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發現:40億年前地球形成初期還是一個大火球,到處都是巖漿

2020-12-05 井裡看星星

地球是怎麼誕生的,從天文學出現就一直被討論到了現在。

目前有幾套具有說服力的說辭來表述地球的形成。

但是確切的形成原因卻沒人敢確定。

最近NASA論壇內出現了一種新的理論「太陽形成時的殘留物質構成了地球的內核」

不僅是地球,金星和水星也是太陽的殘留物質形成的。

而太陽系其他行星則是被太陽捕獲的銀河系中的流浪行星。

古地球

既然說地球是太陽的殘留物質形成的,那麼就要說說太陽的形成。

目前最具說服力的就是,銀河系中一大片分子星雲中某個點發生了坍縮,繼而聚集了許多周圍的暴躁能量的物質,也聚集了這片星雲中的許多氫元素。

當然在太陽形成的時候,爆炸和融合一併發生著,許多被炸出來的較大的物質就被太陽本身的引力所吸引,從而圍繞太陽轉。

這個假說也可以解釋月球的由來,因為天文學家分析,月球表面巖石成分與地球的並不是全部相同的,所以,太陽殘留物的假說就可以成立。月球是太陽形成時被分離的,然後地球當時已經具備一定的引力,將月球捕獲了。

當時的太陽比現在體積小,但是密度大,表面能量噴發非常狂暴。以至於地球,金星,水星,都被太陽烤成了大火球,而且,在地球的內核被太陽分離出來時本身就是一個發生著氫原子核聚變的內核,其表面與太陽有著相同的核聚變反應。

古地球

而後的幾十萬年中,太陽逐漸成型,周圍被太陽融合後噴射出去的物質密集的撞擊著太陽周圍的行星,慢慢的地球內核被這些物質給圍起來,形成了陸地,和大陸板塊。

雖然說形成了最原始的地球,但是當時的地球內核相比現在是非常暴躁的,而且將地球內核包圍的並不是很嚴實。所以,很多物質被內核給融化,變成了大面積的巖漿,引力也提升到了一個恐怖的程度,這個時候地球離太陽還是非常近的。

