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面對內憂外患的挑戰,中國開啟了艱難的現代化轉型,李鴻章總結為「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這種轉型是在三個層面上展開的,首先是器物層面,模仿西洋的船堅炮利,建立新軍,誰知道甲午一戰,讓國人知道僅有器物層面的轉型是不夠的,於是自維新變法開始,尋找制度轉型的道路。更深層的是在文化層面的轉型,於是才有了以五四運動為代表的思想啟蒙。
能源行業的轉變,國內的提法叫做「能源革命」,個人認為也是整個能源行業三十年未有的大變局。
其實也是器物、制度和文化三個層面的轉型,如下圖所示:
與中國近代的轉型類似,器物層面的轉型是最直接也是最容易理解的,這也是很多公司關注光伏、儲能、微電網的原因。
但是沒有文化和制度層面的轉型協調,僅有器物層面的轉型是不夠的,比如儲能,如果沒有完善的電力交易制度配合是無法可持續發展的。
在制度層面的轉型,個人認為主要是電力市場交易和綜合能源服務這兩個領域,而且兩者某種程度是相輔相成的,如果沒有綜合能源服務領域的「需求管理和負荷響應」,市場缺乏了需求側調節手段,也是很難健康發展的。
當然最難,也是最深層的是文化理念的轉型,這就是能源行業長期以「資產」為核心的生活運行管理方式,轉向以「客戶」和「用能服務」為核心的服務運營,其本質是從「尊重設備」,轉向「尊重員工」,以服務實現差異化。因為能源從本質上說是很難有差異化的客戶體驗的,比如水、熱、氣、電,產品本身是無法差異化的。而只有通過能源服務才能實現差異化,就像海底撈把最難差異化競爭的火鍋,變成了客戶體驗門檻很高的服務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