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中國官方發布了去年加勒萬衝突中的中國傷亡數字及現場畫面,不但引起了中印網友的廣泛關注,也讓引起了臺灣方面關注。
比如臺「中華戰略協會」研究員張競就說:「從兩邊的著裝與裝備,產生的戰略效果非常大,信息公布出來後,印度那邊所有瘋狂的居民一片沉寂,完全沒有反應,知道兩邊的實力懸殊,就算是拿棍子打架,從裝備以及進退之中、部隊的管制、涉水之間的秩序…,行家一出手,便有有沒有!」
▲視頻截圖
上述說法中,諸如「印度居民一片沉寂」之類的說法,或許多少有點言過,但大體不差。
印軍的戰力水平同中國軍隊並不在一個層面上,從公布的現場錄像中可以知道,印軍是蓄謀暴力襲擊,一開始就埋伏了大量人員,人員是我們的好幾倍,並且手持棍棒等攻擊器械、也佩戴了頭盔、盾牌等防護裝備,應該說,在我方增援未到來之前,印軍是佔有絕對優勢的。
然而,就是在這種實力極為懸殊的情況下,雙方居然從白天持續到了晚上,等我方增援力量到來時,印軍人員反被打得抱頭鼠竄、四處逃散並丟下大量受傷同伴,最終死亡20人,還被俘虜了包括1名中校、3名少校在內的十多人。
總體來講,印度製造的這次對峙應該是得不償失,它花費9個月時間,在冰天雪地裡壘兵幾十萬,耗費巨量資源,最後卻沒撈到什麼便宜,它諸如「蠶食中國領土」的目的,一個都沒實現。
印度幸好及時收手,不然可能損失更多。就說空軍,印度的米格、蘇30MKI已經落後,最新的陣風戰機面對中國空軍也毫無優勢;中國的飛彈部隊能夠在短時間內通過數輪齊射摧毀其北方絕大多數機場。假如中印之間進行大規模空中較量,中國有能力在數小時內(最多幾天),讓印度空軍損失過半。
這聽起來有點自吹,想想當年伊拉克也擁有百萬大軍,薩達姆也買了一堆自認為先進的武器,其中就包括當時非常先進的米格-25戰機,但最後的結果是號稱「軍力世界第三」的伊拉克,被美國打得毫無還手之力。當下中國肯定比91年的美國要強得多,假如印度非要同中國較個真,也許它的結局不會比當年伊拉克好太多。
只不過,中國沒有像美國當年那樣展現出霸道,而是以和善、溫和的方式與人相交,整個對峙過程,我們有理有節的回應,對觸犯到自身核心利益的予以堅決回擊,整個過程都保持著理性與克制,即使在公布現場錄像時,所用的詞彙也只是「外軍」,不直接道明,這充分體現了中國溫和的一面。
窮兇極惡往往是缺少實力的表現,溫和的背後則是實力的依託,溫和的中國其實也是最有力度的表現。
印軍之所以會撤離,一方面是因為國際局勢的變化,主要是美國總統更替;另外也應該是自認為「已經強大起來」的印度,在中國實力面前踢到了一塊鐵板。受此二者影響,印度的一些初衷目的(比如蠶食中國領土)均已難以實現,再玩下去只會徒費錢糧、耗損國力。
篇頭的臺灣專家只點評了印度,想必他們也看到了另一個問題:比臺灣更強的印度,在面對中國大陸時尚且如此,又何況臺灣?
不論是美國、印度,還是臺灣地區,都要看到中國(大陸)是溫和的,但也要看到這種溫和的背後,是有力道的!這大概是本次中印對峙帶給臺灣方向的積極意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