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藏後凋節,歲有大寒知
1月20日,太陽到達黃經300°,我們迎來了今年的最後一個節氣——大寒。大寒是中國大部分地區一年中的最冷時期,「舊雪未及消,新雪又擁戶」,在一片冰天雪地、天寒地凍中,春天的腳步也越來越近了。
「寒」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深深的烙印,古人再忙見面時也要打個招呼,問候幾句。這種禮節就叫「寒暄」,而且這個詞到現在還有人在用。儘管寒暄內容可以多樣,不一定都是天氣,但問候語為什麼叫寒暄,是有著深刻的氣象原因和文化背景的。
我國屬季風氣候,冬季從北半球寒極西伯利亞頻頻南下的冬季風冷空氣,使我國冬季同緯最冷。例如,最近幾十年中,北京1月平均氣溫約零下3~4℃之間,而同緯圈平均高達零上5.5℃。到了夏季,夏季風從南方來,又因陸地比熱小易於升溫,大陸性氣候又使我國成為同緯度上比較熱的國家。冬冷夏熱,這是形成「寒暄」的一個基礎原因。但實際上形成寒暄的主要原因還是逐日之間的寒暖變化特別劇烈(特別是冬季)。因為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會談起天氣,進行問候。
不過,既然「寒暄」中寒在先,說明其中主要矛盾是寒,那麼,究竟我國「寒」到什麼程度呢?
古人生活處處都有「寒」
先說人。古代稱貧苦窮人為「寒人」「寒小「寒民」,稱窮讀書人為「寒士」「寒生」「寒儒」。稱貧窮而有才華的讀書人為「寒俊(畯)」「寒雋」。
寒士既家境多卑庶貧寒,因此便稱出身「寒門」「寒族」。 此外,「寒賤」「寒素」「寒微」等也都是指出身門第低下的意思。
不過,「寒」字有時則是用作謙稱。例如,「寒舍」「寒邸」常作為自己家(府)的謙稱;「寒荊」是對自己妻子的謙稱。並非這些個家真的很窮。「十年寒窗」的意思是古人長期日夜在窗下攻讀。可見寒窗下讀書的也不一定都是窮苦人,只是說攻讀艱苦而已。既然窗是寒的,那麼燈自然也是寒的了,故有「寒燈青熒」。
寒自然也滲透到古人日常生活之中。例如,古代禦寒的衣物叫寒衣、寒具;家裡搗衣服的石叫「寒砧」;粗劣的飯食叫「寒齋薄飯」;不加熱的食品(如乾果、水果)叫寒饈;吃做好已涼的飯食叫「寒食」;早晨冷得不想起床叫「寒戀重衾」,等等。
「寒士」「寒人」家境貧寒,難免出現貧困窘態,古人稱之為「寒酸」「寒窘」「寒磣」例如「寒酸氣」、「寒酸相」。「寒磣」除了指因窮而衣著破舊難看外,也可作動詞用,例如「寒磣了他一頓」。
實際上,「寒」對我國古文化影響還遠不止此。比如,害怕叫「心驚膽寒」「寒心」,灰心叫「心如寒灰」;人剛死不久叫「屍骨未寒」,死者稱「寒骨」。《五朝名臣言行錄》卷七中還有:「軍中有一韓(姓),西賊聞之心骨寒。」可見,寒對中國古人的影響,可稱「刻骨銘心」。
實際上,最有意思的,就是本文開始時說的,古人見面問候起居的客套話叫「寒暄」「寒溫」,也就是「噓寒問暖」的意思。因為「暄」就是溫暖。不過,我們如果認為寒暄只是一般的客套而已,那就錯了,因為「不遑寒暄」只是事情緊急時才可以。如果一般情況下不先進行寒暄,會被認為不禮貌,有時後果會很嚴重。
例如《舊五代史·錢鏐傳》中,「明宗即位之初,安重海用(管)事,鏐嘗與重海書云:『吳越國王致書於某官執事』,不敘暄涼(寒暄),重海怒其無禮。」後來還藉故削去了錢鏐的吳越(地方)國王等稱號。可見古人對寒暄之重視。
「寒暄」不僅有寒,還有暄
原來,中國之寒,如前所說,乃是西伯利亞冷空氣頻頻南下的結果。西伯利亞是北半球的「寒極」,所以才使我國成為世界同緯最冷。西伯利亞冷空氣在天氣圖上表現為一個冷氣團南下。但冷氣團不是孤立的,在天氣圖上常常是更大的天氣系統——氣旋的一部分。氣旋主要由一對冷暖氣團組成,大體冷氣團在西,暖氣團在東。這種溫帶氣旋不斷地逆時針旋轉並同時從西向東移動。
冷暖氣團之間的分界線,叫冷鋒。冷鋒過後,當地從暖氣團進入冷氣團,風向由南風轉為北風。這就是諺語「南風颳到底,北風來還禮」的原因所在。因此,冷鋒後會發生劇烈降溫。
例如,2020年1月7日,浙江寧波還處在暖空氣裡,最高氣溫23℃,而冷鋒過去,9日最高氣溫只有8℃,中央氣象臺8日19時30分的天氣預報中說,「寧波8日中午時分,在40分鐘內降溫高達10℃。」這樣的劇烈天氣變化,叫人見面時怎能不「寒暄」?
所以,暄的原因,在於冷空氣之前的暖空氣。而我國位於中低緯度,南方氣流來自熱帶,氣溫自是較高。因此我國特別是冬季,天氣的寒暄變化也是世界最強烈的。這也就是西伯利亞等北方寒帶地區,雖然氣溫可以比我國低得多,但卻不能誕生「寒暄」的原因所在。
大寒帶著一股濃濃的年味兒來了,今天你有沒有打年糕、大掃除、辦年貨?
來源:科普時報
作者: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林之光
編輯:毛夢囡
審核:王飛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公眾號ID:kepu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