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位出家師父的般若文字說道:「一個人修得好不好,不要說他出家幾年做什麼,就是你接觸他,有沒感覺到那種親切,就好像接觸到佛陀一樣,接觸你就像接觸觀世音菩薩一樣。」相信每個學佛的人都有相似感觸,一個修行的人,有成就了,當然不分他年紀,不分他在家還是出家。所以本文大茶經就來分享看一個人修行好不好,可以看這三點,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感觸?哪三點呢
第一點:親切而莊嚴
每個人的氣場不同,冥冥之中似乎有一種人,你對眼相看,似乎彼此相識,但又無從說起。這種親切感,不僅僅是修行人,即使是在生活中,也常遇到。我們可以稱為他是彼此有緣的人。看起來很親切,莊嚴的形象,只有自己心理清楚。但是他的一個微笑,或他臉上的表露出來的情緒,沒有惡念,只有歡喜。
第二點:氣場與磁場
磁場與氣場聽起來似乎有差異,似乎氣場要比磁場力要強勢許多。其實人的磁場的強弱與身體的強弱,道德的高下有關;而氣場是一個人內在涵養,氣質擔當,文化修養等內在人格魅力的外在體現。是一種能量場,是一種精神力量的引領,震懾與統治,和金錢,權勢等無關。
有些人的氣場完全是一種震懾與統治的表象,而一般修行的人他不僅有氣場,而且還有很強的磁場力,就像磁鐵一樣,有一種莫名感觸吸引著你。他的氣場不是震懾表象,而是一種莊嚴;他的磁場給你帶來了歡喜,不會有給你的心靈帶來排斥,只如有磁鐵一般的吸引著你。
第三點:慈悲而莊嚴
佛教文化的大乘經典裡有描述到佛陀,具足圓滿的慈悲與智慧,「身色金光淨無垢,目入清淨紺琉璃,吉祥威德名稱尊,大悲慧日除眾暗。」一個修行、德行高的修行人,他的耳目透出來的是一種清澈有光,與他的莊嚴的臉龐透出來的是一種慈祥和睦,如大乘經典說的吉祥威德感,眼望就能感受到他的慈悲與莊嚴。
所以看一個人的修行好不好,可以從以上三點做參考。當然,佛陀在經典中告訴我們,不要有分別心,但我們凡夫總是有種種的取捨之心,未得清淨,所以我們還在生活修行的路上。佛教就是一種佛學教育,一種開啟智慧的嚮導。佛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德相。」我們見到修行人,偶會有分別心,但萬萬不可有打妄言,來評價他人的過失。人與人之間,有種種的因緣而生,只要我們懂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依教行事,相信因緣到了,身邊處處是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