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稱Facebook開源是為了建生態系統對抗谷歌

2021-01-20 搜狐網

  【搜狐IT消息】北京時間4月8日消息,針對Facebook開源數據中心這一舉措,國外媒體發表評論文章分析了其動機。文章稱,Facebook一方面是為了兌現其承諾,另一方面是希望通過開源建立一個大的生態系統,藉助合作夥伴的力量縮小其與Google在數據中心技術方面的差距。

  以下為評論原文:

  Facebook與Google之間在頂級技術人才和廣告收入之外又拉開了一條全新戰線。這家社交網絡服務公司如今不再只是挖走Google的工程師,更是準備像Google對待旗下Android系統的方式一樣¬。Anroid採取開源的形式,促進由程式設計師和工程師組成的生態系統成長,進而從中獲取更多的靈感和技術,增加自身的廣告業務盈利。Facebook發表的這一公告不僅僅是作為其承諾開放的一部分,還出於很多其他的原因。很多人可能無法理解但卻又相當重要的一點原因是,Facebook和Google都是硬體公司,而Facebook採用開源數據中心有利於與Google這一規模、經濟實力都在它之上的對手在數據中心領域的競爭。

  開放和封閉

  儘管Google經常公開聲稱樂於公開一切,但它對其數據中心的相關細節卻一直嚴加保密。Google只透露一些已經淘汰的數據中心的信息,甚至就連一些寬泛的基本信息,例如Google公司是青睞Intel還是AMD,人們都很難知曉。

  與之相比,Facebook最新的Open Compute項目所採取的策略則正好相反。這一社交網絡公司不僅僅公開了為此次項目量身定做的伺服器和數據中心的所有細節,包括底座和主機板的CAD圖紙設計,更是邀請開源大眾和業內其他合作夥伴試用並改進。

  Facebook稱:「我們公開Open Computer項目的相關技術是為了開發一些遵循開源軟體項目相關慣例模式的伺服器和數據中心。我們採取的第一步是公布詳細描述和圖紙,第二步則是與大眾一起改善這些設計。」

  早在2009年,Facebook所使用的租用數據中心就已無法適應它不斷壯大的規模,顯然,這為現在的這份公告奠定了基礎。從那以後,公司決定在普賴恩維爾操作室建立自己的數據中心,並不斷對各個方面進行完善,從設備的內部架構到每個伺服器的硬體和軟體設施,以節省能耗,降低對環境的影響。

  像Facebook這樣規模的公司會遵循Google的路線,建立自己的定製數據中心和伺服器很好理解,但這次的開源行為卻是一次讓人意想不到的明智之舉。Facebook聲稱是因為承諾過公開才會做出這樣的決定,但毫無疑問,它還有其他的考慮。

  巨大的全定製廣告伺服器

  據估計,Facebook截至今年年底的總收入大致將達到20億美元,還不足Google收益的十分之一。Google在手的現金為340億美元,並擁有Facebook十倍以上數目的員工。總體來說,Facebook規模遠不及Google。

  規模對於數據中心而言至關重要,因為像Facebook所創建的這類全定製型數據中心的設計是一項相當重要的產業,凝聚著大量智慧。Google目前有更多的資金和人力可以用於發展這一數據中心業務,而且在效率、系統正常運行時間和持續創新方面,它能比Facebook這類小規模的競爭對手做得更好,可以長期擁有很大的優勢。為了解決這一問題,Facebook便另闢蹊徑,通過開放目前所完成的工作、邀請合作夥伴協助形成大型公開生態系統,與Google這一財大氣粗的數據中心公司相競爭。

  乍一聽Google和Facebook在數據中心領域正以某種形式相互競爭這一說法,大家可能會覺得奇怪,因為人們都習慣於把Google看成一家靠廣告支撐的軟體公司。但我們要指出的是,Google本質上是一家生產資本集約型、全定製、大規模計算機的製造商,也可以稱為硬體公司。它通過讓儘可能多的用戶連入數據中心,向其提供廣告而從這些數據中心中獲利。為了充分發揮這一戰略,Google聘用了很多軟體人員,讓他們編寫網際網路應用,以搜索類為主,利用這些應用讓用戶始終與數據中心相連接,瀏覽廣告。既然Google上的廣告費用制定並不由它發送數據的成本所決定,那麼它能夠從每臺大型計算機中獲取的有效利潤當然是越多越好了。

  Facebook如今也進行著類似的業務,這一社交網絡巨頭必須儘可能高效地建立並運營這些大型、資本密集型、大規模的計算機,它僱傭了一些軟體工程師負責吸引用戶始終連入數據中心、瀏覽廣告。但是Facebook與Google相比,能夠用來解決這個難題的資源很少,因此想出了開源、基於生態系統的方法。

