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約奧運已經進入到了第七個比賽日,各國奧運健兒在賽場上爭金奪銀的背後,除了汗水和淚水,還有一場燒錢大戰。
屢屢佔據奧運獎牌榜首的美國為奧運會的角逐花費不菲。彭博社稱,不僅美國人視奧運金牌獲得者為國家英雄,美國政府還特別重視金牌的數量。
重視到何種程度?
每年的經費下發都直接和金牌數量掛鈎,實施績效考核!
美國奧委會每年會將大約5000萬美元分發給其國內40多個體育協會 。2004年以後,美國代表團獲獎最多的奧運項目:遊泳、田徑、冰雪運動、體操和速滑,從美國奧委會得到了最多的資金支持,總共大約為2.48億美元。
而由於花樣遊泳、舉重和皮划艇項目在前兩屆奧運會上顆粒無收,美國奧委會就迅速減少了對這些項目的資金支持。其中,花樣遊泳項目在2015年得到的投入資金已經降至近17年來的最低。
而美國的運動員大量來自公立學校,例如泳壇名將菲爾普斯。
這些公立學校每年從聯邦和州政府獲得大量的撥款(納稅人的血汗錢),而這些撥款很大一部分都是用來給特招的學生運動員發放獎學金。
本屆奧運會上曝光度很高的體育大國澳大利亞,在過去的20年中也為培養奧運冠軍砸了不少錢。有外媒稱,澳大利亞的納稅人要為每一枚奧運金牌支付至少4000萬美元的稅收,用於更新運動設備、改善訓練場所等。
德國也不例外,本屆裡約奧運會德國代表隊424名運動員中,有近200人是由德國軍方和警方培養。
德國國防部對待奧運的態度也是非常直白——「奧運獎牌是衡量成功的標尺」。
經濟不那麼富裕的越南為了培養冠軍也投入了480多億越南盾(約合2100萬美元),對參加裡約奧運會的選手進行訓練。
可見,在培養運動員層面,各國都毫不吝嗇。
而一旦運動員獲得金牌,獎勵也是相當的可觀。
德國統計公司Statista公司近日發布了一份奧運金牌價值榜單,上榜的12個國家願意為奧運金牌提供高額度獎勵,依次為:新加坡、印尼、亞塞拜然、哈薩克斯坦、義大利、法國、俄羅斯、南非、美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
當然了,最大方的還是「土豪」國家——卡達。
一直希望能在體育賽事上嶄露頭角的卡達卻一直培養不出頂尖級的運動員,全國上下簡直急壞了……
直到他們發現了國際手球比賽規則中的一個漏洞:
如果一位手球運動員連續三年沒為自己的國家隊效力,就可以轉出國家隊。
於是卡達這邊決定:「自己培養不出?沒事兒,我們從外面買回來!」
為了拼一塊奧運金牌,卡達前後聯繫各國的手球健將,開出100萬歐元的天價年薪。
「壕哥」終於從四面八方挖回來一支全明星隊伍。這支13人的手球國家隊中,有來自敘利亞的、法國的、西班牙的、古巴的……
而本土球員,只有三個人。
戳視頻,看看各體育大國是怎樣為了奧運一擲千金的吧↓↓
打開參考消息客戶端看更多外媒資訊>>
你如何看待各體育大國為了奧運一擲千金?歡迎轉發分享↗↗