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的時間過去了,蘭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的張輔民教授依然清晰記得那一天—— 2019 年 11 月 20 日。他和功能有機分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高級工程師劉松清約好了上午測試樣品,奇怪的是,劉松清居然少有地 " 爽約 " 了。
經多方打聽,張輔民才知道了劉松清住院的消息。他急忙趕到醫院看望,此時的劉松清已經昏迷,張輔民從劉松清愛人段輝哽咽的哭訴中得知,劉松清已與癌症抗爭了一年五個月。看著劉松清臉上痛苦的表情,驚鄂之餘,張輔民還有深深的內疚,同事生病一年多了,自己竟渾然不知。
更令他難過的是,在離開醫院兩個多小時後,劉松清就永遠閉上了雙眼,年僅 54 歲。
" 每天測樣取樣,這工作並不簡單 "
1965 年,劉松清在湖南隆回出生,少年時代的他家境貧寒卻好學上進。1983 年,劉松清考入蘭州大學化學系,從遙遠的湘西來到大西北,一蹲便是 36 年。
2000 年,劉松清從化學工業部塗料工業研究所調入蘭州大學功能有機分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負責 400M 和 600M 核磁共振波譜儀的管理和測試工作。
核磁共振波譜儀被稱為 " 有機化學的眼睛 ",廣泛用於有機化合物結構鑑定、反應動態的監控、分子間相互作用方式等領域,是高校教學科研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大型儀器設備。
功能有機分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共有 7 臺核磁共振波譜儀,每天 8 小時的工作時間明顯滿足不了師生們的測試需求,劉松清就和同事們探索實施開放式管理模式,通過網上預約系統,讓有測試需求的師生自己上機測試,實現了核磁 24 小時開放測試。
開放式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儀器的工作效率,對測試師生益處多多,但卻給劉松清帶來了不少 " 麻煩 "。
學生對核磁設備不熟悉,常常由於錯誤操作導致儀器發生故障。劉松清就和同事定期舉辦培訓班,給學生系統講解儀器操作、數據處理以及儀器常見問題與維護方法等。
一年 365 天,除非斷電,7 臺設備都是 24 小時運轉,實驗室核磁的機時也連續多年保持滿負荷狀態,劉松清和同事們也是 24 小時護航設備運轉。
" 靠譜和準時是他的標籤 "
劉松清平時話不多、為人親和。一提起他,師生們最先想到的是 " 靠譜 " 和 " 準時 "。
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請劉松清幫忙,他從不推脫。即使是晚上 10 點,學生打來電話說儀器出了問題,劉松清也會趕緊穿上衣服,往實驗室趕,妻子段輝心疼他的身體,勸他關機休息,他卻說:" 學生連夜測試,萬一出了問題,這一晚上就白搭了!"
為了核磁設備更好支撐學院的科研工作,劉松清還積極參與多個項目。2017 年,參與了蘭州大學核磁大廳的裝修工作,在多臺超導磁體不搬移、不降場、不失超的情況下順利完成儀器防護、氣體管路鋪設、吊頂重建及空調和新風系統的安裝,創建了國內高校核磁共振儀器實驗室裝修的樣板。
在他和同事們的努力下,實驗室的設備運轉正常,測試效率不斷提高,收集的數據真實可靠,化學化工學院的科研成果也穩步豐收。
回憶起劉松清,有機化學支部書記舒興中說:" 如果沒有像劉松清一樣的實驗技術支撐人員,我們的科研就沒辦法進行了!"