在地球的內核被撞擊和擠壓後,密度變大,引力變大,這個時候內核能量成倍的被釋放,地球完全成為了一個大火球。地表高溫,內核高密度。而太陽也處於這個階段。

在一段時間內,太陽和地球度過了這個暴躁的時期,地球和太陽引力都降了下來,慢慢趨於平衡。

在這段時期內,地球的板塊被整合到了相對穩定的位置,而與太陽的距離也由於引力的變化而邊的遠了一些。

太陽穩定下來了,地球也就安靜了許多,雖然古地球時期還是有很多火山活動,但是相比剛開始擠壓內核的時候少多了。

地球

就這樣,地球上的火山和地殼板塊活動逐漸減少,溫度也剛好,這個時候就出現了植物,並且開始形成大氣層。

緊接著就有了最原始的生命,說白了,地球生物的出現還是要感謝太陽。

相關焦點

  • 地球內部為什麼是巖漿?難道以前是一個大火球?看完就明白了
    地球內部為什麼是巖漿?難道以前是一個大火球?看完就明白了地球內部的巖漿,是因為地心的高溫形成的,但這並不代表地球以前就是一個大火球,要知道地球上面水的面積佔了四分之三,陸地的面積只有四分之一而已,其實產生這樣的情況是另有原因。
  • 45億年前地球的自轉,有助於形成熔融巖漿海洋!
    同樣的撞擊也把新形成的地球整個表面變成了熔巖海洋。現在,新研究發現,地球的快速自轉可能已經影響了這片熔融海洋的冷卻方式。新研究發現,地球自轉速度可能影響了矽酸鹽礦物在巖漿海洋凝固時結晶和沉澱的位置。這些過程都開始於45億年前,在地球形成後不久,一個火星大小的行星撞上了這個新生行星。撞擊產生的碎片形成了月球,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的熱量,地球表面變成了幾千英裡深的巖漿海洋。了解巖漿海洋的樣子真的很重要,隨著滾燙的巖漿逐漸冷卻,它為接下來的地質學研究奠定了基礎,包括板塊構造和地球現代分層的幔殼結構。有一件事沒有很多研究人員考慮過,那就是地球自轉會如何影響冷卻。
  • 地球在誕生的最初五億年是浸在巖漿裡的?這個觀點很可能錯了
    導語:教科書中說,地球在誕生的最初五億年是浸在巖漿裡的,這個觀點很可能錯了。地表冷卻的速率可能比科學家所認為的還要快,因此,海洋、初始大陸以及生命的搖籃,可能都是在更早之前形成。45億年前,地球處於剛形成的嬰兒時期,像一顆微弱黯淡的星星散發著光與熱,熾熱且呈橘黃色的巖漿海翻攪著地球表面,激起的巖漿不斷和巨大的巖石衝撞,這些巖石有的像小行星一樣大,環繞著也剛形成不久的太陽。這些碰撞的平均速度約是聲速的75倍,每次的碰撞都使地表燒焦,也使接觸面破碎、熔融,甚至讓地表裡的成分瞬間蒸發。
  • 32億年前地球長啥樣 到處是水沒一片大陸
    32億年前地球長啥樣 到處是水沒一片大陸 2020-03-06 10:22:29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劉霞 | 字號:A+ | A- 32億年的地球長啥樣?
  • 地球曾或被巖漿海洋覆蓋,月球是行星撞擊地球一部分巖漿形成的?
    根據科學報告顯示,似乎科學家們已經找到了月球形成的可能性原因,在一個名叫LA-VA LAND 的研究中聲稱,一個曾經覆蓋我們地球的巨大巖漿海洋,它可能在月球的誕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項激動人心的研究表明,地球曾被熔巖海洋覆蓋,它看起來與美國宇航局(NASA)在2012年發現的系外行星UCF-1.01類似。
  • 地球形成之初,冥古宙時期與地球生命起源的關聯
    地球領域的研究一直都是很多科學研究者不斷探索的主要領域,在對地球進行不斷的檢測與推算,我們可以得知地球大約在46億年前開始形成的,那個時候在這個龐大星體上面存在著炙熱的環境,最初是一個炙熱的巖漿球,這樣的一個火熱的巖漿球慢慢的發生冷卻,並且慢慢的發生固化,整個過程大概需要1億年。
  • 研究表明:30億年前的地球到處是水 根本沒有大陸
    研究表明:30億年前的地球到處是水 根本沒有大陸 2020-03-04 09:27:36 來源:參考消息網  |  作者:佚名在今天位於澳大利亞西北部內陸的一片古老海床中,他們發現了有關這個古老水世界的線索。大約45億年前,塵埃和太空巖石之間的高速碰撞形成了我們這個星球的雛形:一個沸騰的熔巖球,深達數千英裡。地球在旋轉過程中冷卻下來;最終,經過長時間,冷卻的巖漿形成了地殼中的第一種礦物晶體。當地球是一個熾熱的巖漿海洋時,水汽和氣體進入大氣中。
  • 宇宙大爆炸後,最初期形成的黑洞還是恆星?
    大爆炸後3億年,宇宙在「黑暗時代」裡形成了第一代恆星、星系、黑洞。計算機模擬可以向我們展示宇宙在這一時期中充滿疑問和遐想的波瀾壯闊的過程。我們的宇宙始於130多億年前的「大爆炸」。大爆炸之後的數億年裡,恆星、星系等發光的天體尚不存在,這個時期被稱為宇宙的「黑暗時代」。
  • 地球上最古老,36.7億年前的巖石鼻祖,女媧補天的見證
    古巖之所以存在近37億年都沒有被風雨侵蝕、空氣風化,就因為它的細密和堅硬。47億年前形成時,是一個熾熱的、巖漿翻滾的星球,經過9億年降溫後巖漿逐漸冷卻,在38億年前形成了最早的巖石,那時地質活動依然劇烈、火山遍布、巖漿四溢,天空中瀰漫著氫氣和氦氣,那時沒有形成成片的大陸,更沒有任何生命存在。
  • 22億年前的小行星解凍了冰封的地球,或潛藏著生命起源之謎?
    近日,科學家確定了澳大利亞的雅拉布巴隕石坑(Yarrabubba)為22億年前,一個小行星撞擊地球時留下的。這個隕石坑比科學家發現的20億年前,最古老的隕石坑——南非弗裡德堡隕石坑,還早了2億年。這次隕石坑的發現,很有可能解開地球如何在最可怕時期,重新綻放,生命得以倖存的謎團。
