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普渡大學農業與生物工程系食品工程博士 雲無心
人們對喝水的關注超過了任何食品:有說法稱「硬水導致腎結石」,還有觀點認為「純淨水沒有礦物質有害健康」……水的硬度、礦物質與健康之間,到底是什麼樣的關係?
水的硬度由其中的鈣和鎂含量決定。常用的硬度指標是每升水中含有相當於多少毫克氧化鈣的鈣和鎂。比如自來水的國家標準是總硬度不超過450毫克,如果全部來自鈣,大致相當於一升中含有180毫克鈣。長期喝這樣的水,額外攝入的鈣鎂對健康有什麼影響?
鈣和鎂都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很多人的飲食中都達不到推薦攝入量。也就是說,把水中的鈣鎂考慮進去,其實有助於滿足人體需求。攝入鈣太多的確會帶來健康風險,腎結石是其中之一。但這個「太多」並不容易達到——通常的建議是,每天不超過2500毫克鈣,就可以認為是安全的。對於奶製品消費並不算普遍的中國人來說,每天達到1000毫克的「鈣推薦攝入量」都有困難。在這個基礎上,哪怕是每天喝兩升達到「最高允許硬度」的水,額外攝入的鈣也不超過360毫克,距離「鈣超標」還有相當距離。
除了鈣和鎂,水中還會有其他礦物質。既然礦物質是人體需要的,那麼去除了礦物質的「純淨水」或者「軟水」,是不是就不利健康了呢?我們需要注意,人體的營養成分來自於吃喝的所有飲食,水僅僅是其中的一個部分。即使是「硬度很高」的水,每升中的鈣也就是兩三百毫克。水燒開之後,這些鈣鎂離子還會有相當部分變成「水垢」,水中的含量就更低了。有研究者在以色列等地做過實地調查,居民從飲用硬度較高的自來水轉為飲用幾乎不含礦物質的淨化水之後,居民血液中鈣鎂含量的變化微乎其微。
還有說法稱,純淨水因為不含微量元素,所以「會把體內的微量元素都溶解排出」。這其實是一個想當然的推斷,人體內的微量元素分布在各自的器官和組織中,純淨水經過吸收進入血液,也就不再「純淨」,最後要經過腎臟的過濾把需要的微量元素留下,才能成為尿液排出,怎麼可能一喝純淨水就把微量元素給「溶解排出」了。實際上,純淨水在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普及率很高,在中東地區,人們喝的幾乎都是純淨水。幾十年來,也沒有發現缺鈣和傷腎的發生率增加了。
人體對礦物質的需求,主要還是指望各種食物。但水的硬度,或者說其中的各種礦物質,對水的味道以及使用性能會有影響。水是否「好喝」,取決於其中的礦物質以及其他「雜質」。硬度比較高的水,一燒開就出現大量白色沉澱,雖不影響健康,但很影響外觀和口感。簡而言之,只要其他指標合格,水是硬是軟對健康並沒有什麼影響。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