  如果Facebook的這一方法流行起來,Google八成會在自己的數據中心中加入部分Facebook的技術。但Facebook卻毫不擔心這一情況,因為它所要的並不是打敗Google成為贏家。其實,只要這一舉動能夠縮小Google的某些相對優勢,它就算是成功的。任何能夠消除Google在以低成本發送廣告方面的某些優勢,提升Facebook的競爭力的行為,都算是成功的。(MK編譯)

(責任編輯:龔倫常)

微博推薦

相關焦點

  • 谷歌幫助開發,正式支持TensorBoard | 5大開源項目
    而且,根據Facebook介紹,開發這一版本的過程中谷歌還幫了不少忙。科技媒體TechCrunch評論稱,雖然版本號只從1.0到1.1的變化,但依舊非常重要。此外,圍繞著打造「開發和協作的AI社區」的願景,Facebook還介紹了5大開源工具。
  • 谷歌全面開源 MLIR 及生態聯盟,全球 95% 的加速器硬體都在使用
    雷鋒網 AI 開發者按:近日谷歌宣布,向非盈利性 LLVM 基金會提供今年 4 月開源的 Multi-Level Intermediate Representation(MLIR)架構,一個與 TensorFlow 緊密結合的表示格式和編譯器實用工具庫,該架構介於模型表示和低級編譯器/執行器(二者皆可生成硬體特定代碼)之間。
  • 打破谷歌壟斷,華為以分成構建鴻蒙生態系統
    鴻蒙系統和安卓都是基於Linux開發出來的,華為早些時候就修改了谷歌最原始的安卓,建立了自己的EMUI作業系統,與鴻蒙系統相比,EMUI只能使用於手機,而鴻蒙系統將在手機、電腦、穿戴等多個智能設備上應用。但作為新入局者,鴻蒙生態系統的建立仍面臨挑戰。
  • Facebook開源物體識別工具Detectron,加速計算機視覺研究
    《業界丨Yann LeCun卸任Facebook AI實驗室主任,稱將回歸科研》在一些「搞事情」媒體各種「Facebook變天、LeCun連降兩級」的報導之下,昨天,Yann LeCun又發了一個「澄清帖」,說明Jerome Pesenti所擔任的AI副總裁是一個新職位
  • 什麼是開源生態系統最重要的部分
    問:「你認為什麼是開源生態系統最重要的元素?」 這個問題對於寫過開源的人來說,你們心中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那麼下面由我從Dzone社區收集的信息反饋為大家解答一下什麼是開源生態系統最重要的部分社區與其他工具良好的集成。總而言之,各種各樣的工具需要相互協作才能完成一些有用的工作。有一個健康的社區。大量用戶將開源軟體暴露給各種用例,從而推動創新。
  • 谷歌大數據工具衍生新開源平臺Drill
    首頁 > 外聞 > 關鍵詞 > 衍生最新資訊 > 正文 谷歌大數據工具衍生新開源平臺Drill
  • 谷歌禁止中國使用安卓系統?
    這時,有人想到,那美國不讓我們用安卓系統怎麼辦?但是事實究竟是什麼?谷歌真的會禁止中國人使用Android作業系統嗎?回答是否定的。但是,安卓的開源則不同,完全是出於市場競爭的需要。眾所周知,Android系統自從發布以來,一直就是一個免費開源的項目,其最初的目的,就是為了破除iPhone等廠商在智能機作業系統方面的壟斷而誕生的。時至今日,這些所有的Android版本包括其源碼都是開源發布在Android官方網站上的,任何人都可以籍此開發、使用,包括且不限於商業應用。
  • 谷歌新系統Fuchsia OS官網上線,安卓將成歷史?
    如今市場上各方基於安卓系統開發出自身的作業系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谷歌在安卓系統上的掌控力,並影響了谷歌的生態系統發展,這次開發新系統或許是谷歌為了整合當前的操縱系統市場和自身的業務發展。而另一方面,也是為了 在物聯網時代到來前布局,畢竟這次新系統的賣點之一就是適配各種智能終端。其實新系統的上線也是為了應對來自華為的競爭。
  • 谷歌開源TensorFlow Object Detection API物體識別系統
    API 將谷歌內部使用的物體識別系統(2016 年 10 月,該系統在 COCO 識別挑戰中名列第一)開源給更大的社區,幫助打造更好的計算機視覺模型。在谷歌,研究人員開發了最高水平的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系統,不僅可以用於谷歌自身的產品和服務,還可以推廣至整個研究社區。創造能夠在同一張圖片裡定位和識別多種物體的機器學習模型一直是業內的核心挑戰之一,谷歌宣稱自己已投入大量時間訓練和實驗此類系統。
  • 谷歌驗證碼系統被破解 機器語音驗證準確率高達85%