  • 地球曾有一個完美球殼,後來卻到處裂縫,究竟是什麼原因?
    簡言之,地球表面不是我們想像中那麼完美,而是由六塊到處都是裂縫,不斷向外噴發巖漿的千瘡百孔的破爛板塊縫補而成。如果把上億年的時間縮短為一天,我們就可看到地球是個地核熱量不斷外洩,巖漿四處亂竄,把幾大板塊擠來擠去,在球體表面到處遊走的恐怖「煉獄」。以前科學界認為,大陸地殼第一次形成的模型通常有兩種,一種是涉及現代板塊特徵的構造模型,地球形成後就馬上開始了板塊構造。
  • 水星曾是一顆"大火球" 表面遍布炙熱巖漿流
    水星曾是一顆"大火球" 表面遍布炙熱巖漿流   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通過對水星巖石化學成分分析的過程中發現這顆星球過去可能擁有一片巨大的巖漿海洋,時間點處於45億年前,這項新的研究任務由「信使」號探測器完成,旨在分析水星表面、空間環境以及行星化學物質組成等
  • 研究發現32億年前地球板塊運動的證據
    大部分學者認為地球板塊的運動最早開始於28億年前,一份新研究找到了一個板塊在32億年前活動的證據,比科學家之前所知的又早了4億年。「這是把地球上最早的地殼板塊活動又往前推的一項證據。根據我們的發現,看起來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就有地殼板塊的活動了,也說明即使是早期的地球,和今天的地球也有很多相似之處,超乎很多人的想像。」研究者之一哈佛大學的布倫納(Alec Brenner)說。研究者發現的證據是位於西澳的皮爾巴拉克拉通(Pilbara Craton)板塊。這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地殼板塊之一,上面存有地球上最早的一些生物的化石。
  • 40億年前的地球什麼樣?來看看這張圖
    40億年前的地球什麼樣?昨天晚上美國宇航局的官方微博發布了一張圖片,可以看到照片顯示的40億年前的冥古代 (Hadean),和我們平時所想像的到處是火山噴發巖漿橫流不同,那時的地球竟然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冥古宙是最早的一個地質年代,舊稱冥古代,有四個代,分別是隱生代、原生代、酒神代和早雨海代。開始時間定義為地球形成時。
  • 新模型表示月球可能是地球巖漿噴入太空時形成的!
    地球在45億年前形成,之前的研究表明月球在很短的時間後才出現。在過去的三十年裡,對月球起源的普遍解釋是,月球是由兩顆原行星碰撞而成的,也就是兩個世界的雛形。其中一顆是新生的地球,另一顆是火星大小的巖石,名叫提亞(Theia),希臘神話中以月亮之母的名字命名,然後月球從撞擊的碎片中合併誕生。
  • 地球的漫長形成過程是什麼樣子?帶你體驗一回「人間煉獄」的感覺
    浩瀚的宇宙中,行星和恆星是普遍存在的兩種天體,它們看上去有很大的不同,恆星像一個燃燒的火球,有著巨大的質量和引力,行星圍繞它運動。可事實上,不管是行星和恆星,它們都是宇宙的天體,它們的漫長形成過程都有許多的相似之外。
  • 地球簡史1:或許地球曾經有一顆姊妹星,促使月球誕生
    冥古宙46億年前,地球軌道附近布滿小行星與塵埃。在相互碰撞以及萬有引力的作用下,一顆比較大的天體在眾多小行星中脫穎而出,這就是地球的雛形。關於月球誕生比較靠譜的說法是源於一次大碰撞。在地球形成之初,位於地球公轉軌道附近,可能還有一顆火星大小的姊妹行星幾乎同時形成。這顆行星與原始地球的碰撞最終形成了如今的「地月系統」。撞擊過程中,姊妹星較重的核心部分與地球融合,而姊妹星較輕的地幔、地殼部分就形成了月球。
  • 40億年前,地球和金星是「地獄模式」,為何只有地球變宜居?
    現代科學研究認為,大約46億年前,地球從太陽的星雲殘骸中誕生,那麼,地球是一開始就是一顆宜居星球,還是後來逐漸變成這個樣子的呢?根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最新的一篇報導,近日,來自瑞士的科學家通過研究指出,在地球誕生早期,地球曾經和金星一樣,大氣中充滿有毒氣體,是一顆擁有「地獄模式」的星球,不過後來伴隨著地球演化,地球又逐漸開始好轉了。
  • 地球的形成和演化過程,誕生之初!
    地球並不是憑空而來,萬物的形成總需要一個過程,地球也不例外。下面就跟奎哥一起來看看地球的形成與演化過程吧。在宇宙之中,並不是空無一物,而是布滿了氣體和塵埃的混合物,這些不發光的星際塵雲, 就是形成恆星的基本材料.
  • NASA:月球或因45億年前地球與另一顆行星碰撞而形成
    據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9月22日報導,一項對阿波羅任務帶回的月球巖石的研究支持了月球的形成可能是在約45億年前因另一顆行星與地球發生碰撞後導致的這一假說。來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休斯敦太空中心的天體材料研究與探索性科學研究處的西蒙和同事託尼·加爾加諾領導了這項研究,並將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月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