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含有信任和借貸兩層含義,分為社會學和經濟學範疇,信用的這一本質內涵,決定信用具有下列基本特徵。
信用具有社會性
首先,信用的社會性體現在社會心理因素上。信用是以信任為前提和基礎的。對受信人的信任實際上是授信人對信用關系所具有的安全感,它是一種社會心理因素,因為安全感並非憑空產生,而是依賴於受信人的資信,取決於授信人的理性判斷,因此,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心理現象。
其次,信用體現一種社會關係。信用不僅是個體行為,而是發生在授信人和受信人之間的社會關係。成千上萬的授信人和受信人發生信用關係,行為主體時而是授信人,時而是受信人,身份在不斷變換。如銀行在吸收存款時,是受信人,與存款客戶發生信用聯繫;銀行在發放貸款時,則為授信人,與貸款客戶發生信用聯繫。這充分體現信用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隨著信用的發展,信用內涵及其表現形式愈加豐富,信用作為一種社會關係也愈加複雜。在現代社會,信用關係逐步深入到社會生活每一個角落,尤其是經濟領域。可以說,現代市場經濟實質上是由錯綜複雜的信用關係編織而成的巨大社會關係網絡。
最後,信用的社會性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隨著時代的發展,信用始終處於發展變化之中。不同的時代,信用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人們對信用有著不同看法。在當今社會,傳統的信用觀念發生了急劇變化,人們對信用的理解不斷深化。信用前所未有地影響著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成為一種越來越重要的社會關係。
信用的倫理和文化特徵
信用屬於倫理學範疇,體現為一種約束人們行為的道德準則。信用不僅僅是一種社會關係,也不僅僅是一種交易方式,它更是人類社會的一種價值觀。誠實守信得到社會的推崇和信任,失信則將受到譴責和孤立。當人們都認同並遵守這種價值觀和道德準則的時候,社會信用環境就會優化,失信的行為就會減少。
就信用的文化特徵來看,不同的文化背景對信用具有不同的理解。在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借債始終被認為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做出的選擇。人們常常將債務稱為"饑荒",即只有到了饑荒的時候才可以借債。在消費上,將'"寅吃卯糧"視為"惡習",主張禁慾節儉和量入為出。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情況則大為不同,人們對透支習以為常,超前消費成為普遍現象。儘管信用的產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規律,"誠實守信"是人類普遍認同的美德,但是,不同的文化對信用的理解存在差異,體現出信用的文化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