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個工作組,兩周時間,行程遍布齊魯大地。
為了幫助歌爾解決招工難題,3月2日,以濰坊市、區兩級政府公職人員為主力的12路工作小組,啟程奔赴聊城、淄博、東營、濟寧、臨沂等地市以及濰坊各縣市區。
白天,聽到他們嘴裡無數遍重複著「歌爾」,進山、跨河,下村、入戶;晚上,工作群裡「聊城進展順利、臨沂方面……昌樂今天……」匯報進展的聲音此起彼伏。聽著聽著,像是動聽的歌兒。
時間過半,我們以三篇招工日記,窺見他們這15天短「歌」之旅,以及他們的所見、所感、所獲。
濰坊昌樂 3月3日 星期二 陰
老廣播員「喊麥」 要的就是這個味兒
今天是來昌樂招工的第二天。
早上開車來的路上,我和董斌說,昨天咱就招到了一個員工,比預期是少點,要是第一天能有十個報名的就好了。董斌說,總比沒有好,萬事開頭難,咱繼續加油。
上午,我們走了昌樂朱劉街道的魏家莊和朱劉東兩個社區,社區工作人員對我們很熱情,董斌把招工單頁拿出來,我正準備向魏家莊社區大姐介紹介紹歌爾,就被打斷了。
「不用你說,高新區的歌爾我們都知道,有名兒的大企業呢!」這真是讓我覺得最動聽、溫暖又感動的一句話,真好啊!
我眼看著社區工作人員立刻拿起手機把歌爾招工宣傳單頁拍照,傳到了社區居民群、蔬菜瓜果團購群……
互留聯繫方式後,我們馬上奔赴朱劉東社區,說明來意後,社區書記說趕緊把大喇叭啟動起來,播報招工信息。
我一想,剛才在魏家莊社區,招工廣播用的是提前錄製好的播報內容,當地老百姓可能不愛聽、不仔細聽,看來招工「戰術」要調整了。
我和書記說,咱現場播吧,平時村裡都是誰喊大喇叭?
社區書記趕忙把「老廣播員」劉津樂找來。今年70歲的劉大爺在社區喊了三十多年的大喇叭,他嗓門大、語速慢、中氣足、方言正宗,一直為村裡「津津樂道」。
「餵、餵……」
「老少爺們注意了,歌爾招工,萬人大企業,環境好,待遇優,工資在4500以上……」
大喇叭裡傳出有力的「喊麥」聲,頃刻就傳遍朱劉東社區裡每家每戶、各個角落,街道上有零零星星的居民路過,紛紛側著耳朵聽廣播裡的內容。
當時,我和董斌就站在街上,別提有多恣了。對嘛!大喇叭這麼一響,劉大爺這麼一吆喝,這個「廣告」才地道!
招工不僅考驗體力,還考驗腦力。找到當地老百姓喜歡、容易接受的方式才能事半功倍。
今天,還有值得開心的事。下午我接到了昌樂人力資源中心王國好的電話,他說幫我們聯繫到了江西南昌人力資源中心,看看能不能再從外圍注入新員工,多方爭取資源。
掛了電話,我非常感動,那種說多少句謝謝也表達不出的感動。我和王科長昨天是第一次見面,沒想到他對招工這件事這麼重視。
董斌開玩笑說,「王國好,名好人更好」。一點沒錯!
