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IT消息】北京時間4月8日消息,針對Facebook開源數據中心這一舉措,國外媒體發表評論文章分析了其動機。文章稱,Facebook一方面是為了兌現其承諾,另一方面是希望通過開源建立一個大的生態系統,藉助合作夥伴的力量縮小其與Google在數據中心技術方面的差距。
以下為評論原文:
Facebook與Google之間在頂級技術人才和廣告收入之外又拉開了一條全新戰線。這家社交網絡服務公司如今不再只是挖走Google的工程師,更是準備像Google對待旗下Android系統的方式一樣¬。Anroid採取開源的形式,促進由程式設計師和工程師組成的生態系統成長,進而從中獲取更多的靈感和技術,增加自身的廣告業務盈利。Facebook發表的這一公告不僅僅是作為其承諾開放的一部分,還出於很多其他的原因。很多人可能無法理解但卻又相當重要的一點原因是,Facebook和Google都是硬體公司,而Facebook採用開源數據中心有利於與Google這一規模、經濟實力都在它之上的對手在數據中心領域的競爭。
開放和封閉
儘管Google經常公開聲稱樂於公開一切,但它對其數據中心的相關細節卻一直嚴加保密。Google只透露一些已經淘汰的數據中心的信息,甚至就連一些寬泛的基本信息,例如Google公司是青睞Intel還是AMD,人們都很難知曉。
與之相比,Facebook最新的Open Compute項目所採取的策略則正好相反。這一社交網絡公司不僅僅公開了為此次項目量身定做的伺服器和數據中心的所有細節,包括底座和主機板的CAD圖紙設計,更是邀請開源大眾和業內其他合作夥伴試用並改進。
Facebook稱:「我們公開Open Computer項目的相關技術是為了開發一些遵循開源軟體項目相關慣例模式的伺服器和數據中心。我們採取的第一步是公布詳細描述和圖紙,第二步則是與大眾一起改善這些設計。」
早在2009年,Facebook所使用的租用數據中心就已無法適應它不斷壯大的規模,顯然,這為現在的這份公告奠定了基礎。從那以後,公司決定在普賴恩維爾操作室建立自己的數據中心,並不斷對各個方面進行完善,從設備的內部架構到每個伺服器的硬體和軟體設施,以節省能耗,降低對環境的影響。
像Facebook這樣規模的公司會遵循Google的路線,建立自己的定製數據中心和伺服器很好理解,但這次的開源行為卻是一次讓人意想不到的明智之舉。Facebook聲稱是因為承諾過公開才會做出這樣的決定,但毫無疑問,它還有其他的考慮。
巨大的全定製廣告伺服器
據估計,Facebook截至今年年底的總收入大致將達到20億美元,還不足Google收益的十分之一。Google在手的現金為340億美元,並擁有Facebook十倍以上數目的員工。總體來說,Facebook規模遠不及Google。
規模對於數據中心而言至關重要,因為像Facebook所創建的這類全定製型數據中心的設計是一項相當重要的產業,凝聚著大量智慧。Google目前有更多的資金和人力可以用於發展這一數據中心業務,而且在效率、系統正常運行時間和持續創新方面,它能比Facebook這類小規模的競爭對手做得更好,可以長期擁有很大的優勢。為了解決這一問題,Facebook便另闢蹊徑,通過開放目前所完成的工作、邀請合作夥伴協助形成大型公開生態系統,與Google這一財大氣粗的數據中心公司相競爭。
乍一聽Google和Facebook在數據中心領域正以某種形式相互競爭這一說法,大家可能會覺得奇怪,因為人們都習慣於把Google看成一家靠廣告支撐的軟體公司。但我們要指出的是,Google本質上是一家生產資本集約型、全定製、大規模計算機的製造商,也可以稱為硬體公司。它通過讓儘可能多的用戶連入數據中心,向其提供廣告而從這些數據中心中獲利。為了充分發揮這一戰略,Google聘用了很多軟體人員,讓他們編寫網際網路應用,以搜索類為主,利用這些應用讓用戶始終與數據中心相連接,瀏覽廣告。既然Google上的廣告費用制定並不由它發送數據的成本所決定,那麼它能夠從每臺大型計算機中獲取的有效利潤當然是越多越好了。
Facebook如今也進行著類似的業務,這一社交網絡巨頭必須儘可能高效地建立並運營這些大型、資本密集型、大規模的計算機,它僱傭了一些軟體工程師負責吸引用戶始終連入數據中心、瀏覽廣告。但是Facebook與Google相比,能夠用來解決這個難題的資源很少,因此想出了開源、基於生態系統的方法。
如果Facebook的這一方法流行起來,Google八成會在自己的數據中心中加入部分Facebook的技術。但Facebook卻毫不擔心這一情況,因為它所要的並不是打敗Google成為贏家。其實,只要這一舉動能夠縮小Google的某些相對優勢,它就算是成功的。任何能夠消除Google在以低成本發送廣告方面的某些優勢,提升Facebook的競爭力的行為,都算是成功的。(MK編譯)
(責任編輯:龔倫常)
微博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