早在 2018 年 5 月,劉松清就已感到身體不適,但為了不耽誤工作,直到 8 月放暑假他才去醫院檢查——右肝十公分腫瘤並血管癌栓伴淋巴轉移。醫生認為已錯過最佳手術時機,可他和家人不願放棄,在和同事調整了值班時間後,他於 8 月 21 日前往北京 301 醫院 " 悄悄 " 進行了右肝切除手術。
術後一周就開學了,為了不耽誤師生測樣,劉松清便纏著厚厚的繃帶到崗上班。不敢擠公交車,也拒絕妻子用輪椅推送,劉松清每天提前半個小時出門,慢慢步行去實驗室,傷口墜得痛,走一段路程就靠著樹幹小憩兩分鐘。害怕遇到熟人,不敢主動打招呼,要強而內斂的劉松清不希望師生們對自己有半點同情,沒有對任何人提起自己的病情,甚至輕描淡寫地對和他 " 朝夕相處 " 的齊奉明說腰上做了小手術,暫時請他幫忙維護儀器。其他同事覺得他臉色不好、走路也比往常慢了不少,問起來他也只是說 " 身體不舒服,有點咳嗽 "。
每天工作時要在一米二高的四層臺階上上下下至少十幾回,在 300 平米的實驗裡走上萬步。這些事兒,只要能咬牙堅持,劉松清絕不麻煩別人。
" 儀器要正常運轉,學生的實驗不能停 "
不幸的是,2019 年暑假,因疾病反覆發作,醫生建議劉松清停藥更換治療方案,一年六七十萬的高額費用,讓他不得不放棄治療。
儘管如此,他還是堅持上班工作。8 月 19 號下午,八三級化學系同學來蘭州相聚,看到劉松清幾次偷偷按住肝部,問了幾次,他總說沒事兒。同學王安萍說:" 期間他還總惦記工作的事,著急趕回去給核磁加液氮 "。
9 月下旬,劉松清病情惡化,但他依然強忍著堅持到 9 月 30 號放假才住院。此時的他已被病痛折磨得整夜睡不著,醫生不得已開了嗎啡緩解疼痛,之後他一直靠嗎啡堅持上班。因為儀器總是出現小狀況,問題一直找不出來,他有些焦急,每天早出晚歸,回到家裡累得只想躺著休息。
慢慢地,嗎啡的副作用逐漸表現出來,噁心嘔吐、情緒不穩、嚴重便秘 …… 晚上難受得睡不著,劉松清擔心打擾妻子休息,便搬到了兒子房間,靠小聲聽音樂熬過了一個又一個不眠之夜。
看著劉松清一天天消瘦下去,妻子很心疼,勸他放棄工作回家養病,他放心不下儀器,總說 " 再等等吧 "。妻子勸不動,只能動員二哥給他打電話,勸他辭掉工作回湖南老家休養,一向溫和的劉松清有些生氣," 工作是說辭就辭這麼簡單的嗎?" 他說," 儀器要正常運轉,學生的實驗不能停。"
就在去世前 3 小時,他才讓妻子給齊奉明打電話,說自己身體不舒服住院了,拜託他幫忙向功能有機分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邵向鋒請假。這是邵向鋒印象中劉松清第一次請假,不曾想也是最後一次。
談及這一點,邵向鋒潸然落淚:" 試問我們周圍,誰會像劉松清一樣,身患癌症,卻對同事緘口不提,像個 " 正常人 " 一樣繼續堅守崗位?誰會一邊用嗎啡強壓疼痛,一邊強打精神上班?誰又會默默隱藏病情," 偷偷 " 治療,直到生命的終點還不忘向組織請假?"
2019 年 11 月 21 日,中央一臺新聞聯播《"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 主題教育進行時》報導了中管高校從嚴從實推進主題教育的新聞,視頻拍下了劉松清在實驗室指導學生測數據、做實驗的日常工作景象,拍攝時間僅在他去世前兩天。
畫面中,劉松清看上去精力充沛、精神飽滿,這是他留給大家最後的畫面,或許也是他最想讓大家看到的樣子吧。
正如他在自己的詩歌《春草》中所寫 " 俯身不比參天樹,平生勿與花競紅。" 像春草一般頑強生長,默默無聞,甘願奉獻正是他一生的寫照。
劉松清去世後,九十歲的老父親接兒子回湖南老家,為他選擇了面向西北方向的山中場地作為墓地。山中有青松翠竹,有香樟和花草。父親說,兒子現在枕著西北可以好好睡覺了,眷戀的家園就在他腳下。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耿睿
責任編輯 | 張亞君
值班主任 | 郭俊宇
【來源:蘭州日報·ZAKER蘭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