(陳先偉 濰坊光電產業園服務中心光電部副部長)
淄博周村 3月11日 星期三 晴
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 這一切都是春天該有的樣子
藍天白雲,和煦的風,舒適的溫度……今天的天氣非常好,看樣子春天真的來了。
這是我們招工的第十天,也是在淄博的最後一天。淄博8個縣市區,76個街道的招工工作全部結束。
收穫很多,感慨很多。記得第一次去張店,就吃了「閉門羹」,因為疫情防控需求,我們被拒之門外,那一刻有點無奈。
一路走來,疲憊、困頓在所難免,然而,兄弟幾人為同一個目標前行的腳步絲毫沒有猶豫。
連吃幾天泡麵後,有一天中午,突然發現街上有家水餃店開門營業了,我們趕緊進去要了幾斤水餃,帶回車裡吃。
天暖了、柳綠了、店開了、人多了,這都是多麼平淡而又久違的幸福畫面。一路上,所見所聞,皆是生機勃勃的春天帶給人們的希望和力量。
記得去周村人社局就業辦,我拜託韓主任幫我們招工,他說,為企業招工就是我們人社部門的責任,不管是當地的企業還是外地的企業。那一刻很感動。
記得從手機上看到歌爾包專列接返崗員工「回家」,從佳木斯出發,沿途18個城市,660名員工,那一刻很自豪。
記得每次中午吃飯,歌爾的司機師傅,總搶著給我泡麵,倒水,這次出來,大家同吃同住同行,早就成了無話不談的兄弟,感覺真好,政府和企業就應該是這樣。
……
回想起這十天,點點滴滴,耳邊似乎又傳來了一聲聲「您好」,腦海裡浮現出你們一個接著一個揮手告別的畫面。
其實,招工路上我們並不孤單,後方有政府,企業的支持,前方有像韓主任、社區工作人員的積極配合,很多人與我們一起並肩作戰!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為了保障復工安全,公司從員工的居家隔離到出行、食宿、工作等方方面面,為員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環境。當部分省外、市外的老員工無法及時返崗,與公司快速恢復大規模交付產能形成矛盾時,企業全面升級招工激勵政策,並在政府的幫助下開通「復工專列」。
我想,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這一切都是春天該有的樣子!
明天,我們即將奔赴東營,期待……
(譚曉峰 濰坊光電產業園服務中心 孵化部部長)
青島萊西 3月9日 星期一 晴
那些令人驚喜的「自選動作」
今天從手機裡刷到一條振奮人心的消息:濰坊44例新冠肺炎患者全部治癒出院,企業、商場等也逐步復工復產。
不知不覺,我們「日照專班」出來幫助歌爾招工已經第8天了。時間過半,離既定目標還有683人。
奔跑在路上,幾乎是我們的工作常態。粗略估計,從出門到現在,汽車已經跑了近2000公裡。
除了歌爾的招工宣傳單頁,我們還隨身攜帶一件「錦囊」,那就是《關於為歌爾股份有限公司招工提供必要幫助的函》,上面介紹說:歌爾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單項冠軍示範企業,年營業收入超過350億元。
出來這幾天,我們發現,歌爾在這幾個沿海城市中知名度很高,這非常有利於我們工作的開展。我們的宣傳重心主要在於歌爾工資待遇好、發放及時、發展前景廣闊,是一家值得入職的公司。
從青島平度,到煙臺萊西,今天我們一路輾轉了兩個地方。每到一地,我們先與當地人才交流中心接洽,隨後,深入到幾個鄉鎮、村,動用當地一切可以想到的途徑對歌爾進行宣傳推介。
說實話,離開濰坊這個大後方,到幾乎陌生的其他地市開展工作,一開始我們是毫無頭緒的。但我們心裡有著明確的目標,那就是早日完成任務,實現企業與求職者的雙贏。
今天運氣很好。我們路過一個小型蘋果批發市場,「見縫插針」進行了宣傳。在溝通交流中,其中一位貨車司機恰巧也幹過招工宣傳,他的家鄉山西有很多人想出來工作,他可以幫忙推薦去歌爾工作。意外的收穫讓我們一掃疲憊,平添幾分喜悅。
這件事也讓我們進一步思考:我們想要的目標人群究竟在哪兒?他們可能是即將畢業的學生,可能是因為疫情剛剛失業的中年人,也可能是一些沒找到合適工作的人……
所以,除了「規定動作」外,我們也增加了一些「自選動作」,主動進超市、進派出所、進集市,全方位展開宣傳,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離開萊西,我們就要趕赴下一站:煙臺市政府。在路上,我們簡單梳理了一下,今天一共招到43人。這得益於歌爾本身的「硬核」實力,也離不開我們每一位「專班」成員的努力。
還有一件值得記錄的小事。在連續吃了7天泡麵以後,我們今天碰巧遇到一家包子鋪,吃到了久違的包子。
時間很緊張,我們還要努力往前趕。希望我們早日實現目標,為歌爾的復工復產加油助力,然後回家,吃上一頓熱氣騰騰的餃子。
(楊軍 高新區公共就業與人才服務中心科員)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宋學寶 張蓓 通訊員 裴悅廷 尹婷婷 馮玉誠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