    美國馬裡蘭大學的四位研究員開源了一個名為UnCaptcha的工具,能夠破解谷歌的驗證碼系統ReCaptcha,其進行語音驗證的準確率高達85%。與眾多驗證機制一樣,早期的ReCaptcha系統通過數字驗證碼進行識別,以此確保操作方是人類而非機器人。但是,2012年一個谷歌研究團隊幾乎百分之百破解了其文本驗證碼系統。
  • 開發者必備:基於Linux生態的十大AI開源框架盤點
    與此前不同,本文將從開發者的角度出發,特別是針對開發者中為數眾多的Linux系統和Mac系統用戶,奉上一篇針對泛Linux生態的頂級人工智慧開源工具盤點(當然,有些工具也並非只兼容Linux)。1.Deeplearning4j團隊在官網表示,他們希望通過一些深度學習算法的開發,將商業帶入智能化數據的時代。也正是為了實現這一理想,惠及更多的用戶,因此選擇了移植性更好的Java環境來實現這些算法。目前,Deeplearning4j的這些算法已經在谷歌、Facebook和微軟等平臺得到了廣泛應用。
  • 華為正式「宣戰」,系統生態已然成型,谷歌不再一家獨大?
    但是除此之外,華為還有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那就是系統。當初谷歌斷供華為的之後,華為隨後發布的Mate30系列手機缺少了谷歌GMS服務,導致華為後期的產品在海外市場的銷量並不樂觀,畢竟沒有了谷歌GMS服務,就相當於在國內無法使用支付寶、微信等軟體,對於用戶的日常使用體驗來說非常的麻煩。
  • 速度、準確率與泛化性能媲美SOTA CNN,Facebook開源高效圖像...
    研究者希望藉此推動計算機視覺領域發展,將 Transformer 擴展到新的用例上,並讓無法使用大規模系統來訓練大型 AI 模型的研究者和工程師能夠利用該研究。DeiT 方法由 Facebook AI 與索邦大學的 Matthieu Cord 教授合作開發,目前代碼已開源。
  • 重磅| Facebook提出全新CNN機器翻譯:準確度超越谷歌而且還快九倍...
    選自code.facebook作者:Jonas Gehring、Michael Auli、David Grangier、Denis Yarats、Yann N. Dauphin機器之心編譯參與:吳攀、微胖、蔣思源去年穀歌在機器翻譯上取得了連續不斷的突破,谷歌的方法用到了文本處理慣用的循環神經網絡。
  • 英特爾:在開源生態系統各個層次展開合作
    我是來自Intel開源技術中心,今天很高興利用這樣一個機會,在LAMP、Linux工作、策略等做一些簡單的工作。      英特爾在開源軟體方面的一些觀察,陸主席對這些東西做了非常精彩的演講,給我們看到了很多真知灼見,開源軟體對業界有這麼廣發的應用,後邊介紹一下英特爾在開源軟體和Linux策略,後面有關英特爾針對具體的策略有什麼樣的解決方案,以及對開源軟體生態系統的支持。
  • 打破谷歌封鎖,華為HMS Core逆風出世,鴻蒙系統穩了
    並且從谷歌 GMS 遷移到華為 HMS Core 也十分簡單,開發者可以輕鬆集成。打破谷歌封鎖,再邁堅實一步本次 HMS Core 4.0 上線,是華為構建 HMS 全球生態的重要裡程碑。美國「禁令」之下,谷歌對華為的斷供不僅限於未開源的安卓系統,更包括谷歌移動服務(GMS)。
  • 谷歌開源量子計算軟體原始碼,便利科學家利用量子計算機
    開源、開源、開源,重要的事情說三遍。繼開源tensorflow、caffe等深度學習開發框架後,當地時間10月24日,谷歌在自己的官方博客上宣布,開源量子計算軟體OpenFermion,從而讓科學家更方便的使用量子計算機。
  • 2020年最受歡迎的雲生態開源應用程式監控工具
    但是容器雲架構下系統監控確實一個常常被忽略的問題。儘管容器部署主要涉及在每個容器內運行單個應用程式或服務,但是隨著部署規模的擴大,對環境狀態和運行狀況的可見性變得越來越重要,而不僅僅是在作業系統或應用程式級別,而且在容器級別也是如此。雲生態監控和日誌處理領域分為實時資料庫,度量標準收集器,可視化工具,輪詢器,記錄器等。
  • 華為憑什麼硬扛谷歌?不吹不黑理性分析
    為了避免有村裡剛通網的朋友聽不懂,我簡單補充一下這次風波的世界觀。我們都知道安卓系統是谷歌發布的一個可以適配在手機上的開源作業系統,這個在國外叫AOSP。因為開源所以每個人都可以基於這個開源項目定製屬於你自己的作業系統版本,適配在你自己的手機上,比如華為的EMUI、小米的MIUI等等。谷歌是一個軟體公司,而GMS是谷歌為自家一系列軟體打包好的一個服務。
  • 谷歌地球企業版開源!
    谷歌地球企業版(Google Earth Enterprise,GEE) 最初在 2006 年發布。當時的目標是,讓企業客戶能在本地數據中心部署谷歌地圖以及谷歌地球。如今,隨著越來越多的服務被搬到雲端,這項業務已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