構,時空觀念薄弱,因此,更需要我加以引導,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形成時空觀念和整體意識。
三、說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是制定教學目標的出發點和依據,根據新課標對本課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的原因,識記第二次工業革命在電力、內燃機和化工等方面的成就並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就加以區分,分析並理解其特點和影響。
【過程與方法】
通過史料分析和小組討論,分析和理解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和特點,提高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的分析,正確理解科技的發展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是:
【重點】
識記第二次工業革命在電力、內燃機和化工等方面的成就並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就加以區分。
【難點】
分析並理解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和影響。
五、說教學方法
託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教學方法的選擇。
在本課,我主要採取的教學方法有角色扮演法、史料教學法和小組討論法等。
六、說教學過程
接下來,我具體談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的重點。
環節一:導入新課
精心設計的導入無疑是一堂課成功的第一步,它可以引人入勝,讓學生興趣盎然的投入到學習中去,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此,我設計了生活實例導入。我會在請學生思考如果要選取假期出行的交通工具,會選擇什麼,請學生回答。學生會結合日常生活回答飛機、火車、自駕汽車等。在學生回答之後我繼續提問:「那麼大家知道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交通工具例如飛機、汽車是在什麼時候發明的麼?這些發明又與什麼大事件相關呢?」引發學生思考,進而導入新課。
假期旅遊是中學生非常熟悉的事件,用旅遊出行乘坐的交通工具引入新課,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可以引導學生將生活中的事情與歷史事件相聯繫。
【設計意圖】經驗導入從學生生活實際切入,可以將學生的注意力迅速的由課下引入到課上,同時可以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新課的講授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
過渡:因為本節課的知識脈絡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背景,在電力、內燃機和化工等方面的成就以及影響,所以授課時我也會以這樣的思路進行講解。
環節二:新課教學
1.背景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背景比較明確,而且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學生對分析生產力變革的原因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
因此我將採取史料分析和談話法相結合的方式。結合導入的問題,在學生明確這些與第二次工業革命相關時進一步進行設疑:那麼第二次工業革命為什麼會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呢?在大屏幕上出示的有關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資本主義各國經濟增長圖和各國科學技術的研究報導,請學生結合史料和課本進行分析和思考,了解其背景。
2.表現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就主要集中在電力的發明及其應用、內燃機的發明及其應用和化工產業等。這一部分多為識記性內容,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加深記憶,我採取了角色扮演和小組合作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講解。
首先,先請學生結合課本分析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學生可根據課本得出是電的應用、內燃機及其應用和化工產業。之後我繼續設疑:「假如你們是當時的新聞記者,面對這些改變世界的發明創造,你們會如何進行報導呢?」為了課堂學習更加高效,我會將全班分為三大新聞組,每一組負責跟進一種表現。
之後請學生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根據大屏幕上出示的有關理論、具體發明的國家、人物、成就等表格進行討論和分析,五分鐘後請代表進行歸納。
從而幫助學生明確電磁感應現象的出現、發電機的產生和電燈、電話、電報等發明的運用;內燃機的發明、汽車的生產和普及,包括生活中常見的塑料、炸藥、石油化工等部門的具體成就。
由於內容較多,為幫助學生更加牢固的掌握,並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明成就區分開來,我會在此基礎上進行一個「大家來找茬」的活動。
通過在大屏幕上出示第一與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重要發明創造和人物、國別等對應錯誤的漫畫、小故事等,請學生來找錯誤,以這樣的活動加深對基本內容的記憶。
3.特點及影響
這一部分是本節課的難點,也需要在充分掌握第二次工業革命成就的基礎上才能夠完整理解和掌握,我採取了史料分析和引導性探究的方式進行,幫助學生由淺入深的理解其影響。
在學生掌握第二次工業革命成就的基礎之上進行提問:這些成就的出現和應用得益於什麼?這些發明集中在什麼領域?有怎樣的特點?對當時和世界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請學生結合大屏幕上出示的法拉第電磁感應現象的相關科普、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各國的工業生產比重和增長圖以及殖民擴張示意圖,以同桌兩人為一組進行分析。
提問學生後我進行總結,幫助學生明確科學研究與生產緊密結合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科學技術的運用推動了電力、內燃機、石油化工等重工業的發展,推動了生產力的極大提高,生產速度和規模的擴大也加速了壟斷組織的出現和發展,加劇了帝國主義國家對外的侵略擴張。
【設計意圖】在新課講授中,我主要採用了談話法、史料分析及小組討論法,通過豐富的教學方法即教學手段的應用,可以更好的落實新課改「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理念,同時增強團隊協作的意識,提高歸納總結和概括的能力。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
課堂小結的目的是強化認識,鞏固知識,把課堂傳授的知識儘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知識。因此在小結環節我採用了師生共同總結本課知識內容的方式來加深同學們對本課知識的認識與理解。
2.作業
為幫助學生拓寬知識層面,我設置了開放性作業:請學生課下搜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其他成就。
【設計意圖】這樣的小結,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識體系,進一步的理解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史實。開放性的作業,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同時培養其「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史學素養。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設計以直觀、簡潔為原則,以下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時政熱點即可查看時事政治熱點匯總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